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能认识“誊”“励”等7个字,能联系语境和生活经验理解“谨慎”“平衡”等词语的意思。
2.能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读出父亲与母亲评价方式的不同以及“我”听了不同评价后的不同情感反应。
3.默读课文,抓住对比方式来感受父亲和母亲爱子方式的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中包含着相同关爱的。
4.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对比方式发表对父母表达爱的不同方式的看法,增强思辨与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不同评价中包含着相同的关爱。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抓住对比方式来感受父亲和母亲爱子方式的不同,体会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父母不同评价中包含着相同关爱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紧扣题目,引导发现
1.教师启发: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点评。
预设:
(1)我注意到题目中用了引号。
(2)“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3)“极了”和“透了”都表示达到了极点。
3.激趣导学: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评价还是针对同一首诗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学习吧!
学习活动二:自主阅读,交流分享
1.出示学习单。
(1)默读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长大后,我明白了什么?
(2)根据表格内容,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相关句子
母亲和父亲的爱有什么不同
巴迪小时候的反应
巴迪长大后的看法
母亲的爱
父亲的爱
2.自主学习
3.班级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交流1:母亲的爱是怎样的?(相机板书:赞扬)
(1)母亲的爱充满了赞扬与鼓励。谁来读一读母亲的话?
(2)教师启发:几年后,“我”才觉得自己的第一首诗确实相当糟糕,难道母亲不知道吗?为什么她会那么说呢?如果你是巴迪的母亲,你看到那首诗时会想些什么呢?
交流后可以这样小结:是啊,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第一次写诗,虽然“步履蹒跚”,但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他需要鼓励。巴迪的父亲又是怎么做的呢?
交流2:父亲的爱是怎样的?(相机板书:批评)
(1)父亲的爱是以严厉的批判呈现的。谁来读一读父亲的话?
(2)教师启发:巴迪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他的诗是稚嫩的,他的心灵是敏感的,他多么渴望得到父亲的肯定,难道父亲不知道吗?为什么他会那么说呢?巴迪的父亲是怎么想的呢?
交流3:面对父母不同的表达方式,巴迪又有怎样不同的反应?
(1)引导交流。(相机板书:得意洋洋失声痛哭)
(2)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4:巴迪长大后又是怎样看待这两份爱的呢?
(1)拓展资料: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由他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荣获了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2)提问: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功成名就的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望你的成长之路,你想对谁表示感谢呢?为什么?
(3)小结:从深情的感谢中我们可以知道,长大后的巴迪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读: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学习活动三:辩论碰撞,提升思维
1.提出辩题。
慈祥的爱给了我们温暖和力量,严厉的爱给了我们鞭策和方向。如果你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爱,你觉得哪一种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是慈祥的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还是严厉的爱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请选择其中一个立场,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
2.班级辩论。
(1)提出要求:正反双方轮流发言。发言的同学声音要响亮,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并适当运用对比方式;不发言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努力发现对方的破绽进行反驳。
(2)自由辩论
(3)教师总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久长。无论是热情的鼓励,还是冷峻的批判,都是源于对孩子的关爱。只有热情的鼓励,孩子容易得意洋洋;只有严厉的批评,孩子容易自卑沮丧。二者结合,才是最完整的教育。其实,巴迪的父母不仅给了他完整的爱,还告诉他如何面对别人的赞扬和批评,所以长大后的他能够谨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船”,努力向前驶去。
板书设计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爱
赞扬——得意洋洋
批评——失声痛哭
精彩片段
生:我认为严厉的爱更有利于一个人的成长,人们不是经常说“严师出高徒”吗?
生:我喜欢那种鼓励的爱。我妈妈对我特别好,总鼓励我;爸爸总批评我,我不受听。有一次,我没考好,爸爸说得我直哭,我都不想学了。后来,妈妈说:“没事,一次考试失败算不了什么,我儿子下次肯定能考好,走,跟妈妈一起去溜达。”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心情好多了。
师:没考好很受伤,需要母爱的“阳光”。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要求特别严,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现在,我的成绩非常稳定,总是班级前三名。再说我弟弟,我爸妈总是呵护着他,舍不得说他一点不好。结果呢?他在家里是小皇帝,在学校是调皮王;学习不自觉,上课不听讲,成绩一塌糊涂。唉,我爸妈这是害了我弟弟呀!
师: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你运用了文中对比的方法,能活学活用,孺子可教也!
生:你爸妈对你弟弟的方式不是鼓励的爱,而是放任自流的溺爱。溺爱其实不是真正的爱,就像你说的—是另一种形式的伤害。我们今天讨论的无论是严厉的爱,还是鼓励的爱,都是真正的爱。所以你弟弟的例子没有说服力。
师:火眼金睛,一语中的。
生:老师,我觉得不管什么方式的爱本意都是为我们好。我小时候特别挑食,不爱吃饭,我爸挺严厉,总是逼我吃这菜、吃那菜,当时我都烦死了。但现在想一想,他其实也是为我好。
师:懂得了大人的良苦用心,你爸爸知道了一定很欣慰。
生:老师,我认为这两种方式都得有。要是爸爸妈妈一味地鼓励我们,我们就可能飘飘然了;要是一味地批评,那也不行,我们就可能像霜打的茄子蔫儿了。所以就得像我奶奶说的那样: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掌声)
师:好智慧的奶奶呀!
点评: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者借助辩论这一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通过辩论,学生既懂得了两种不同的爱对于儿童成长都是必不可少的,也锻炼了思维,锤炼了语言,起到了一石数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