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品味本单元课文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
2.能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重点
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在品味本单元课文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中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交流平台
1.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本单元课文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感情。
2.小组讨论交流
提醒学生联系本单元的精彩片段开展交流。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并适时点拨。
3.教师总结:本单元的课文很重视通过场景与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感情。我们在阅读时,要仔细品味课文中的精彩场景和细节,在品味中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活动二:体会结尾特点
1.用课件出示要求: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词句段运用”中列举的几篇课文结尾的特点。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1)“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这一结尾和文章的开头相呼应。
提示:文章开头给出了事件的起因是“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中间写了“我”如何向母亲要钱,母亲如何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文章的结尾写了“我”实现了愿望,拥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一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提示:作者在这里用一个“又”字,说明自己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传递出了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她的生命,成为她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才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这一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提示:无论是母亲对“我”“精彩极了”的赞赏,还是父亲对“我”“糟糕透了”的批评,都饱含着他们对“我”的殷切希望,都希望“我”努力写出更好的作品,都盼望“我”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4)小结: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好的结尾,能让文章从结构上更加完整,更能强化主题,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适度拓展
(1)小组交流:怎样写好作文的结尾?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做汇报发言。
(3)教师评议并总结
①自然式的结尾:事情讲完了,作文也就完了。
②总结照应式的结尾:这是结尾中最常用的一种,即在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课题与开头。
③含蓄式的结尾:作文用含义深刻的话做结尾,能深化中心、发人深省,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④感悟式的结尾:前文写人和事,在结尾部分则抒发自己得到的启示。
⑤抒情式的结尾:当作者受到美好的人、事、物的感染时,结尾时会由衷地抒发内心的感情,从而深化主题。恰如其分的抒情结尾,能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⑥欧·亨利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尾会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这样的结尾大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4)小结:采取哪一种形式的结尾方式,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一般的做法是:以收缩自然、意味深长为妙,不能死搬硬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精彩片段,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2.仿照课文及例句,以“成长中的第一次”为题写一段有细节有感受的话。3.积累名言警句,了解大致意思,感受优秀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及例句,以“成长中的第一次”为题写一段有细节有感受的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1.合作探究第一段场景描写。
教师布置任务: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第一段场景描写—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1)出示。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2)小组讨论交流
(3)班级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此处场景描写写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母亲的艰辛和挣钱的不易。联系上下文,可感受到母亲对“我”的爱。
2.独立探究第二段场景描写
(1)出示。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2)独立思考:想象画面,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3)班级交流,教师相机小结:此处场景描写表现了“我”童年生活的快乐,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学习活动四: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1.读课本例句,谈自己的感受。
2.回忆并交流自己成长中最难忘的“第一次”。
3.讨论:如何通过场景或细节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4.学生以“成长中的第一次”为内容,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要求写出“第一次”特有的感受。
提示:场景和细节描写要与内心的感受相一致。
5.班级交流写话作品,师生评析。
学习活动五: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魏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用纯
2.练习朗读。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自由朗读。
3.交流理解。
能辛勤地为国家效力,也能够节俭持家。
人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要力戒奢侈浪费,以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性。
从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从奢侈变得节俭却比较困难。
吃每一碗粥、每一顿饭时,应该想想这粥饭里有多少人的付出,要知道其来之不易,我们生活所需的每一点丝线,也都得之艰难,应该好好珍惜。
4.适度拓展。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常将有时思无时,莫把无时当有时。
5.选一句名言,送给你觉得合适的人共勉。
精彩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节俭的名言,受到了启发和教益。有好东西,要学会分享。你想将哪些名言送给身边的人呢?
生:我想将“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句话送给我小表弟。
师:如果表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该怎样说呢?
生:表弟呀,前天吃早点,你随手将没吃完的包子给扔到垃圾桶里了。你知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吗?食物得来不容易,咱们下次可别这样了,好吗?
师:语气委婉,引用恰当。掌声鼓励一下!
生:我觉得这句话送给你的表弟更合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的表弟年纪还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表弟更容易理解。
师:理解能促进沟通,看来送名言还要有对象感呀!
生:我的表叔喜欢穿名牌,开豪车,经常和一帮朋友大吃大喝。我早就想送几句话劝劝他了。
师:你想怎么对他说呢?
生:表叔啊,你家境富裕,生性豪爽,许多人都喜欢和你吃饭、交朋友。可你知道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叔公赚钱不容易,“常将有时思无时”,你还是省着点儿花吧!(掌声)
师:一段话送了两句名言,很准确!了不起!
生:我想送一句话给未来的自己: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师:为什么送这句话?
生:我看到很多大人工作蛮拼的,钱赚得不少,可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我觉得这样很不好,我长大了要做一个既勤劳又节俭的人。
师:说得真好,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点评:
这一片段教师巧妙创设名言的运用情境,使名人名言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生命在于运动,语言的生命也在于运用。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属性特征能得到充分彰显。与此同时,运用语言的人也能在具体的实践中掌握语言的要领,不断从“知之”走向“用之”,并受到精神的熏陶。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积累,是习得语言的最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