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初读古诗词三首,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3.能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借助注释,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自主理解《枫桥夜泊》《山居秋暝》的意思,初步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以“画”为径,描绘《山居秋暝》图
1.猜诗人。
谜面:他是唐代的大诗人,才华横溢;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书法、音乐;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这样评价他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简介:字摩诘,因为他参禅悟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自读《山居秋暝》,要求读准读顺。
3.指名朗读,提醒读准字音“暝、喧、浣”。
4.对照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诗句。
预设:
“空山新雨后”中的“新”不仅有雨刚刚停下的意思,还给人雨后空气清新的感觉。
“莲动下渔舟”中的“下”有顺流而下的意思。
“随意春芳歇”中的“随意”古今意思不同,在这里指任凭的意思。
“王孙自可留”中的“王孙”指王维自己;“留”是指留在山中的意思。
5.集体交流诗的大意。
6.品味古诗,“画”“山居秋夜图”。
(1)出示学习任务。
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如果让你给《山居秋暝》来画幅插图,你会画些什么呢?请和同桌一起构思图画。
提示:此学习任务重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放飞想象,可通过合作性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中去。课上建议只要求学生讲述绘画的要求,不要求当堂绘画。
(2)小组合作,讲述绘图要求。
提示:为了绘出一幅逼真的图画,要求尽可能提得细致一些,最好作一些形象化的描述。
比如:天空中有一轮皎洁的明月;画面上要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
(3)展示学生合作的成果,集体描绘“山居秋夜图”。
(4)出示课文插图,讨论:你觉得这幅插图哪里还不够完美?
教师可借助这个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景物的动态描写难以用静态的图画表现的问题。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探索这首诗除了描绘静态的景物,还传神地写了哪些动态的景象。
(5)引导学生先想象“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动态美,然后先在心中绘制“动图”,最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动图”。
(6)引导学生讨论:你们从“泉流、竹喧、莲动”的动态图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可借助此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动态图景的描写旨在烘托山林幽静而美环境,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
7.小结:作者在空山、松林、明月所构成的静态图景中融入清泉石流、浣女竹喧、舟行莲动的动态画面,让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了山林的幽静与美好,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这美好的感受是诗歌“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高妙艺术带给我们的!
学习活动二:读中想象,体会《枫桥夜泊〉意境
1.朗读《枫桥夜泊》,要求读准读顺。
2.自学诗句,理解诗歌意思。
自学要求:借助注释,逐句理解古诗的意思,并尝试讲出来。
自学后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3.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再读诗歌,边读边想像:诗歌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交流时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霜满天”“夜半钟声”等反映景与情交融的词。可让学生借助吟诵、想象和手势表演,体会“霜满天”那夸张的、半实半虚的意境;要引导学生在吟诵和想象中体会那撞击诗人心扉的“钟声”使其辗转反侧、愁绪满怀的情景,理解“夜半钟声”这特殊文学意象包含的情感与意蕴。
4.探究诗句,理解动静结合的写法。
静景:江枫
寺庙
动景:月落
乌啼
霜飞
钟鸣
诗歌既有静景描写,又有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旨在以动衬静,营造静寂的氛围,表现诗人孤寂、忧愁的心绪。
5.诵读古诗,读出诗之韵味
边读边体会如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恰当传递诗人情感。学生练读后开展比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长相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词的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2.能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岀三首诗词宁静、忧愁、壮阔、思念等不同的意境;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词三首,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景象,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读岀三首诗词宁静、忧愁、壮阔、思念等不同的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三读《长相思》,品味词中情
1.一读《长相思》,读准音,解其意。
学生先自读自悟,要求对照注音将字读准确,并结合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学生在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时,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想象“夜深千帐灯”的景象,想象帐中人在干什么。
2.二读《长相思》,读出词人的心情。
(1)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感受词人的埋怨与无奈。
可引导学生借助“身向”,理解词人身随皇帝走,心向故乡回情绪;体会千帐灯中词人的辗转反侧;发现“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原因,品味深深的无奈;想象“故园无此声”背后回忆中的美好以及美好背后更为深沉的无奈。
(2)读出词“一唱三叹”的美感。
出示叶嘉莹关于词之特点的解读。
北宋李之仪说“长短句,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禁”,这也就是王国维所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啊!
词为长调,就像一位美好的女子于花草小道上散步一般,总要走一走、停一停,故而吟哦起来似有“一唱三叹”之感。
(摘自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
教师先吟诵出词“一唱三叹”的美妙感觉。然后师生齐读,在诵读中感受词之美妙。
(3)想象词人的举动、表情,入情入境品诗词。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走进这首词的时空中去,随着文字的流淌,随着词人的行程,你看到词人怎样的表现?情发乎心,而常常显于外。你看到纳兰的表情了吗?你看到他的神态了吗?你看到他的动作了吗?
提示:请站在词的留白处想象。可想象词人骑在马上、身处帐中、站在高处、聆听风雪声时的举动、表情,与词人融为一体,再用情诵读,实现读思合一。
3.三读《长相思》,领悟词的妙处。
(1)出示词评:
《长相思·山一程》一词中用了很多“对比冲突”来表现词人的心境。
(摘自严迪昌的《清词史》)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试着找到这些“对比冲突”。
(2)师生合作探究,发现“对比冲突”所营造的词之妙处。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山水兼程的渐行渐远与思念日切的冲突;发现千帐灯的亮、暖与离愁的寒冷的冲突;发现风雪声的聒噪与故园宁静的冲突;发现身心的疲累与辗转反侧的冲突……
(3)总结这首词的妙处。
纳兰性德的词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其词造境别致、格调高雅,自然雅致、清淡朴素,毫无雕琢的痕迹,然笔触细腻,直抵人心。
学习活动四:改写古诗,动静结合“绘”图画
1.拓展阅读古诗。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比较三首小诗,想象画面,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来描绘山林景象的?
4.结合生活体验,张开想象的翅膀,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动静结合地写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板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空山
松林
明月泉流
竹喧
莲动
枫桥夜泊江
枫
寒山寺月落
乌啼
钟鸣
长相思夜深千帐
宁静故园
静态描写山水兼程
风雪聒噪
动态描写
精彩片段
(出示:
二读:读出词人的心情
请同学们走进这首词的时空中去,随着文字的流淌,随着词人的行程,你看到词人怎样的表现?情发乎心,而常常显于外。你看到纳兰的表情了吗?你看到他的神态了吗?你看到他的动作了吗?
提示:请站在词的留白处想象)
(生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此刻,你看到纳兰骑在马上,他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
生:他一次又一次回头向故乡的方向望去。
师:我也看到了,他在频频地回首望故乡,真的只是“身向榆关”啊!
(生读“夜深千帐灯”)
师问:此刻,你看到纳兰在哪里?他在外边呢,还是在里边呢?他在高处呢,还是在低处呢?他有怎样的表情和动作?
生:他站在外边,站在高处望向远方,一脸的忧愁。
师:是的,登高望远,思乡怀人啊!
(生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师:此刻,纳兰又在哪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生:此刻,纳兰在帐篷里,我看到他躺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还听到他的叹息声。
师:看得真仔细!还有谁看到了?
生:我看到他一会儿躺下,一会儿又坐起来,一会儿在帐篷里走来走去,很烦躁的样子。
生:我看到,他的眉头始终是皱着的。
师:是啊,词的字里行间都是忧愁,都是埋怨。他怨路太漫长,他怨马儿跑得太快,他怨——他还怨——他甚至怨
生:他怨风声太吵,他怨雪花乱飞。
生:他甚至怨灯火。
师:哦,为什么怨灯火?
生:灯火忽明忽暗,让人心绪不宁啊!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理解得很深刻。是啊,“灯”“火”在思乡的诗词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往往是和“愁”联结在一起的,正如“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词,这次的感觉一定更加接近那时那景那情。
点评:
入境才能移情。让学生想象词人的表情、动作的做法,妙!眼之所见,情之所动,意方能会。让学生不只看到词,更看到词后站着的一个立体的人,这样词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