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习作:____ 即景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习作:____ 即景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20: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习作:
即景
教学目标
1.能细致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发现景物的变化。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
3.能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描写的画面更加鲜活。
4.在观察、写作和修改交流的过程中,享受发现美、表现美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细致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能在习作中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描写的画面更加鲜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指导观察,明确习作要求
1.谈话激趣,布置任务
在一周时间里,选择一个早晨或者黄昏,用眼睛、用心灵、用相机记录下日出或日落的景象。
2.读习作提示,明确观察要求
讲清要求:“即景”,就是当下所看到的景象,不需要用一长段的时间连续观察,它是偶然采撷的精彩,是人们与大自然的偶遇。
明确观察要求
(1)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注意多感官地体会,多方位地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
(2)注意观察景物的动态变化,观察时不仅要观察太阳的变化,而且要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
(3)同学们要用眼、用耳、用心去仔细观察,注意自己观察时的微妙感受,也可请随行的父母用相机拍摄图片、留下视频。
(4)回家后及时整理自己的观察所得,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
观察景物
令你难忘的静态景象
令你难忘的动态景象
观察中的独特感受
教学建议:本次习作,可先让学生统一观察日出或日落的景象,学习写作;然后学生自由地随机地观察生活中偶遇的景象,写进日记里。此教学环节可在作文课前进行。
习活动二:交流展示,分享观察所得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各自的图片、视频资料,同时结合观察记录表,交流自己的观察收获。
2.请各小组推荐同学在全班展示,重点介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象,并讲出太阳的动态变化。
3.教师总结观察情况。
学习活动三:关注习作难点,指导写好动景
1.明确习作要求
(1)以“日落即景”或“日出即景”为题,写一篇习作。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特点。
(3)注意将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2.让学生提出习作困难。
预设:学生对于如何将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3.以片段引路,引导学生习得表达方法。
片段一:
清晨,蔚蓝的夭空飘动着朵朵白云,湖面上渔帆点点。极目远眺,湖与天连接在一起,湖天一色。“呜……鸣……”,汽笛声声,打破了湖畔的宁静,去省城的轮船起航了,螺旋桨击打湖水的波浪,像铁犁翻后的良田,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烁烁。春天,一群燕子掠过湖面,依恋着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摘自周嵛的《美丽的鄱阳湖》)
片段二:
一棵树上有数不清的枝子。真是乱。乱红成阵。乱成一团。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在乱哄哄的繁花之间还有很多起来凑热闹的黑蜂。这种蜂不是普通的蜜蜂,个儿很大,有指头顶那样大,黑的,就是齐白石爱画的那种。我到现在还叫不出这是什么蜂。这种大黑蜂分量很重。它一落在一朵花上,抱住了花须,这一穗花就叫它压得沉了下来。它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
(摘自汪曾祺的《紫薇》)
(1)仔细阅读,发现这两段动态描写的特点。
第一段写出了由静到动的变化;第二段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态感。
(2)梳理总结:写作时,可以写出景物由静到动的变化,可以写出景物动态变化的过程,还可以借助于想象把静态的景象写出动态的感觉;除了写出观察的主要对象的变化之外,还可以借助其他事物的变化,来反映主要景物的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丰富写作的内容。
(3)默读,再观察,体会作者是如何将对象写生动的。
预设:准确使用了动词,让动态变化“活”在眼前,比如“它起翅飞去,花穗才挣回原处,还得哆嗦两下”;适当联想,让景物富有情趣,比如“简直像一群幼儿园的孩子放开了又高又脆的小嗓子一起乱嚷嚷”;还借助了拟人手法,来传递作者的感受,比如“春天,一群燕子掠过湖面,依恋着湖水久久不肯离去”……
(4)梳理总结:有了想象的参与,眼前的景象就会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学习活动四:自主写作,修改提升
1.学生自主写作
请有困难的学生举手示意,教师作个别指导。
2.学生自主修改
修改前让学生再读本次习作的要求,对尚未达到要求的地方进行修改。
3.小组交流,互助互鉴。
小组内互读习作,并围绕下面两点进行评价。
(1)有什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有什么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如何修改?
4.每组推荐一篇优秀习作在全班交流,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
5.学生再次对习作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习作:
即景
观察:关注景物变化
写作:按照一定顺序
写出动态变化
精彩片段
师:观察时,同学们留下了无限精彩。写作前,再想想:还有什么困难吗?
生:老师,看到的变化要写具体,我觉得不容易。
生:那些变化在我看来比较平常,怎么才能写得更生动一些呢?
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大家向作家学一学,我们也许会得到一些启发。
(出示两个片段,引导学生默读)
师:我们先从内容上来看一看,你发现作家是如何写出事物的变化的?
生:第一段文字先写的是湖面平静时的景象,然后写水波荡漾时的景象。
生:我发现第一段文字写变化的景象时,既写了水面的变化,还写了燕子掠过湖面,写了汽笛打破宁静,写的内容比较多。
师:的确是这样。让目光关注更多的事物,把它们的变化写出来,对于反映主要事物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帮助。
生:第二段写花的乱,让我感到既像是静态描写,又像是动态描写,很奇怪。
师:你的发现很重要。把静态的景象写出动态的韵味,这是很了不起的。作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生:作家写了自己联想到的幼儿园乱嚷嚷的景象。
师:孩子乱嚷嚷的景象是动态的,这赋予了静态的花动态的美感,令人遐想万千。妙啊!
师:仔细学习上面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从更多的角度来写景物的变化,可以让习作更具体。我们可以写出事物色彩、形状的变化,可以写出事物由静转动的过程,可以对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细细地描绘,也可以展开联想,让静态的景物富有动态感。
师:读着这两段文字,你学到了把景物变化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了吗?
生:我们不仅可以写自己看到的,还可以写自己想到的。
师:想象让景物更具魅力,更有韵味。
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动态变化的过程,会更加生动。
师:拟人化的手法,会悄悄地传递作者的感受,我们一定要学着用。
生:作家用的动词很传神。
师:用好动词,景物才能“活”在我们眼前,活在我们心中。
点评:
教师习作指导的针对性很强。他将习作指导的重点直接指向学生写作的困难。由于课前就对困难有了充分的预估,并根据预估准备了破解难题的范例,所以当学生提出困难的时候,教师就自然地引出“他山之石”,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攻玉”之道。学生很快就从范例中悟出了将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具体生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