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忆读书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6.忆读书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20: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忆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舅、斩”等1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着、卷”,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5个词语,理解“无病而呻”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对“好书”的看法。
3.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将作者的爱书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对“好书”的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任务驱动,揣摩内容
1.依据课题,创设情境。
教师提示:同学们,从幼儿园至今,大家读过的书肯定不少,收获肯定很多。为此,我们想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想一想:如果我们写“忆读书”,可以写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归纳。
(读书经历、体会、收获、方法、经验、教训……)
2.揭示课题,明确任务。
可这样引导:如果让我们写“忆读书”,面对自己读过的那么多书,面对读书过程中的那么多故事,到底写什么,怎么写呢?也许我们会难以定夺。今天学习的冰心奶奶写的《忆读书》(板书课题:忆读书)肯定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学习活动二:朗读课文,初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有个大致了解。
2.检查自学,促进感知
首先,让学生把自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指导,促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接着,引导学生简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知道作者主要写了自己读书的经历,目的是想与读者分享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体会。
习活动三:围绕目的,梳理内容
1.自读课文,初知内容
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与读者分享读书方法和读书体会,作者回忆了自己读书的哪些经历?
提示:学生可用合适的方法梳理信息,力求梳理全面。
2.小组交流,梳理内容
四人小组围绕上述问题交流画出的词句,要求学生交流时注意:一是将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信息找全面,二是初步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整体印象。
3.引导交流,清晰内容。
小组代表先介绍本组梳理的情况,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可适当引导,以清晰内容。
要点:引出读书话题—→讲述读书故事与体会(儿时读书经历与体会—→此后的读书经历与体会)—→分享读书收获(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的内容,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能将作者的爱书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和对“好书”的看法。
3.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水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
4.能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对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梳理,并有重点地与别人分享。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爱书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
能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对自己读书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梳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四:聚焦主题,梳理品味
1.联系实际,理解句子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说说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认识,并尽可能用合适的成语概括。讨论中教师可适当引导,以引出与上述“三好”相对应的成语:开卷有益、博览群书、沙里淘金。
2.细读文本,梳理信息
让学生围绕上述“三好”,仔细阅读课文,梳理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加批注,写写感受。
3.小组合作,深人探究
各自在四人小组中介绍自己找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同时,还要介绍自己某方面的信息是用什么方法搜寻与梳理的。
4.交流点拨,深度感悟
围绕上述问题,各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促使学生深度感受文本,把握阅读方法。关于“阅读内容”和“梳理方法”的交流建议融合一起,同时教师可随机点拨,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留下清晰的印象。
(1)相关内容的点拨。
①对“读书好”,可结合课文内容,梳理信息,理解读书的好处。
一是可让人得到快乐。可由“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辐射全文,让学生联系相关句子说说对快乐的理解,如:舅父说书,生动的故事带给自己快乐;自己啃书,自读的成功带给自己快乐;学会比较,选书的方法带给自己快乐;学会回读,读书的提升带给自己快乐。理解中,可顺势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是可让人学会选书。可由“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两句话辐射全文,弄清作者怎么比、比出了什么。(人物具有个性、描写栩栩如生的书肯定比人物没有个性、索然无味的好,叙述精彩的肯定比叙述烦琐的好朦朦胧胧、堆砌辞藻的肯定没有情感真切、质朴浅显
的好)
三是可让人知事明理。可由“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和“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两句引导,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还可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这方面的体会,以明白读书可以知事明理。
四是可让人学会读书。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冰心先后采用了怎样的读书方法。可结合课后第三题,引导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一知半解法、比较阅读法、日后回读法等)
②对“读好书”,可让学生说说哪些是自己心目中的好书,进而联系课后第一题“她认为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对自己梳理的信息,加以提炼概括。
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精彩,吸引读者;语言质朴浅显,情感真切—这些书是好书;
反之,情节烦琐、矫揉造作、索然无味、堆砌辞藻的书,不是好书。
③对“多读书”,可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哪些书,“多读”给自己带来了哪些益处;进而联系课文,说说冰心在“多读书”方面的具体体现,并说说多读书给她带来了怎样的好处。(享受快乐、知事识人、明理益智等)
(2)梳理方法的点拨
在提炼内容的同时提炼梳理方法,可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广泛吸收他人的学习方法。根据本文的特点,学生可能会使用以下的梳理方法。
圈画梳理。对需要的信息用圈圈、方框、线条、括号等画出,并联系前后,形成对相关信息的整体印象。
分条梳理。对需要的信息采取分条的方法进行梳理,像本文中读的时间、读的书目、读书的收获等,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图表梳理。可以用简单的图表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如本课可运用下面这个图表来梳理信息。
阅读时间
阅读书目
对书的感受和评价
好书的标准
七岁
十二三岁
中年以后
腿伤之后
学习活动五:探究写法,实践运用
1.自主探究
先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冰心读过的书很多,读书的收获也很多,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就把她的读书经历和体会介绍了出来,你从中学到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学生独立探究后四人小组再开展合作探究,争取小组内取得认识。
2.交流点拨。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相机点拨,以使学生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留下清晰的印象。
要点:将读书故事与读书感悟有机融合起来写,是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色。文章在写了“我”童年“听书”,及中年“啃书”“辨书”的故事与经历之后,很自然地引出读书的感受——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在具体写了挑选书、比较书的例子之后,又很自然地引出“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的体会。这样写,就将故事与感悟融为一体,可让我们既能感受到作者读书经历的生动有趣,又能感受到作者读书感悟的真实亲切。
3.引导实践。
(1)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对多年来的读书信息进行梳理比较,并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两点作为介绍的重点。
提示:学生可借鉴课文将讲故事与谈体会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教师也可适当点拨,为学生打开思路。
读书的快乐:买书之乐、借书之乐、读书之乐、用书之乐……
读书的收获:收获知识、收获道理、收获智慧、收获能力……
读书的方法:时间安排、内容选择、读书消化、共同分享……
(2)拓展思路、明确要点后,可让学生学习本文谈读书的方法撰写介绍稿,做好班级读书交流的准备。
(3)利用一节班会课,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有条件的话,可邀请家长和其他班级的学生代表参加,以真正让学生在读书分享中获得读书的快乐,感受到读书的价值。
板书设计
26忆读书
“听书”
“啃书”
“辨书”
获得快乐
学会思考
读书好
多读书
读好书
精彩片段
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冰心奶奶真的能从读书中得到快乐吗?请大家再细细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受到冰心在读书中得到了快乐?
(生浏览课文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生:我觉得冰心从书中获得快乐,应该从听舅父杨子敬先生说书开始,舅父讲《三国演义》时,她听得津津有味,认为好听极了。当舅父有事离开的时候,她对下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竟会在母亲催促下才含泪上床。这里的“津津有味”和“含泪上床”就写出了她从读书中获得了快乐。
师:是啊。“享受听书”“期待听书”对她来说确实是一种快乐。
生:我觉得好书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也让她感受到了书的魅力,感到读书真是一种快乐。
如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死了时,她哭了一场,读到诸葛亮死了时,又哭了一场,说明《三国演义》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她的内心,诱发了她的真情。读书竟让人流泪了,其实这就是一种快乐,因为,书的情感撞击了她的内心。
师:说得真好!能够读到这样的书让人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读书读到这样的地步——泪水涟涟、情不自禁,又怎能不说这是读书的快乐呢!
(其他人先后从“知事识人”明白道理”学会思考”“学会选书”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师:你们看,冰心读书的快乐,来自书的吸引力,说明书好;也来自自己的感悟力,说明自己爱书。你能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请先把自己读书获得的快乐梳理一下,然后选择最让自己快乐的内容说一说。(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我觉得,完成了学习任务,到书店去自由自在地选书看,那真是一种快乐。看够了再买上自己最喜欢的书。因此,我觉得读书是快乐;到书店选书、买书,也是一种快乐。书店里有书的芳香,有读书的氛围,在那样的环境中,你能平心静气,享受那种特殊的快乐。
师:是啊,到书店选书,时间允许就慢慢翻阅,时间不可能就快快浏览,那肯定能选出自己喜欢的好书。这样的过程,肯定能让自己快乐无比!
生:我读书感到最快乐的时光是假期中,每天早晨花两个小时完成假期作业,然后就手捧一本好书,来到阳台上,端张椅子,带点零食,边看边吃,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那真叫一个“爽”。在阳台上,冬天晒着太阳,夏天吹着凉风,看着喜欢的书那真是惬意!
师:是的,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看书,真是神仙过的日子!
生:在我看来,快速地阅读是一种快乐!因为那样,可以尽快地了解故事的情节,知道人物的命运。躺在床上惦记着书中的故事会怎么发展,有些人说这是快乐,但我觉得这对自己是一种煎熬。读书就要一鼓作气,把有关故事弄个一清二楚。比如《甘地夫人》这本书,是向同学借来的,我一个晚上就看完了。
师:你们看,一本书慢慢看、慢慢品,那是一种快乐!而一鼓作气,迅速读到底,不留悬念,那也是一种快乐!当然,真正很厚的书,还要量力而行,以免满足了精神享受,损坏了自己身体。
点评:
为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感受,说出自己的体会,教师关注了两点:一是走进文本,理解作者的快乐。如整体感知后,聚焦“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让学生细读课文,亲近作者,梳理信息,叙谈感受,以明晰快乐的内容,理解快乐的内涵。二是走出文本,叙说自己的快乐。如梳理和理解作者读书的快乐后,让学生讲述自己读书的快乐—用故事说感受、借经历说体会。结果,学生多能通过故事的回忆、方法的选择或场景的再现,表达自己对读书快乐的理解。这样引导,保证了句意理解的准确而深刻、具体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