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我的长生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喻、瘾”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差、奔”,理解并积累“流光溢彩、囫囵吞枣”等新的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3.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正确梳理出文章信息,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并对内容有自已的感悟。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解词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感知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揭示课题,速读梳理
1.朗读名言,交流感受。
让学生齐读关于书的名言。
出示: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书,我的“长生果”。——叶文玲
联系课文《忆读书》和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对这两句名言的理解。
2.速读课文,初知内容。
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作者读过哪些类型的书,从童年读书、作文中悟出了哪些道理?自由选择圈画、结构图、表格等方法梳理信息,体会读书与感受之间的关系。自读、梳理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尽可能在小组内取得共识,然后准备在全班交流。
3.引导交流,把握内容。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阅读所得,教师相机引导,以清晰“我”的读书历程:
小画片(“水浒”“三国”故事)
连环画(《七色花》《血泪仇》《刘胡兰小传》等)
文艺书籍(几百册图书)
大部头小说
学习活动二:细读课文,理解道理
1.细读课文,了解道理
让学生细读写作者在读书和作文中悟出道理的句子,仔细体会。
(1)悟出的读书道理
从“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中可看出,读书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快乐无比。
从“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这句话中可看出,读书给了作者想象的翅膀,让她在生活中翱翔、在作文中飞翔,享受到了快乐。
从“做笔记锻炼了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这句话中可看出,这两种能力,为丰富作者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基础。
(2)悟出的作文道理
从“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这句话中可看出,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彰显自己的个性。
从“作文,要写真情实感……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这句话中可看出,要想作文写得好,就要表达真实的情感。
从“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这句话中可看出要想作文写得好,模仿只是基础。
2.联系阅读,理解关系
小组合作探究:课题是“我的长生果”,结合课文内容,从读书与作文的关系上你怎么理解题中的“长生果”?
小组合作探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长生果”的理解,教师可借助下列图表相机点拨。
我的“长生果”
读什么书
读书收获
作文体会
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
扩展了想象力
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
大部头小说
提升了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
要写直情实感,需要潜心创造。
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正确梳理出文章信息,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并对内容有自已的感悟。
3.能借鉴本文将书比喻成“长生果”的方法,以自己的读书故事为材料,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写出书在自己心中的那个比喻。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之情。
学习快速默读课文,正确梳理出文章信息,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能借鉴本文将书比喻成“长生果”的方法,以自己的读书故事为材料,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写出书在自己心中的那个比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三:品读重点,体会真情
1.品重点段,悟爱书情。
学生先自由品读第2和第12自然段,体会作者对书的热爱,并体会两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之后进行交流,叙谈感受。教师可相机点拨。
预设:
第2自然段,由“蝴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的比喻,可体会到读书给作者带来了愉悦;由“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可体会到作者读书生活的丰富多彩体和从读书中获得的快乐。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着总领作用。
第12自然段,由两个“又”可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不断追求和如痴如醉。由“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着迷”我把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借阅图书上”,可感受到她对读书的痴迷,同时通过关联上文的“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追寻作者的读书轨迹,可感受到她的前行脚步。而本段中关于读书方法和读书收获的句子,则照应了前面的读书收获,并能观照后文的作文故事和作文体会。
2.运用成语,聚焦情感。
让学生浏览课文,找出成语,思考成语与作者喜爱读书的联系。进而让学生选择三五个成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表达作者对书的喜爱。
流光溢彩
津津有味
如痴如醉
浮想联翩
囫囵吞枣
悲欢离合
牵肠挂肚
如饥似渴
不言而喻
千篇一律
别出心裁
与众不同
古今中外
大显身手
心安理得
呕心沥血
学习活动四:迁移运用,叙谈体会
1.组织辩论,理解课题。
出示辩题:看到孩子痴迷于课外书,有些家长开心,说“开卷有益”;有些家长担心,说“开卷未必有益”。你赞同哪种观念呢?
组织辩论:先根据学生的观点分出正反两方,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辩论。辩论后教师可适当引领,让学生对“开卷有益”与“开卷无益”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并结合《忆读书》和《我的“长生果”》,让学生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和“长生果”产生具体而真切的理解。
2.借助课题,拓展思路。
(1)导入:作者用自己的读书经历和读书收获,证实了书是自己的“长生果”。一个个读书的故事是那么真实可感,将作者对书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老师一开始就出示了作者的名言——“书,我的长生果”。
其实,爱读书的人,对书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他们都能从自己读书的故事中提炼出独有的读书体会,表达自己对书的特殊理解。请看看下列比喻,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书是音符,谈话才是歌。——契诃夫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凯勃斯
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海伦·凯勒
(2)联系你的读书故事说说:在你看来,书像什么?
让学生在自己的“比喻”与“故事”的联系中,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组来写一写,并准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交流。
板书设计
27我的“长生果”
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大部头小说
↓
增强了:想象力、记忆力、理解力……
↓
提高了写作水平:别出心裁,真情创造……
精彩片段
师:到底“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呢,下面看看正反双方的“短兵相接”“唇枪舌战”。
正方:我认为开卷有益!叶文玲之所以认为书是她的“长生果”,就因为她爱读书,从小画片到连环画,从小镇文化站的所有文艺书到学校图书馆的大部头小说,她读了很多书。这些书让她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享受到了作文的成功。如果不开卷,她肯定没有这样的快乐和成功。因此,我觉得开卷有益。
反方: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叶文玲开卷有益,不能说明其他人也是这样。试想一下,如果叶文玲只是泛泛而读,不会思考吸收,不会想象运用,她能获得真切的体会,能够得到作文的成功吗?我们身边的很多同学,看了不少书,可作文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而且有时因为看书,还耽误了作业,影响了学习。因此,我认为开卷未必就有益。
正方:我认为开卷有益!冰心奶奶读了大量的书,才感受到了读书是她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才从读书中悟出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道理。因为读书,冰心才知道了哪些书是她喜欢的,哪些书是她不喜欢的。如果不读,仅仅听人介绍,肯定没有这样的收获。这些都说明,开卷有益。
反方: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就拿冰心奶奶来说,《荡寇志》没有个性,索然无味,这样的看了肯定是浪费时间;还有,冰心奶奶提到,有些现代的文艺作品,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无病呻吟的文字,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这样的书读了有什么益处呢?因此,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
正方:我不赞同你的观念。为什么冰心奶奶知道《荡寇志》里的人物没有个性,它没有《水浒传》好,还不是因为这是她从读书中发现的,有了这样的发现,她此后就会选择人物栩栩如生的书读。这不是有益吗?还有,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呻吟的文字,让她一看就从脑中抹去,这也是读书给她带来的感悟。她自己感悟到了,又把这样的感悟告诉我们,这不是有益吗?因此,我觉得开卷有益。
反方:我觉得,“开卷有益”肯定是有条件的,由冰心奶奶“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也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为什么冰心奶奶提出“读好书”呢?就是因为,图书市场也是鱼龙混杂,一些质量低下的书往往也会走进市场,这样的书不仅不会“开卷有益”,还可能“开卷有害”。因此,我非常赞同“开卷未必有益”的观念。
师:大家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对自己的观念进行了论证,基本上做到了有理有据。很好!我们还可以把思路拓展开来。
正方:读书能升华人的思想,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书读得越多,这种辨别能力自然也就越强,对于毒素的抵抗力自然也会增强,所以究其根本还是要大量地读书。如一味地预防毒素,而害怕“开卷”的话,那你的抵抗能力也就会日渐下降。
反方: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的,读好书我肯定不反对。你看那些毫无意义的书,对你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作用?看那些不健康的书,会使你纯洁的心灵变得肮脏起来。所以我坚持我方观点——开卷未必有益
师:刚才大家围绕辩题,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说“开卷有益”有道理,说“开卷未必有益”也有道理。看来,“有益”“无益”都与“开卷”关系密切,开什么“卷”,怎样“开卷”,何时“开卷”,往往是决定“有益”还是“无益”的重要前提。冰心奶奶说的“读书好”中的书,指的都是好书,即思想健康、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的书。有了这样的前提,有了
“好读书”的兴趣和“多读书”的广度,再加上科学的读书方法,就一定能“开卷有益”。
点评:
上述片段,教师由生活引出辩题,让学生选择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论辩中,学生坚持以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为依据,做到了观念的鲜明、论据的充分、论证的有力。此后,教师又进行了画龙点睛的总结和点拨,使学生认识到“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样的辩论,对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对科学认识读书、对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都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