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
李贺
知人论世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其诗独树一帜,被称为“李长吉体”,被人称为“鬼才”、“鬼仙”。
李贺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诗人,据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上在灯下取出,再仔细修改。
虽只活了二十七岁,但对当时、后世影响都很大。他十八岁时写的诗《雁门太守行》,让一代文豪韩愈读后也不由肃然起敬。
知人论世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yǔ
李 凭 箜 篌 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读准字音
李 凭 箜 篌 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读准节奏
节奏:223
李 凭 箜 篌 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读——读出情感
李 凭 箜 篌 引
唐代著名乐手
古代一种拨弦乐器
乐府诗体
品——品诗题
箜 篌
李 凭 箜 篌 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品——品诗意
吴地的丝,蜀地的桐,代指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这里说明箜篌的质地精良。
弹奏
使… …凝
下沉,凝滞
见课本注释
指长安
昆仑山
哭泣
古代长安四面各有三个门
天帝,这里也指皇帝
打动
沉浸
冷气寒光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引出
教神女音乐
《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形容乐声优美。
吴刚
靠
露滴
打湿
品——品诗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作者开篇不直接写弹奏者李凭,却先写“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开头,有何深意?
首句先介绍乐器材质优良,有宝剑配英雄之意,衬托李凭的身份;
而山中的云因他的弹奏而停止游动、江娥因他的弹奏而哭泣、素女因他的弹奏而悲恸,更表明了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渲染铺垫
品——品诗韵
从开头几句看,你觉得李凭弹奏的乐曲是什么样的(欢快、悲凉、悠扬)?
悲愁的
空山句说明乐曲舒缓;
江娥句说明曲调悲伤。
怎么读?
品——品诗韵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一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能分辨出来吗?
比喻(以玉碎声和凤凰叫声比喻琴声)
夸张(以不可能表现可能)
通感(以视觉表现听觉)
达到了什么效果?
品——品诗韵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唐诗鉴赏辞典
品——品诗韵
这一句写出了李凭弹奏的乐曲什么样的特点?
起伏多变
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时而低沉嘈杂
凤凰叫——时而高亢激越
芙蓉泣露——时而悲抑
香兰笑——时而欢快
怎么读?
品——品诗韵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这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说说你的理由。
侧面描写。
十二门前融冷光说明他的乐声传遍长安,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而京城中的皇帝也被他的乐声所打动,不仅说明他乐声的动听,也说明他身价之高。从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品——品诗韵
这一句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夸张:清冷的乐声使人觉得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
双关:紫皇不仅指人间的帝王,也指天上的玉皇,为后面几句写天上的景象起到过渡作用。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品——品诗韵
怎么读?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三句描写从人间转到天上,牵涉到哪些神话故事和典故?
女娲补天的故事、吴刚砍桂的故事
《搜神记》、《列子·汤问》中的故事
品——品诗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李凭的乐声传到了女娲娘娘补天之处,灵石迸破震撼了天庭,引出漫天的秋雨。
品——品诗韵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你认为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能否具体说说本句的妙处。
夸张的手法:乐声传到神山上,连那位箜篌弹得出神入化的神妪都被打动了,不仅如此,老鱼也好像恢复了少壮,在水面跳跃,瘦蛟也似变得神采奕奕,在水中翩翩起舞!
品——品诗韵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吴刚为什么停止砍桂,又是什么让广寒宫的玉兔被露滴打湿也不躲避?
都是李凭惹的祸!
品——品诗韵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这三句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既表现出李凭弹奏水平之高超、乐曲之美妙,也写出了音乐由高亢欢快到轻幽深沉的变化过程。
品——品诗韵
怎么读?
小 结
作者在诗中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写了李凭的乐声,在李凭的演奏下,人间的云、神女、百姓、帝王被打动了,天上的女娲、神妪、鱼、蛟、神仙、玉兔也被打动了,天地都沉浸在他高超的演奏之中,沉浸在这惊天地、泣鬼神、动人间的箜篌声中。
反思:
音乐是最难描绘的。但是李贺却做到了,而且做得如此之好,让人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你觉得李贺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各种修辞手法(比喻、通感、夸张等)的运用;
侧面描写的运用;
魂丽的想象。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这三首诗有何相同之处?
修辞:比喻
描写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