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检测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3 11:3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
班别:
姓名:
评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0分)
1.“西方列强一巴掌把大清帝国打落谷底,从此国门洞开,风雨交加。”“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寻找,寻找失去的尊严,寻找在世界的位置,寻找复兴的道路……”。西方列强的“一巴掌”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4.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认为:“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以上观点说明了鸦片战争(

A.爆发的历史背景
B.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C.失败的根本原因
D.过程中的重要战役
5.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没有国旗的。在中外交涉中,清政府因见西方列强侵华舰船均悬挂本国国旗。于是,在1866年,总理衙门确定大清黄龙旗为中国的第一面国旗。由此可见,列强侵略(

A.推动清政府产生近代国家意识
B.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全面灾难
C.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真理
D.给中国人民带来西方生活方式
6.如图是一座城市雕塑:一双大手把一根烟枪折为两段。这一雕塑是为了纪念在这里发生的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国外毒品走私的运动。你认为这一雕塑应该在( 
 )
A厦门
B.虎门
C.上海
D.南京
7.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所涉及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列强对华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8.“1840年的鸦片战争,大清王朝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面对这个挑战却毫无认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战前清政府与西方完全隔绝
B.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C.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D.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9.题4图提供的信息与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相符的是(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等城市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B.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C.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11.阅读下图,导致清朝这一时期几种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关税)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中国的手工业纺织技术较弱
C.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D.英国的机器棉纺织业发达
12.历史学家陈旭麓在他的《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鸦片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说“这场战争”是中国“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迫打开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主权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3.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不仅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刑事诉讼,而且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D.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皇家园林付之一炬,文物损失不计其数。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具体时间,中外记录存在差异。关于1860年10月6日晚圆明园的各方记录如下表
总管内务府大臣宝鋆
当晚正在北京城内办理事务,“遥见西北火光冲天”,不胜惊骇,遂认为园内殿座数处,已于6日遭火烧。
学者李慈铭(居住北京城内)
当日日记中记载“夷人烧圆明园,夜光达日烛天”。
法军将领蒙托邦
晚上七点左右行军至圆明园,为防止清军埋伏,命令在圆明园前院宿营,没有深入圆明园。
英军将领格兰特
英军步兵向圆明园行军途中迷路,夜宿喇嘛寺,彻夜燃起火,并向附件土堆发射炮弹,以便于与联军取得联系。
据此可知,关于火烧圆明园事件的记载(

A.中国人的记录更加接近历史真实
B.中外历史史料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C.个人主观回忆都不具有史料价值
D.确定历史细节仍需挖掘相关史料
15.清朝咸丰帝在批准《天津条约》后就心生反悔,企图用免除进口关税的方式,换取外国公使不进驻北京,而当时清朝关税收入为3000万两白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4。这说明清政府(

A.采取措施反击侵略
B.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C.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D.外交政策灵活善变
16.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签约谈判期间
,
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地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表示拒绝。这说明清政府(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
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
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17.1861年的某一天,法国军人巴特雷写信给雨果,炫耀“这次远征(中国的)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雨果回信谴责“这次远征”是“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巴特雷和雨果往来信件中讨论的事件是(

英法联军占领天津
B.沙俄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18.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十九世纪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
B.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
D.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19.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嗣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
受到西方文化广泛影响
20.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接恭亲王咨文,敬悉銮舆(皇帝的车)已出巡热河,(夷)氛近京城仅二十里,为之悲泣,不知所以为计。”该日记记载的事件发生于(

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能够印证这个观点的是(

A.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增开汉口、南京等通商口岸
C.俄国割占东北西北大片领土
D.被迫承认鸦片走私合法化
22.“谁令你威风扫地,谁令这火光四起,……大火当中血肉满园,为你死正因要维护你,还望这火的震撼,能令我子孙记起,自会醒悟到,何来外侮,为何受欺。”请你根据歌词判断该事件发生在哪次战争期间(
)
A.中法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鸦片战争
23.美国学者杰明?艾尔曼说:(鸦片战争)对中国国内影响不是太大,只限于广东一带,当时的问题是太平天国,大概几百万中国人死去,中国的经济中心江南一带都乱了……把清朝的元气消耗得很厉害,导致国力衰减。此材料说明艾尔曼(

A.否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B.认为太平天国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C.认识到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颂扬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4.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B.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C.不能依靠人民群众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25.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实际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公平的经济制度;也有人说:《天朝田亩制度》是近代民主革命中一个科学的政治纲领。你认为下列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它建立在落后的自然经济基础上
B.它与我国正在建立的和谐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C.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生活理想
D.只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它就会变为现实
26.下表是一个历史人物经历过的人生大事,这位历史人物是(

时间
事件
1843年
创立拜上帝教,以此发动组织群众
1851年
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
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宣告政权建立
1856年
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1864年
病逝,起义失败
A.华尔 
B.李秀成
?
C.洪秀全  
D.李鸿章
27.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并吸取其争权夺利导致分裂的反面教训。这从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推动了近代的思想解放
B.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C.有益于近代的革命探索
D.激起了国内反清的高潮
28.张老师在给八年级学生上课时制作了一张图,如下。此图不能说明(
)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B.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西方利用清政府侵略中国
  D.第二次鸦片战争激起太平天国运动
29.有专家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性在于“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下列各项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A.金田起义???????????B.《天朝田亩制度》???
C.定都天京???????????D.《资政新篇》
30.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A.创办近代工业
B.发展铁路交通
C.镇压太平天国
D.改革政治制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10分)
31.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依据大事记,概括林则徐一生集中领导、参与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依据大事记,指出道光帝两次革职林则徐的理由。革职理由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何种本质?(4分)
依据大事记及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林则徐。(2分)
参考答案:
1-5:ACDCA
6-10:BACCC
11-15:CBDDC
16-20:BCBBB
21-25:BCADD
26-30:CCDBC
(1)领导虎门销烟、参与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显示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广东办事不力;这充分暴露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
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