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达标检测
《回忆我的母亲》
《美丽的颜色》
年级
班
姓名:
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
shēng)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惨痛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滋味
妯娌
竭力
发髻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共同特点的农民)
B.母亲是个好劳动。(爱好劳动)
C.(母亲)虽然自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穷的亲威。(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D.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停)
4.下列句子不能表现母亲聪明能于的一项是(
)
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D.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项是(
)
A.我家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棉花。
C.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
D.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残破(can)
燥热(zao)
炽热(chi)
B.露天(Iou)
冻僵(jiang)猝至(cui)
C.笼罩(long)
荧光(ying)
轮廓(ku0)
D.闪耀(yao)
清晰(xi)
踱步(duo)
7.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微妙
简陋
窒息
无中生有
B.英勇
沸滕
离析
筋疲力尽
C.酸渍
沉淀
搅动
和颜阅色
D.吹虚
迷恋
景况
小心翼翼
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9.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一项是(
)
A.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喝温的或凉的白开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方便简捷的美容和养生之道。
B.为了使教师能更有充裕地进行备课和科研,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修和科研的时间作了调整。
C.我省研制的食用菌,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甘蔗渣以及麦秸、稻草作原料,菌质良好,价格低廉。
D.思想政治课,要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二、含英咀华
(一)
阅读
《回忆我的母亲》第7段从“每天天还没亮---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回答以下问题
1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①l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1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
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2.对写家人起床、家人劳作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
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
C.男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
D.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
13.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崇高精神的影响
B.深刻思想的影响
C.伟大理想的影响
D/优良品德的影响
(二)阅读(回忆我的母亲》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者中国的历史。…
14.对上面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叙、议论
B.
记叙、抒情
C.议论、抒情
D.抒情、描写
1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一员。
B.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她虽然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却和他们共同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C.母亲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而她就是其中的一员。
D.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6.下列对选文第3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向对母亲的报答。
B.用设问形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
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思的方式和决心。
D.它用间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开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三)阅读《美丽的颜色》1--11自然段,回答问题。
17.“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B在冬天,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穿过棚屋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
C若是下霜,棚屋里就更冷了,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教。
D棚屋里的炉子把它烧到炽热程度,才能感受到暖气,可是离开得远一些,立刻感到非常寒冷了。.
18下列对“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句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更”一词是相对于室内来说的,说明室外的寒冷更令人难以忍受。
C.“习惯”一词说明居里夫妇已经适应了室外的严寒。
D.“忍受“是说居里夫妇在室外工作,寒冷让他们很痛苦,但是对工作的热情让他们能克服这些困难。
19.
下列对文中引用居里夫人的段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里夫妇的生活很穷困,这让她很难过.
B
居里夫人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毫不气馁。
C
玛丽的学生岁月是英勇的,是幸福的,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D
没有人理解、帮助居里夫妇,对此玛丽很生气,很失望。
20.选文的语言特点是(
)
A委婉含蓄
B
诙谐幽默
C
质朴自然
D
生动形象
三、他山之石
课外现代文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手路过北大,因为述没有吃午饭,葱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窒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④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⑨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⑩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⑩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22.第5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属于插叙,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
B
属于倒叙,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
C属于插叙,突出了“亲情”的主题。
D
属于插叙,即补充了文章内容,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又突出了主题。
23.对第9段画线句子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
B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
C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D景物描写,没有实在意义。
课外文言文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
)
(2)苦儿幼不能执笔(
)
(3)无误,乃已(
)
(4)与轧轧相间(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译文:
参考答案:
《回忆我的母亲》
《美丽的颜色》
年级
班
姓名:
一、集腋成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
B.外甥(
shēng)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
D.劳碌(lù)
慰勉(wè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A.惨痛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
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滋味
妯娌
竭力
发髻
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具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共同特点的农民)B.母亲是个好劳动。(爱好劳动)C.(母亲)虽然自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穷的亲威。(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D.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停)
4.下列句子不能表现母亲聪明能于的一项是(
C)
A用桐子榨油点灯
B.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
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D.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染色做新衣。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项是(
B
)
A.我家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B.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棉花。
C.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
D.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6.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残破(can)
燥热(zao)
炽热(chi)
B.露天(Iou)
冻僵(jiang)猝至(cui)
C.笼罩(long)
荧光(ying)
轮廓(ku0)
D.闪耀(yao)
清晰(xi)
踱步(duo)
7.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微妙
简陋
窒息
无中生有
B.英勇
沸滕
离析
筋疲力尽
C.酸渍
沉淀
搅动
和颜阅色
D.吹虚
迷恋
景况
小心翼翼
8.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高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9.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一项是(
C
)
A.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喝温的或凉的白开水,能很快被人体吸收,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方便简捷的美容和养生之道。
B.为了使教师能更有充裕地进行备课和科研,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修和科研的时间作了调整。
C.我省研制的食用菌,用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甘蔗渣以及麦秸、稻草作原料,菌质良好,价格低廉。
D.思想政治课,要把政治常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结合起来。
二、含英咀华
(一)
阅读
《回忆我的母亲》回答以下问题
10.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l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12.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内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家人及母亲的勤劳、俭朴和仁慈。
B.写母亲勤劳、俭朴的品德和对“我”的影响。
C写母亲勤劳,俭朴和仁慈的品德及其对“我的熏陶。D.写“我”对母亲教育培养之恩的感激之情。
13.对写家人起床、家人劳作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起床句式整齐,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
C.男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句式整齐。D.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写家人劳作用语错落有致。
14.这段文字写了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下列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A.崇高精神的影响
B.深刻思想的影响
C.伟大理想的影响
D/优良品德的影响
(二)阅读(回忆我的母亲》中节选的文字,完成问题。
法来报答,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者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母亲的深思呢?。
15.对上面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记叙、议论
B.
记叙、抒情
C.议论、抒情
D.抒情、描写
1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一一员。
B.母亲是一个伟大的人。她虽然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却和他们共同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C.母亲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中国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而她就是其中的一员。
D.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7.下列对选文第3段中“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思呢?”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它从上句对母亲的高度评价过渡到下向对母亲的报答。B.用设问形式表示强调:我要报答母亲。
C.它与下句构成一个设问句,表达了“我"“报答母亲深思的方式和决心。
D.它用间句引起作者感情的开华,从报答母亲到尽忠于党和人民,
(三)阅读《美丽的颜色》1--11自然段,回答问题。
18“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下列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在夏天,因为棚顶是玻璃的,棚屋里面燥热得像温室。
B在冬天,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穿过棚屋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台上。
C若是下霜,棚屋里就更冷了,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教。
D棚屋里的炉子把它烧到炽热程度,才能感受到暖气,可是离开得远一些,立刻感到非常寒冷了。.
19下列对“然而,玛丽和比埃尔更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句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C
)
A.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更”一词是相对于室内来说的,说明室外的寒冷更令人难以忍受。
C.“习惯”一词说明居里夫妇已经适应了室外的严寒。
D.“忍受“是说居里夫妇在室外工作,寒冷让他们很痛苦,但是对工作的热情让他们能克服这些困难。
20.
下列对文中引用居里夫人的段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居里夫妇的生活很穷困,这让她很难过.B
居里夫人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毫不气馁。
C
玛丽的学生岁月是英勇的,是幸福的,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
D
没有人理解、帮助居里夫妇,对此玛丽很生气,很失望。
21选文的语言特点是(
C
)
A委婉含蓄
B
诙谐幽默
C
质朴自然
D
生动形象
三、他山之石
喝得很慢的土豆汤
肖复兴
①那天下午两点多钟,我和妻手路过北大,因为述没有吃午饭,葱然想起儿子曾经特意带我们去过的一家生意很红火的朝鲜小饭馆,便去了这家小饭馆。
②因为不是吃饭点儿,小馆里窒荡荡的,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笑着问我们吃点什么。我想起上次儿子带我们来,点了一个土豆汤,非常好吃,很浓的汤,却很润滑细腻,特殊的清香味儿,撩人胃口。不过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忘记是用鸡块炖的还是用牛肉炖的了,于是便对凄予嘀咕:“你还记得吗?”妻子也忘记了。没想到,小姑娘这时对我们说道:“上次你们是不是和儿子一起来的,就坐在里面那个位子?”
③我和妻子都惊住了,她居然记得这样清楚!更没想到的是,她接着用一种很肯定的口气对我们说:“那次你们要的是鸡块炖土豆汤。”我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就这么肯定?”
④她笑了:“没错,你们要的就是鸡块炖土豆汤。”我也笑了:“那就要鸡块炖土豆汤。”
⑤刚才和小姑娘的对话,让我在那一瞬间都想起了儿子。思念,一下子变得那么近,近得可触可摸,仿佛一伸手就能够抓到。两个多月前,儿子要离开我们去美国读书,临走前特意带我们来到这家小馆,特别推荐这个鸡块炖土豆汤,所以,那一次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一直从中午喝到了黄昏。许多的味道,浓浓的,都搅拌在那土豆汤里了。
⑥事情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这个小姑娘居然还能够如此清楚地记得我们坐的具体位置,而且还记得我们喝的是鸡块炖土豆汤,这确实让我百思不解。汤上来了,我问小姑娘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她笑笑,望望我和妻子,没有说话,转身离开。
⑦我抿了一小口,两个多月前的味道和情景立刻又回到了眼前,熟悉而亲切,仿佛儿手就坐在面前.
⑧那天下午的土豆汤,我们喝得很慢。临走的时候,我忍不住又问小姑娘,她还是那样抿着嘴微微笑着,没有回答。
⑨又过了好几个月,树叶渐渐变黄了,天也渐渐地冷了。一天下午,还是两点多钟,我去中关村办事,那家小馆,那个小姑娘,和那锅鸡块炖土豆汤,立刻又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似的,闯进我心头。离这不远,干吗不去那里再喝一次鸡块炖土豆汤?
⑩因为不是饭点儿,小馆依然很清静,不过里面已经有了客人,一男一女正面对面坐着吃饭,蒸腾的热气弥漫在他们的头顶。背对着我坐着的是一个年龄颇大的男子,走近了,我发现那个女的,就是那个胖乎乎的小姑娘。她也看见了我,向我笑笑,算是打了招呼。那男的模样长得和小姑娘很像,不用说,一定是她父亲。
⑨我要的还是鸡块炖土豆汤。因为炖汤要一些时间,我走过去和小姑娘聊天,看见他们父女俩要的也是鸡块炖土豆汤。我笑了,她也笑了。我问:“这位是你父亲?”她点点头,有些兴奋地说:“刚刚从老家来,我和爸爸都好几年没有见了。”“想你爸爸了?”她笑了,她的父亲也很憨厚地笑着。
⑩难得父女相见,我能想象得出,一定是女儿跑到北京打工好几年,终于有了一次父女见面的机会。我不想打搅他们,但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我忽然明白了,这个小姑娘当初为什么一下子就记住了我们和儿子,记住了我们要的鸡块炖土豆汤……
⑩那一个下午,我的土豆汤喝得很慢。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亲情,在这一刻流淌着,浸润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
22.第5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属于插叙,补充了为儿子送行吃告别宴的内容,起到了补充情节的作用。B
属于倒叙,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C属于插叙,突出了“亲情”的主题。D
属于插叙,即补充了文章内容,解释了小女孩为什么会记得我们点的是“鸡块炖土豆汤”,又突出了主题。
23.对第9段画线句子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写出了时间的推移,突出了“我”对“土豆汤”始终没忘.
B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气氛。
C衬托“土豆汤”带给“我”和小女孩父女的浓浓的温情的亲情。
D景物描写,没有实在意义。
课外文言文
鸣机夜课图记(节选)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③绩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即编织结线。④夏(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母日授四子书数句(每天
)
(2)苦儿幼不能执笔(苦于
)
(3)无误,乃已(
停止
)
(4)与轧轧相间(
间杂
)
2.翻译下列句子。
(1)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到了六岁,母亲才命令我拿笔学写字。
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
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
蒋母严于教子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赞同。“看不清楚”蒋母严于教子,正是“苦其心志”,孟子强调困境造就人才,两者是一致的。因为往往是忧患使人成才,安乐使人走向灭亡,一个人从小要有吃苦的精神和忧患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成就一番事业。
译文:
我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我《四书》中几句话。苦于我太小,不会拿笔,就削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我抱上膝盖教我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我十个字,第二天,母亲叫我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六岁时,母亲才叫我拿笔学写字。
回忆母亲教我的时候,刺绣和纺织的工具,全放在一旁,她膝上放着书,叫我坐在膝下小凳子上读书。母亲一边手里操作,一边嘴里教我一句句念。咿咿唔唔的读书声,夹着吱吱哑哑的织布声,交错在一起。我懈怠时,她就拿戒尺打我几下,打后又抱着我哭泣,说:“儿啊,你这时候不肯好好学习,叫我怎么去见你父亲!”到了半夜,天气很冷,母亲坐在床上,拉起被子盖住双脚,解开自己衣服用胸口的体温暖我的后背,和我一起吟诵读书;我读得疲倦了,就在母亲怀里睡着了。一会儿,母亲摇摇我,说:“可以醒了!”我张开双眼,看见母亲泪流满面,我也哭起来。歇一下,再叫我读。直到头遍鸡叫,母亲才和我一同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