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6.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6.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人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15: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2《唐雎不辱使命》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庸夫( ) 色挠( ) 怫( )然 休祲( ) 缟( )素
抢( )地 唐雎( ) 韩傀( ) 免冠徒跣( )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仓鹰击于殿上
(2)故不错意也
3. 区别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长跪而谢之 古义: 今义: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古义: 今义: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古义: 今义:
(4)唐雎不辱使命 古义: 今义:
(5)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古义: 今义:
(6)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 今义:
(7)非若是也 古义: 今义:
(8)休祲降于天 古义: 今义:
4.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1)亦免冠徒跣 (2)请广于君
(3)轻寡人与 (4)天下缟素
(5)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6)且秦灭韩亡魏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大王加惠 (2)故不错意也
(3)此庸夫之怒也 (4)休祲降于天
(5)秦王色挠 (6)非士之怒也
(7)寡人谕矣 (8)以头抢地尔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0)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1)而君逆寡人者 (12)岂直五百里哉
(13)秦王怫然怒
6. 翻译下列句子。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 一词多义。
使(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虽(1)虽然,受地于先王 (2)虽千里不敢易也
徒(1)亦免冠徒跣 (2)徒以有先生也
夫(1)此庸夫之怒也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亦(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阅读。
(一)课内阅读: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四句中与“此庸夫之怒也”句式相同的是( )
A.非若是也 B.要离之刺庆忌也
C.皆布衣之士也 D.臣未尝闻也
2.秦王所说的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3.安陵君能以五十里之地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4.唐雎提出“布衣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唐雎表现了什么品质?
6.言为心声,言为思想外衣,语言宣之于口,也是人物形象的写照。秦王和唐雎的一番舌战,一方盛所凌人,杀机重重,一方大义凛然,针锋相对。他们在机锋的语言背后,各自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和感受?
7.以第三段为根据,想一想,唐雎能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原因是什么呢?语言力求简洁流畅。
8.唐雎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献身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9.结合文章内容,或针对人物形象,创造一副对联。
上联: 下联: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1.用自己的话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12.列举两个我国历史上“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二)比较阅读
[甲]晏子①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②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③三百闾,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① [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② [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③ [临淄]齐国国都。④[袂]衣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晏子使楚: (2)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3)傧者更道: (4)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2.翻译下列句子。
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3.晏子的语言让你感觉他是一个怎样的使者?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4.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5.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6.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三)中考链接(2010年浙江湖州卷)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③长跪而谢之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yōng náo fú jìn g o qiāng jū guī xi n
2.(1)“仓”通“苍”(2)“错”通“措”安放。
3.(1)道歉 感谢 (3)听说 用鼻子嗅 (3)于是 因为 (4)使:出使。命:任务 重大任务(5)君主的自称;失去配偶的丈夫或妻子。(6)虽然这样;转折连词。(7)这样,如此;判断动词。(8)吉祥;休息。
4.(1)免: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2)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补充。
(3)名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
(4)名词用作动词。穿戴丧服。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5.(1)给予恩惠(2)注意放在心上(3)平庸无能的人(4)吉凶的征兆(5)屈服(6)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7)明白,懂得。(8)撞(9)交换(10)平民(11)违抗(12)只,仅仅(13)盛怒的样子
6.(1)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2)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7.(1)出使;派。(2)虽然;即使。(3)光着;只,仅仅(4)……的人(或成年男子);发语词,不译。(5)用;把。(6)也;也不过。
二.阅读。
1.C
2.秦王把安陵君当作忠厚老实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徒以有先生也。
4.针锋相对,显示平民的力量,阻止秦并吞安陵。
5.唐雎不畏秦王的淫威,拼死一搏,使安陵国避过了一劫,表现了唐雎正气凛然、不畏淫威、有勇有谋的品质。
6.秦王残暴狠毒,唐雎勇敢无畏。
7.唇枪舌剑,针锋相对,使秦王理亏心虚在前,继而准备行刺搏命,“挺剑而起”在后,逼使秦王屈服道歉。(意思对即可)
如: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有勇有谋地同他们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我们应该像唐雎一样不卑不亢,捍卫祖国的尊严。
例1:上联:软硬兼施 下联:针锋相对
例2:上联:有机便乘霸疆土 下联:无懈可击保国家
1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人。
12.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搞曹。(4)蔺相如,完璧归赵。
(二)
1.(1)出使(2)做,设置(3)改(4)适宜
2.齐国派遣使臣,根据使臣的不同素质派到不同君主(的国家),贤明的人就派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无能的人就派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
3.机智幽默,善于辞令,勇敢地维护国家权益。
4.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5.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6.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三)
1.(1)撞(2)平民(3)道歉
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3.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