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石潭记》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0 17:3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 案 (总第 课时)
课题 26. 小石潭记(1) 课型 新授课
日期 2011年 月 日上下 午第 节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1. 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真切的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观察的能力。2. 体会作者笔下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重 点难 点 ①掌握记叙的顺序。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语 初一年级时,我们学了《黔之驴》这则寓言。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柳宗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散文《小石潭记》。二、解题1、关于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唐德宗贞元时中进士,年二十一岁。授校书郎,调蓝田蔚。升监察御史。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又任柳州刺史,故亦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2、背景材料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坶潭记》、《钴姆潭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的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三、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①读准字音②翻译句子水尤清冽:(小潭的)水格外清凉。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寂静得见不到人影。2、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3、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还写小石潭的形状及潭上的景物。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四、赏析课文1、根据刚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说说作者写景的顺序。明确:以作者的行踪游览观察点为顺序。2、说说作者游览观察点在整个游览过程中的变化。明确:开头是随着人所处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此时写景叫移步换景,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则属于特写镜头,后来坐在小石潭上观察四周而写景,则属于定点扫描,与前后有区别。3、说说写景过程哪些词和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可以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根据背景资料说说本文与《永州八记》中其他文章的联系,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明确:本文首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紧扣《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钴姆潭西小丘记》,这样的文章放在一组文章内,让人感到自然而又贴切。5、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明确:借写游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6、文章第一段中写小石潭的“全石以为底”的特征与下文写水的清澈有联系吗?明确:正是因为小石潭以整块石头为底的特点,才会有潭中如此清澈的水。7、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明确: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后“心乐之”,联系背景看,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此处,失意之情自然溢之于外,寄情山水便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鱼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自然的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五、小结全文文章在写景时景中含情,抒心中之情时情与景和谐的统一。 学生交流课下查找的有关作者的有关资料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奏。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评点全班交流学生深思,明确:体会文章开头的一种方法自由发言学生说说作者心情的变化,请联系背景谈
板书设计:小石潭记 柳宗元 第1节,写小石潭的环境及发现小石潭的喜悦心情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第3节,写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第4节,写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第5节,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教后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