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教版(2011)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4.6网络安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教版(2011)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4.6网络安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0-09-23 10: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安全知识,初步认识计算机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并且学会网络安全设置。
(2) 学生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教师引导、动脑思考、交流与实践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计算机的安全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效益。但是,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扩大也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考验,即法律与道德的问题。本着这一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了解什么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包括哪些方面和计算机面临的安全威胁。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与实践体会,掌握计算机的安全防范措施,树立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程改革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协作提高、讨论反馈”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
播放“木马病毒程序发作”视频、,学生带着无比的兴奋观看完视频,我提出:看了这样的视频之后你有什么体会,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样的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任务一:(一).初步了解什么是网络安全?(出示幻灯片)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计算机的安全常识,初步形成安全的理念)。
任务二:(二).计算机面临的安全威胁,(出示幻灯片)
幻灯片出示黑客和计算机病毒的简介:
1.黑客:是指利用不正当的手段窃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从而非法进入计算机系统的人
2.? 黑客对网络的攻击方式:一般来来,攻击总是利用“系统配置的缺陷”,“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或者“通过协议的安全漏洞”来进行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攻击方式超过了2000种,现在对绝大部分黑客攻击手段已经有相应的解决方法
4. 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是一种认为的编制的特殊的程序、具有传染性、破坏性、可触发性、不可预见性、寄生性等特点。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以及我及时必要的补充,完成书中设定的任务。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不能将结果简单地塞给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总结。
任务三:(三).学习网络安全的设置
(1).树立安全使用计算机的意识,并学习设置安全级别
这是我们日常使用有关的问题,这个任务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结合自己在平时使用计算机时的使用习惯来理解接受,并且老师进行演示,学生进行再次操作,加深学生的理解的记忆。
(2).学生尝试进行Internet防火墙的设置
利用系统的漏洞病毒层出不穷,如果能及时为计算机打好补丁就可以防止此类病毒的攻击。在网络中,所谓“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公众网分开的方法,它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应许你“同意”的人和数据进入你的网络,同时将你“不同意”的人和数据拒之门外,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计算机。
(3).了解常用的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是应用软件的一种,它的出现是为了对付病毒,保护系统的稳健工作,保护用户私密信息安全,杀毒软件提供了防护和解决的两大功能,一是通过一种实时的监控能力,使病毒在出现时就遭灭顶。另外是在感染病毒后将之清除出系统。
(4)学习网络文明(课件出示如何安全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几种方法)
小结:
教学内容的升华,是本节课最具闪光点的一环,在这里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我设计以2人小组为单位,在学习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畅谈如何做好网络安全?了解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互相讨论,学习安全设置,取他人之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