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1课《新闻两则》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0 20: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新闻两则》三步学练
毛泽东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学习新闻首先要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其次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最后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湖南韶山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其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2、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4、《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背景资料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施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一则新闻发布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识记字音
芜湖(wú) 泄气(xiè)要塞(sài) 殷切(yīn) 荻港(dí) 绥靖(suí jìng) 鄂豫(è yù) 督战(dū) 莽(mǎng)禧(xǐ)阌(wén)杜聿明(yù) 濂(lián)瑰宝 (guī) 磅礴(páng bó) 溃退(kuì) 歼灭(jiàn) 阻遏(è) 逃窜(cuàn) 锐不可当(dāng)
◎词语积累
【横渡】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
【突破】①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②冲破;超过。
【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到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气势非常浩大。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不含】不包括。
【业已】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要塞】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并设置防御工事的战略据点
【高屋建瓴】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
【绥靖】①安抚;使安定。②用姑息、牺牲的办法以求平定。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芜湖(wú) 泄气(xiè) 要塞(sāi) 殷切(yīn)
B、荻港(dí) 绥靖(suí jìng) 鄂豫(è yù) 督战(dū)
C、瑰宝 (guī) 磅礴(páng bó) 溃退(kuì) 歼灭(jiàn)
D、杜聿明(yù)阻遏(è) 逃窜(cuàn) 锐不可当(dāng)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①殷( ) ( ) ( ) ②当( ) ( )
③塞( ) ( ) ( )
3、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鉴定协议 B、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阡灭敌人
C、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高屋建瓴 D、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封琐长江
4、选出解词有误的一项( )
A、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B、业已:已经。
C、溃退:散乱,败退。 D、督战:帮助作战。
5、根据句意选词填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 (击破 突破 攻陷 冲破)敌阵, (渡过 横渡 漂过 征服)长江。
6、“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都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不含”一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指渡江区域不包含九江,使语意明确。
B、说明九江不在渡江区域内,在此指明使语言准确、严密。
C、按照当时实际情况来写,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D、没写明包含的具体内容,使语意不明确。
7、文学常识填空:
 ①本文是 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新闻又叫 ,及时地、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 。其结构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五部分,其中 是新闻内容的提要, 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 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有些消息的标题除了主标以外,还有________ 和________。新闻六要素有_____、_____、_____、 、 。新闻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新闻的写法一般采用“ ”式。
②新闻主要是“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和   。
参考答案
1、A、(塞sài)
2、①yīn殷切 yān殷红 yǐn殷其雷②dāng当选 dàng妥当③sài要塞 sè阻塞 sāi塞子
3、C(A镇-阵 鉴—签B阡—歼 D懈—泄 琐—锁)
4、D(监督作战)
5、冲破、横渡
6、D
7、①毛泽东 消息 消息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 导语 主体 副标 引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 倒金字塔 ②用事实讲话 记叙 描写 议论 抒情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1、2句):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
主体(3—17句)具体叙述了渡江战斗的情况。
第一层(第3句)记叙了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4—10句)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第三层(11—17句)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中心思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战斗气息。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写作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①依时叙事。②详略得当。③叙议结合。④去粗取精。⑤语言精炼。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问题探究
1、怎样把握新闻的诸种要素?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比较简短,把握新闻六要素也不难。只要把六个要素化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留意这六点,一点也不含糊,就能清楚地把握住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就要分别把握各种要素。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悟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③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哪些?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2、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什么?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3、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第二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第二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5、第二段第②句中的“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6、说说问段中的评论语句有什么作用?
  
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导语点明的事件是“横渡长江”,“横渡”写出了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
B、“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不包括,即当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
C、“……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都,它在这里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D、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代词,它具体指“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背景,揭示了敌军溃退的原因,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参考答案:
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 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
3、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
4、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
5、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
6、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7、D(“此”具体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锐不可当(  ) ②击溃( ) ③绥靖( ) ④逃窜( )
⑤jiān( )灭⑥阻è( )⑦磅bó(    )⑧dí( )港
2、找出各项中的一个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A、区域、无湖、繁昌、青阳( )
B、贵池、微弱、泄气、获港( )
C、澎泽、溃退、预定、要塞( )
D、余部、抵抗、胁定、拒绝( )
3、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东路各军已大部分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坚强不屈)
B、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指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
C、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
D、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表“从水路进军,来到”之意)
4、选词填空:
①国民党的 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不起丝毫作用。
A、广大 拒绝 督战 B、大量 反对 作战
C、多数 抵触 指挥 D、部分 抗拒 鼓动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中,我已歼灭及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A、顽强 激战 击溃 控制 B、坚强 激战 击败 控制
C、顽固 战争 击退 制服 D、顽强 战斗 击溃 限制
5、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一句更恰当,说说理由。
⑴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⑵到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剩下的23可渡完。
6、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 (击溃、歼灭、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7、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8、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9、“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中的“消耗”一词的意思本指物质和能量上的减少,这里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10、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11、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1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3、这则新闻的导语是 。这段话的作用是 。
14、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⑴时间: ;⑵地点: ;⑶人物: ;⑷事件发生的原因: ;⑸经过: ;⑹结果: 。
15、简要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6、“摧枯拉朽”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在原文中表示什么意思?
17、描写我军英勇战斗的词语有哪些?
参考答案:
1、①dāng②kuì③suí④cuàn⑤歼⑥遏⑦礴⑧荻  
2、A 芜 B荻C 彭 D 协
3、A
4、①A②A
5、第一句恰当,“至发电时止”时间概念非常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之意,“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些词在报道战况中,既确切,又得体。(意近即可) 
6、C
7、南线人民解放军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8、歼灭。
9、这里指导因战争而伤亡的人数。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10、从侧面说明革命根据地的建议对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11、不能。因为前文里介绍的是老根据地,而后文里是新根据地,所以前面只能用“恢复”。12、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我军的稳步胜利。  
13、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高度概括了要报道的中心事件。
14、20日午夜—21日;芜湖、安庆之间;人民解放军;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并占领南岸广大地区;我军胜利渡江并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15、“不到24小时”强调了时间之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渡过了30万大军,可见我军进军神速。
16、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垮。枯,枯草;朽,烂了的木头,“枯”“朽”在这里比喻国民党军队的残兵败将。“摧枯拉朽”形容人民解放军摧毁国民党军队的英勇气概。
17、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占领、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