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三步学练
聂华苓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学习本文可从萨特的一段话入手,扣住“沉重”和“美丽”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文中引述死者的遗言是抒情的高潮,对控诉法西斯罪行起到了反衬的作用,可反复朗读体会。认识纳粹的凶残,感受前南斯拉夫人民的英勇,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思考德国、日本作家对这场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对我们的警示。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聂华苓,女,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2、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二战结束后,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识记字音
聂华苓(líng) 呵护(hē) 杀戮(lù) 悼念(dào) 憧憬(chōng jǐng) 蜿蜒(wān yán) 明赫白(hè) 荒谬(miù) 屹立(yì) 恍惚(huǎng hū) 缭绕(liáo rào) 执著(zhuó)
◎词语积累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地)。
【憧憬】向往。
【肃穆】严肃安静。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事。
【恍惚】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②(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呵护】爱护、保护。
【稚嫩】幼小而娇嫩。
【灭绝人性】形容非常凶暴残忍,没有一点人味。灭绝,完全没有。发泄:尽量发出。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比喻境遇悲惨凄凉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屹立】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盟誓】发誓;宣誓。
【了结】解决;结束(事情)。
【呈现】显出,露出。
【控诉】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于加害者做出法律的或舆论的制裁。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
【响彻云霄】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
【缭绕不绝】这里指声音回环旋转不停。
【应邀】接受邀请。
【放逐】流放,把犯人驱逐到边远地方。
【沉寂】非常寂静。
【反驳】提出反对的理由辩驳。
【残杀】杀戮;杀害。
【片纸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或简短的书信。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恍惚(hū) 蜿蜒( wān) 屹立(yì) 笼罩(1ǒng)
B、模糊(mó) 残酷(kù) 憧憬(jǐng) 融合(róng)
C、肃穆(mù) 屠杀(tú) 石雕(diāo) 云霄(xiāo)
D、纳粹(nà) 荒谬(miù)韵律(yùn) 杀戮(lū)
2.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A、纳淬 杀戮 缭绕 赤裸 B、屹立 残酷硞 蜿蜒 肃穆
C、倾泻 仪式 溶合 笼罩 D、盟誓 憧憬 荒谬 恍惚
3、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词语中。
① 粹 悴 瘁 萃
群英荟( ) 纳( )分子 面容憔( )鞠躬尽( )
②屹 乞 讫 迄
收( ) ( )立 ( )今 ( )怜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依次解释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②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③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A、尽量发出 神志不清 向往 B、发生 神态激动 向往
C、流淌 神情兴奋 设计 D、尽量发出 颤抖 猜测
5、请根据原文填空。
① 风。 雨。天 。地 。
②历史, ,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 、真实而 的画面。
③ 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 ;只有 ,只有 ,只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 了。
6.文学常识填空:
《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是 国华裔女作家 ,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 》《台湾轶事》等小说集。
参考答案:
1、D(“杀戮”的“戮”读“lù”)
2、D (A淬—粹B 硞—酷C 溶—融)
3、①萃 粹 悴 瘁 ②讫 屹 迄 乞
4、A
5、①凄 苦 昏 暗②现实 美丽 荒谬③愤怒 悲哀 记忆 警告 屠杀
6、美 聂华苓 千山外,水流长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引文:引用萨特的话,说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第一部分:写作者一行来到纪念地的所见所闻。
第二部分:回顾历史,写作者看纪念演出。
第三部分:写作者参加座谈会,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
第四部分:写作者参观纪念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
◎中心思想
本文写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的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强烈控诉了法西斯屠杀无辜平民的罪行,歌颂了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表达了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写作特点
1、立场坚定,感情真挚。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3、选材精当,语言简洁。
◎问题探究
1、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3、萨特为什么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令人崇敬的,着是美的,所以说“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4、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5、西德作家明赫白为什么会得到人们的谅解?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深刻,真诚地进行忏悔。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犯下的,明赫白没有责任,但他却代上一代受过,所以人们宽恕他,尊敬他。
6、作者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表现持什么态度?说说理由。
充满了鄙弃的感彩。作者不称之为作家,而称之为日本人,用安格尔的话对他进行驳斥;写许多人与明赫白握手,表示理解。却对日本人的冷落表明了各国作家对日本作家发言的否定。
7、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正文四个部分为什么这样安排?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很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读了全文,回味起来,萨特的话又是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里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第一部分自然从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写起。借莫马·迪密其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盛大的纪念活动。第二部分开头说“历史,现实”,第三部分开头一段中说“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这些地方提示我们,第二部分是回顾历史的,第三部分则是从历史的回顾中看现实的走向。文章始终不离这次纪念活动,从活动项目上说,第二部分是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演出活动的,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联想起南京大屠杀,二、三两个部分都有这个话题,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就扩大到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最后一部分摘录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想见那是在参观纪念馆。被残杀者的遗言表现出对亲人的爱,令人感动,同时也可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悲哀,深沉的思考。
概括起来说,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来到纪念地,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全文回顾历史,面向现实,呼唤和平。
8、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从选材上可以探究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西德作家的态度是那样诚恳,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这样的态度赢得人们的宽容和尊重。那个日本人跟日本极右势力相比,还算好的,他还承认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他总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安格尔的三个问题辨清了侵略与反侵略,尖锐地指出了那个日本人狡辩的要害。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只说“日本人”,也表明了对他的鄙弃。作者写许多人走过去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各国作家对那个日本人的反感和那个日本人在会场上的孤立。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失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2、句子“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3、声音本是看不见的,为什么选段说“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呢?
4、说说你对“天地亦与人同哀”的理解?
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画线句运用排比修辞,表现了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对被残杀的亲人的怀念,他们表达了强烈的反战意向,希望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B、文中画线句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C、“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中“人”的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文中指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亲人的哀伤和控诉、对暴力的反抗与对自由的执著等情感,突出了人的生命的价值。
参考答案:
1、人们用各种形式纪念二战时期那场野蛮的“大屠杀”。
2、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
3、这里指声音回荡在山谷中,久久不能消失。
4、这场大屠杀是野蛮的,给无辜的老百姓带来了不幸,提起这次大屠杀,就会增加对侵略者的痛恨。
5、C、(表示强调)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憧憬( )( ) 蜿蜒( )( ) 屹立( ) 恍惚( )( )
荒谬( ) 纳粹( ) 云霄( ) 赤裸( ) 杀戮(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杀戮: ②荒谬::
③蜿蜒: ④屹立:
⑤肃穆: ⑥健忘: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在 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型石雕屹立在山坡上。②我 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③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④回音在倾泻的雨中 不绝。
A、曲折) 犹豫 向往 络绎 B、蜿蜒 思考 憧憬 缭绕
C、缠绕 恍惚 憧憬 络绎 D、蜿蜒 恍惚 憧憬 缭绕
4、说说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①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
②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 )
③1941年10月21日,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300个孩子被纳粹残忍地杀害了。 ( )
④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
5、联系上下文语境,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②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③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④克拉库耶伐次血腥悲剧中最感人的,是那些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②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③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④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7、下列文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不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了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这句话抒发了作者矛盾的心情。
C、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是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D、“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这句话其实就是对日本人的含蓄的批评。
8、①本文作者是_____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②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是_____年,我遇难同胞达____人。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9、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10、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
11、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12、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3、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14、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在全文起承上启下作用,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B、“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中的“他”是指日本作家,因为他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
C、作家们和明赫白握手是大家因为明赫白的态度非常诚恳,握手表示对他的谅解、宽恕和尊重。
D、那位日本作家为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是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 和 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
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
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
15、根据题意在文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两个词语。
一股 和 油然从心底升起。
16、你认为文中哪一处描写最能体现出母爱的圣洁和动人,请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来。
17、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表达效果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8、请你用“悲”字组成两个词语,来表达读完此文的感受,并作简要分析。
19、你认为是什么酿成了这样一幕人间悲剧?
20、给文章的题目选择一个合适的词语,使其完整。
A、致命 B、伟大 C、无私 D、可悲
参考答案:
1、chōng jǐng wān yán yì huǎng hū miù cuì xiāo luǒ lù
2、①杀害。②极其错误,非常不合情理。③(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④高耸挺立,比喻坚定不动摇。⑤严肃安静⑥容易忘事
3、D
4、①议论②描写③记叙④记叙
5、①描写天气状况,更主要的是象征人们纪念死者时悲伤痛苦的心情。②对纳粹残杀这个小城7000多人感到痛苦,心情沉重。但作者赞美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所以说记忆又是美丽的。③表达了作者对屠杀无辜,灭绝人性的纳粹的痛恨之情。④说它最感人,是因为这些字条是他们死前非常镇静地留给亲人的,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的爱,对纳粹的恨。
6、①排比②设问③比喻④拟人
7、B
8、①美 聂华苓 法②1937 30万
9、作者从选材上体现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所以选择了中国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发言。
10、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颜色,而在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作者以一种对比的方法来表现那场屠杀的惨无人道以及对那场屠杀的发动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全句的意思:灾难、悲哀在这儿也太突出了。
11、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日本作家是自私的狡辩。
12、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13、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是潜伏的新的危险。
14、B(“他”是指西德作家明赫白)
15、母爱 同情
16、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
17、强烈的对比,在读者心里造成落差刻骨铭心,方显母爱之伟大,可惊天地,泣鬼神。
18、提示:悲哀 悲愤 悲切 悲酸 悲壮等 圣洁的母爱遭到无情的践踏
19、是罪恶的战争,使人的灵魂扭曲,人性泯灭,丧失了天良。
2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