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信客》三步学练
余秋雨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课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首先要熟读课文,抓住脉络,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课文的脉络是:信客从事该职业的缘起──怎样做信客──怎么不做信客──信客做教师、任校长也是好样的。在此基础上,尝试概括信客的为人具有哪些特征,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给信客这个人物作传?本文语言质朴典雅,警辟畅达。学习中可划出自己喜欢的佳句,反复揣摩,仔细品味,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2、信客: 作者故乡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识记字音
唏嘘(xī xū) 噩耗(è) 呵斥(hē) 焦灼(zhuó) 伎俩(liǎng) 颠沛(pèi) 吊唁(yàn) 文绉绉(zhōu) 跋涉(bá shè) 灰黯(àn)猝然(cù)诺诺(nuò)
◎词语积累
【猝然】突然,出乎意料。
【呵斥】大声斥责。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诘问】追问,责问。
【焦灼】非常着急。
【伎俩】不正当手段。
【颠沛】穷困,受挫折。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长途跋涉】爬山蹚水,形容旅途艰苦。
【穷愁潦倒】形容人穷困不得意。潦倒:颓丧失意
【鸡零狗碎】指零碎的东西或琐碎的事情。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灰黯(àn) 猝(cù)然 接济(jì) 文绉绉(zōu)
B、诺诺(nuò)诘问(jié) 焦灼(zhuó) 糟蹋(tà)
C、吊唁(yàn) 唏嘘(xī) 昏厥(jué) 呵斥(hē)
D、噩耗(è) 伎俩(jì) 戚容(qī) 嫉妒(jī)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①玲( ) 邻( ) 伶( ) ②吗( ) 蚂( ) 码( )
③惆( ) 稠( ) 绸( ) ④烂( ) 拦( ) 栏( )
3、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① 骗子的伎俩( )骗不过他们夫妇俩( )。
②我们这里人才济济( ),不需要人才救济( )。
③看你这么胖,大腹便便( ),做事方便( )么。
④你劳累( )了一个春夏,换来秋里的硕果累累( ),我奔忙一个春夏,确是伤痕累累( )。
4、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 )
A、克扣 唏嘘 诘问 鸡零狗粹 B、焦灼 噩耗 伎俩 长途跋涉
C、呵斥 吊唁 苦旅 穷愁了倒 D、希罕 接济 颠沛 低媚顺眼
5、写出下列句中的反义词。
①都市里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②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
④他进退两度,犹豫再三,看要不要把那封书信拿出来。
6、解释下列词语。
①文绉绉: ②伎俩:
③长途跋涉: ④猝然:
7、文学常识填空:
《信客》作者 ,是我国 代著名 家、文化史学者、 家。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 》、《山居笔记》等
参考答案:
1、A(zhōu)
2、①líng玲珑lín邻村líng伶俐②má干吗mǎ蚂蚁mǎ码头③chóu惆怅chóu稠密chóu红绸④làn破烂lán阻拦lán栏杆
3、①liǎng liǎ②jǐ jì③pián biàn④lèi léi lěi
4、B(A碎 C潦 D稀 眉)
5、①升─沉;荣─辱;迟钝─敏感②羡慕─嫉妒③生─死;祸─福;来─回④进─退
6、①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②不正当的手段。③路途遥远,爬山趟水,旅途艰苦。 ④突然,出乎意料。
7、余秋雨 当 艺术理论 散文 文化苦旅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年轻人,当了第二代信客。
第二部分:信客工作任劳任怨,善良厚道,有时还要忍受无端的呵斥与猜疑。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不再做了。但人们仍想念他,并请他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校长,赢得人们的敬爱和怀念。
◎中心思想
本文概述了信客三十年的生平,尤其是写他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备尝艰辛,传递两地亲人信物的事迹,褒扬了信客那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优秀品质。
◎写作特色
1、质朴而典雅。 2、警辟而又畅达。
◎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先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二是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醒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年轻信客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4、请概括信客的为人。
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5、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信客是作者肯定的人物,看作者褒扬什么,就知道作者在提倡什么,再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揣摸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两年后,几家私塾合并成一所小学,采用新式教材。正缺一位地理教师,大家都想到了信客。
信客教地理绘声绘色,效果奇佳。他本来识字不多,但几十年游历各处,又代写了无数封书信,实际文化程度在几位教师中显得拔尖,教起国文来也从容不迫。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不久,他担任了小学校长。
在他当校长期间,这所小学的教学质量,在全县属于上乘。毕业生考上城市中学的比例,也很高。
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旁。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1、为什么信客当教师是好样的教师,当校长是好样的校长?
2、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3、信客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从外地特地赶来,这说明了什么?
4、“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如何理解“更难能可贵”?
参考答案:
1、那是因为信客的阅历让他增长才干,文化程度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
2、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这说明社会总体还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重与怀念。
4、做信客的职业,使他能够理解在外谋生者,也理解在家的家属,理解他们的需要与感情。这使他形成了善解人意的性格。他虽然见多识广,阅历丰厚,可是他并不以此自居。所以说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人情,很能体谅人”。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农民的眼光里,有xiàn mù( ),有嫉妒( );比较得多了,也有轻miè( ),有嘲( )笑。
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qī( )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 )语气把è( )耗通报。
③年轻人想到老人今后的生活,说自己赚( )了钱要jiē jì( )他。
④他读过 sī shú( ),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 ),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①信客已经长途拔涉了二三十年。( )
②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玛头。( )
③我名誉遭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 )
④茅屋外只有劲历的山风。( )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 ),有( );比较得多了,也有( ),有(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A、羡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
4、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 )
②他不想让颠沛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 )
③听说从此信客已赋闲在家……使他深受感动。( )
④他死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 )
5、说说下列句子所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 )
②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③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 )
6、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
②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 )
③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
④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 )
7、选出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噩耗传来,女人大放悲声。
B、信客说自己赚了钱要接济他。
C、半夜了,女儿还没有回来,妈妈焦虑万分。
D、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
8、请你谈谈对“信客”一词应当怎样理解。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关照他,往后带东西几次并一次,不要鸡零狗碎的。”“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信客沉稳地点点头,他看得太多,对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闯荡都市的某个谋生者突然得了一场急病死了,这样的事在那样的年月经常发生。信客在都市同乡那里听到这个消息,就会匆匆赶去,代表家属乡亲料理后事、收拾遗物。回到乡间,他就夹上一把黑伞,伞柄朝前,朝死者家里走去。乡间报死讯的人都以倒夹黑伞为标记,乡人一看就知道,又有一个人客死他乡。来到死者家里,信客满脸戚容,用一路上想了很久的委婉语气把噩耗通报。可怜的家属会号啕大哭,会猝然昏厥,他都不能离开,帮着安慰张罗。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下午,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农村妇女会把这堆简陋的遗物当做丈夫生命的代价,几乎没有一个相信只有这一点点。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信客浑身不自在,真像做错了什么事一般。他只好柔声地汇报在上海处置后事的情况,农村妇女完全不知道上海社会,提出的诘问每每使他无从回答。
直到他流了几身汗,赔了许多罪,才满脸晦气地走出死者的家。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老信客说过,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9、说说你对第二段画线句的理解?
10、选文中重点写了信客的什么事迹?为什么这样安排?
11、为什么老信客说“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用原话回答。
12、说说你对“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的理解。
13、你认为信客具有怎样的品格和精神?
14、说说自己周围像老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15、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们喜欢齐集信客家中,这一现象使人切实感受到农村人们渴盼了解来自外面世界各方消息,增长见识的心情,可见信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B、“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 那些妇女对信客说“悄悄话”表明信客受到妇女们的完全信任,是她们依靠的人。
C、“他能不干这档子事吗?不能。说什么我也是同乡,能不尽一点乡情乡谊?”运用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反映信客的无奈。
D、信客只管通报消息就行了,可还要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摆渡老人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到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正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待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碴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又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时,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
16、本文记叙的主人公是 ,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送“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
17、文中第②段的中心句是“ ”。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句,列举了 和 两个例子,写出 的窘态。
18、第③段写冬天老人划船时,作者用的动词是“晃”,这恰当吗?
19、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
20、第⑤段中“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21、摆渡老人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如何转变的?
22、作者说真想再见到摆渡老人,如果真再见到了,会怎么说?
23、“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一个句子。
示例:①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②“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① 。
参考答案:
1、①羡慕 dù 蔑 cháo②戚 wǎn 噩③zhuàn接济④私塾 liáo
2、①拔—跋②玛—码③遭—糟④历—厉
3、D
4、①外出到城里谋生。②穷困;受挫折。③失业④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5、①动作描写②心理描写③动作描写
6、①比喻②排比③比喻④设问 反问
7、C(“焦急”或“焦灼”)
8、信客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职业,他们秉承诚信的道德准则,服务于千家万户,在人们眼中自然是“为人信任的人”。
9、因为他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信客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10、重点写了信客报丧送遗物等活动 因为,这类事件反映信客的遭遇,最有代表性,能很好地体现信客忠厚、诚实,待人谦和的品格,以及宽容、忍辱负重的精神境界。
11、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方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12、信客的职业特点就是传递消息,把亲人的音讯传递给对方,有喜有忧,有福有祸,当然也包括着噩耗。所以作者把这些都比喻成“重担”,担在了信客的肩上,说明信客的责任重大。
13、这位信客集善良、忠厚、宽容、理解、诚信等美德于一身,竭诚为乡亲服务,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为人们排忧解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也不放在心上,是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信客。
14、略
15、C(不是无奈,而是对他人的理解,体谅与宽容。)
16、摆渡老人 恶作剧(淘气、调皮) 河面结冰 年老体弱
17、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超载和落水 下雨打伞 摆渡老人
18、恰当 形象的写出了摆渡老人划船的艰难。
19、因为老人失去可爱的儿子深感痛苦,于是把父爱转移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儿子),每天接送“我们”上学,所以觉得“心里好受些”。
20、愧疚 感激
21、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可笑的形象变为一个可敬的形象。
22、说一些歉意和感谢之类的话语即可:示例:我会说;“对不起,老人,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
23、仿句示例:父母把儿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