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0 20: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大自然的语言》三步学练
竺可桢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这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学习本文一要了解物候现象有关知识。二要学习条理分明的说明,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用调换文章段落次序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行文的好处。三要学习概括文章的要点。速读课文,借用文章中的话或直接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可借助于课文后的练习一。四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等段落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五要抓住文中列数据、举例子的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最后把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与同学展开交流,加深对大自然语言的认识。
◎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
2、文体常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能、用途等特征以及事理作客观的、科学的解释,从而给人以知识。知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文的主要特点。说明的要素包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方法和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画图表等。常见的说明顺序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说明文的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通俗,其中最重要的是准确。考查语言准确是测验说明文的重要出题方式之一。
3、背景知识:物候: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物候学:也称“生物气候学”,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动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
◎识记字音
悬殊(shū)短促(cù)纬度(wěi)差(chā)异 萌发(méng)孕(yùn)育
翩(piān)然 连翘(qiáo) 海棠 (táng)农谚(yàn)冰雪融化(róng)
簌簌落下(sù)衰草连天(shuāi)草长莺飞(yīng)风雪载途(zài) 销声匿(nì)迹
◎词语积累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匿:藏
【载途】满路,遍地都是。载:满
【数据】科学实验中记录的可以作为研究根据的数字。
【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新事物。
【萌发】动词。种子发芽。
【周而复始】固定短语,绕完一圈再从头开始。一圈又一圈地轮转。周;环绕一圈。复始:重新开始。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荣枯】形容词短语。指植物的茂盛和枯萎。荣:茂盛
【年年如是】年年都是这样。  
【推移】动词。(时间、形势、风气等)移动或发展。
【因素】名词。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本文指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原因或条件。
【灵敏】形容词、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萌发(méng) 农谚(yàn) 物候(hòu) 土壤(rǎng)
B、翩然(piān) 连翘(qiào) 刺槐 (huái) 预报(yù)
C、孕育(yùn) 纬度(wěi) 短促(cù) 播种(bō)
D、簌簌(sù) 悬殊(shū) 避免(miǎn) 灵敏(mǐn)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①衰( ) ( ) ②翘( ) ( )
③观( ) ( ) ④落( ) ( ) ( )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候( ) 侯( ) ②刺( ) 剌( )
③匿( ) 诺( ) ④判( ) 叛( )
4、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依次解释得正确的一项:
 草木荣枯 周而复始 风雪载途 形影不离
A、光荣 又  充满  形态 B、茂盛 又  充满  形体
C、光荣 复习 载重  形状 D、茂盛 重复 搭载  体形
5、《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
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C、本文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
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6、文学常识填空: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 ,我国卓越的 家和 家。我国现代 事业的创始者。
7、请写出2则包含物候知识的农谚或诗句。


参考答案:
1、B(翘qiáo)
2、①shuāi衰老cuī等衰②qiào 翘起 qiáo 连翘③guān 观赏 guàn 道观④luò 落水 là 落下 lào 落地
3、①hòu 时候 hóu 王侯 ②cì刺中là剌剌③nì匿迹 nuò诺言 ④pàn判断 pàn叛逆nì
4、B
5、C
6、竺可桢 气象学 地理学
7、示例: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麻雀囤食要落雪。鱼跳水,有雨来。猪衔草,寒潮到。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中心思想
文章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写作特色
1、说明语言准确、生动、典雅。2、运用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3、说明的条理性很强
◎问题探究
1、“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
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2、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提示: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3、文章第三部分介绍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这些介绍和物候学的研究有什么关系?
提示:物候学的研究就是要掌握物候来临的规律。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这四个方面的差异,就是规律。换句话说,这些就是物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4、“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三句话中“传语”“暗示”“唱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这样写的效果,是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5、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提示: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来安排内容的:先说物候学是什么,再谈为什么研究物候学,第三说研究物候学需要做什么,最后说研究物候学有什么用。这样逐步展开说明,使人们容易理解,便于接受。
6、文章最后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这句话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这就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①首先是纬度。②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③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④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⑤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⑥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1、第二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该段可分两层,它们之间是 关系。(备选:“总分”“ 并列”“ 解说”“ 补叙”), 第二段未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2、第二段第一句话是个省略句,请把它补充完整。
3、第⑤句中的“早春”、“晚春”两个词在文中指公历三、四、五月,其实农历对正月、二月、三月也有称呼。请问农历五月与三月分别称作什么?
4、“气候”是“气”与“候”的合称,我国有“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的说法,请写出两个节气的名称。
5、选文第一段中能表明不止一个因素的词是    ;选文第二段表明按主次顺序说明这些因素的词是    。
6、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7、再写出两个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参考答案:
1、① 解说 打比方
2、物候现象的来临首先决定于纬度因素。
3、孟春 季春
4、二十四节气名称选其二即可如春分 清明等
5、“哪些”“首先”
6、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
7、经度因素、高度因素、古今因素三者选其二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孕育( ) ②翩然 ( ) ③ 匿迹( ) ④连翘( )
⑤róng( )化 ⑥méng( )发 ⑦海táng( ) ⑧农yàn( )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①而到秋天荞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
②天气情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侯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④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井象。
3、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转入夏季,这是植物  (A、 B、 C、 D、)果实的季节。
②物候   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得多。
③为了便于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   是   的。
A、发育 观测 灵验 观察 必需 B、孕育 观测 灵敏 观测 必要
C、培育 观察 灵活 观望 必然 D、酝酿 观看 灵便 观看 可以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③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 )
④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
②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③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
④冰雪融化,草木萌发。( )
6、标题“大自然的语言”即 的形象化说法,因为它就是 的“大自然的语言” .根据说明对象本文是一篇 说明文,采用 的说明顺序。
7、请联系你所观察到的生活实际举一个物候现象的例子(用一、二句话表述),或举出一个含有物候学道理的谚语。
8、 根据以上文字说明的“大自然的语言”说说下列诗句写的是什么季节,有哪些物候现象。?
①绿柳才黄半未匀 ( )?②北风吹雁雪纷纷 ( )?
③满架蔷薇一院香 ( )?④轻罗小扇扑流萤 ( )?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籁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此,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9、在第一自然段中划出标示时间的语句,并结合课文,说说运用这些语句的好处。
10、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一段意。
11、在第一段中画出对大地苏醒的物候现象概说的三句话。
12、在第二自然段中,举例说明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并结合课文文体,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3、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了举实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列举了哪几个?这种举例说明的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14、文章第三段作者是怎样安排说明顺序的?
1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16、这三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
17、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色彩是迷人的。红的花,绿的叶,湛蓝的天空,蔚蓝的海洋,都是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当你流连于湖光山色之中,对大自然的斑斓色彩欣喜感叹之际,你是否想过,大自然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天空是蓝的,树是绿的 而当夜幕降临后,不管是远山还是近树都成了黑色 这其中很有一番道理呢!
大自然的这些色彩都与太阳光有关。阳光是复色光,它的可见光部分由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单色光组成,不透明的物体反射某一些单色光,而吸收另一些单色光,物体的颜色就是由它所反射的那些光决定的。譬如,红苹果只反射红光,看上去就是红的;绿叶只反射绿光,看上去呈绿色;雪对阳光是全反射,哪一种也不吸收,因此是白色的;所谓黑色,其实是将七种光全部吸收。当七种光既不被物体反射,也不被物体吸收,而是全部通过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就是透明的。水晶和水晶般的冰都是这样。
天空所以呈现蓝色,道理也与此相类似。在七种单色光中,蓝色的光波长很短,极易被大气中的微粒反射。当阳光通过地球周围的大气层时,其他波长较长的光,不受大气中的碳粒、尘埃、水蒸气的影响,而蓝色不断被这些微粒反射和折射,因此我们看见天空是蓝的。
日落以后,物体没有阳光可反射,大自然就沉睡在黑色的夜幕之中了。
18、这篇短文围绕中心,主要从哪三方面来说明
19、天空呈现蓝色的原因是(不得超过20个字):
20、给这则短文拟一个小标题(不得超过10个字)
21、细读第二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看电影用的幕布采用白色的是因为它能反射所有色光。
B、穿白衬衣,红裙子的演员在绿光灯照射下,我们看到的是红衬衣,黑裙子。
C、红色的花是因为喜欢红色,吸收红色的光反射出。
D、透明的物体不吸收也不反射所有色光。
参考答案:
1、①yùn ②piān ③nì ④qiáo ⑤融⑥萌⑦棠⑧谚
2、①荞—乔②情—晴③侯—候④井—景
3、B
4、①这里形容大地从沉睡中醒过来。②一个挨着一个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④合适,相宜
5、①拟人②比喻③拟人④对偶
6、物候现象 传递信息 事理 逻辑
7、如“月晕午时风”“山雨欲来风满楼”“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等。
8、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
9、标示时间的语句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到了秋天”。这段文字用了这些语句,按照时间的推移,描绘了一年四季不同的物候现象,既富有条理,又显得灵活。
10、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概括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11、①冰雪融化 ②草木萌发 ③各种花次第开放。
12、第二自然段中的主要修辞方法有拟人,例:“布谷鸟开始唱歌”,有比喻,例:“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样写,非常生动地揭示了物候现象与农业的关系,增强了说明文的生动性,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13、3个例子 分别是:“杏花开了……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割麦插禾。” 使语言生动活泼,极为有趣。
14、顺序是“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
15、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16、物候现象 时间顺序 举例子
17、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它们好像在提醒农民适时安排农时,起到了语言的作用,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大自然的语言。
18、 (1)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与太阳光的关系,(2)天空呈现蓝色与太阳光的关系,(3)日落后,大自然变成黑色与太阳光的关系。
19、蓝色被大气层中的微粒发射和折射
20、大自然色彩的奥妙
21、C (害怕 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