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0 20: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三步学练
阿西莫夫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个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的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学习时把握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思路。运用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艾萨克 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1992),是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基地》、《机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是一部全面介绍人类以科学的方法为工具,努力探索宇宙奥秘的科普著作。
2、背景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极具活力的领域,而且他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科学的新进展而欣喜,“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令人敬畏新疆域感到惊奇”。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
◎识记字音
骨骼(gǔ gé) 鸟臀目(tún) 蟾蜍(chán chú) 两栖(qī) 岛屿链(yǔ) 潮汐(xī) 陨石(yǔn)
◎词语积累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漂移】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应急】应付迫切的需要。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褶(zhě)皱 劫(jié)难 骨骼(gé) 深渊(yuān)
B、蟾蜍(yú) 鸟臀目(tún) 地壳(qiào)陨石(yǔn)
C、岛屿链(yǔ) 二氧化硅(guī) 两栖(qī) 撞击(chuàng)
D、潮汐(xī) 陨石(yǔn) 衍射(yǎn) 追溯(suó)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组(  )
A、流逝 琉璃 硫磺 锍元素 B、溶化 融化 熔解 榕树
C、斯文 欺侮 期中 下棋 D.漂移 飘逸 嫖客 鱼鳔
3、为下列句子的画线部分替换一个词语,并保持原意不变。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
②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
③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
④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
4、解释下列词语。
①遗骸: ②追溯:
③劫难: ④致密:
5、恐龙,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你能否举出两例你知道的一些恐龙的名称?
① ②
6.文学常识填空:
两篇短文选自 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参考答案:
1、A (B蜍chú C撞zhuàng D溯sù
2、B(溶解)
3、①绝大多数 ②各种各样 ③相当长的一段 ④也许
4、①遗体、遗骨 ②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③灾难、灾祸 ④细致精密
5、①霸王龙 ②雷龙 ③翼龙 ④蛇颈龙 ⑤鸭嘴龙
6、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自贡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全文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揭示研究意义。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这部分分四层。
第三部分(第7—11自然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介绍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第12—17自然段)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中心思想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写作特色
以论证为主,见解新颖;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
◎问题探究
1、“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课文就是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作者在文章开头的这两句议论,并非浮泛之论,而是有其确凿的根据。实际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个科学探究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了这一道理。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也常常会领悟到这一道理;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2、“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的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这样又把本来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答。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说说你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
2、第二段中说“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的依据是什么?
3.第三段中“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中的“此”指的是( )
A、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
B、金刚石和斯石英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恢复原貌的趋势。
C、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D、斯石英的原子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
4.第四段第一句中“如果”能不能换成“只要”?为什么?
5.第四段括号中的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斯石英和沙子是二氧化硅。
2、斯石英的原子之间靠得太近。
3、C
4、能换。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加速分离”,这是事实。
5、补充说明增温可以加速斯石英返回原始状态。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遗骸( )②褶( )皱③劫( )难④追溯( )
⑤yǔn( )石⑥xié( )带⑦潮xī( )⑧地qiào( )
2、下列加点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尘埃 膨胀 陨石 排斥 B、致密 流逝 砥达 熔化
C、繁盛 恐龙 漂移 迁移 D、携带 劫难 褶皱 追溯
3、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有陆地________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________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________使这种变化加快。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________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 常常 可 肯定 B、似乎 一直 可 应该
C、几乎常常 可能 应该 D、几乎一直 可能 肯定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②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③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④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5、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依照示例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它的作用。
示例: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列数字 以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很有说服力。
①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作用: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地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 作用:
③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 作用:
④目前存在两种对应的理由,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 作用:
⑤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 作用:
6、结合语境,从课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他们自以为这件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可谓 ,但最后还是被公安机关发现破绽,一举抓获。
②说起这件事.还得 到十年前。
③李大伯年过七十,饱经风霜,脸上的 惊人。
7、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①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②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8、下列说法的有误的一项是( )
A、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B、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C、《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D、《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9、这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 作品,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10、“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句中“漂移”与“迁移”能否互换?为什么?
11、“板块构造”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12、什么是泛大陆?
13、选文的说明顺序是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那时指 。
14、试分析下列句中加粗词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①“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②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容忽视的光污染
①你知道吗 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套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_—2000只候鸟。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犬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据分析,刚出生的小海龟是根据月亮和星星在海水中的倒影而游往海洋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灯火通明,使月光和星光黯然失色,导致那些小海龟误把陆地当成海洋,最终因缺水而殒命。
③在夜晚,地球大气层会散射城市的灯光,维持较高的亮度。动物们受到光线的刺激,就会精神十足,而原本用于繁殖、自卫和觅食的精力便会无端消耗掉。环境学家还发现,紧*强光源的树木存活时间短,而且光合作用能力弱,氧气释放量少。
④以上人造光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可以称为“光污染”。其实,对人类而言,光污染的危害也不小。近年来,很多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造成了光污染。在夏季阳光的照射下,玻璃幕墙非常令人不适。
⑤除了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外,室内墙壁的颜色如果太亮也会引起视觉不舒服。非常光滑的白墙的光反射系数高达90%,比草地、森林或毛面装饰物高10倍左右。所以粉刷墙壁的时候,最好使用“生态颜色”。所谓生态颜色,就是柔和的自然色彩,而不是那种明亮刺眼的颜色。
⑥研究表明,光污染可对人眼的角膜和虹膜造成危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功能,从而引起视觉疲劳和视力下降。如果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就会头昏心烦,甚至产生失眠、食欲卞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精神衰弱的症状。
⑦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这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15、本文中,“光污染”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文意回答,“光污染”对动物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7、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光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易被觉察”

18、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书刊使用米黄、浅蓝、浅红等色泽的纸张。请你运用本文介绍的有关知识,对这一做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参考答案:
1、①hái②zhě③jié④sù⑤陨⑥携⑦汐⑧壳
2、B(抵达)
3、B
4、①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这里指恐龙的遗骨化石.②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③大灾难④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5、①打比方 说明既明白又生动 ②举例子 说明作者的科学观点 ③作比较 说出它们的区别,十分清楚 ④分类别 为了更好的说明 ⑤作诠释 让读者更明白
6、①天衣无缝②追溯③褶皱
7、①不能。因为这里“足够”表明高的程度,如果去掉它就变成了升高温度,这是不能使这种变化加快的,所以不能去掉。②不能。“一直”表示没有间断,如果去掉它就无法知道科学家们什么时间、多长时间来寻找证据,所以不能去掉。
8、B(是大陆漂移)
9、美国 科普作家 阿西莫夫 科普作品 自贡
10、不能互换。因为漂移是指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迁移是指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虽然都有“移动”的意思,但是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漂移强调在水中移动,而板块构造理论中认为:大陆就像漂浮在海洋上的物体一样随着板块运动而一起运动。
11、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12、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这个主要陆地就被称为泛大陆。
13、逻辑顺序 泛大陆时期
14、①“几乎”有差不多、接近的意思,说明“板块构造”理论解决了地质界的大部分问题,仍然有些疑难问题无从解决。由此可以体会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符合事实。②“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假想。如果没有“似乎”一词,就表示十分了解当时恐龙所生活的环境,与事实不相符合,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15、人造光对动植物和人类造成危害的现象。
16、①“吸引”并“杀死”昆虫;②使动物迷失方向;③使动物无端消耗精力。
17、因为只有长期在光污染严重的条件下工作或生活,才会出现严重的症状。(意思对即可)
18、使用色彩柔和而自然的纸张,可有效降低光反射系数,减轻光污染引起的视觉疲劳,保护视力。(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