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0课《落日的幻觉》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第20课《落日的幻觉》三步学练(人教版八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0 20:1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落日的幻觉》三步学练
黄天祥
第一步 课前预习
◎学法导引
速读课文,把握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黄天祥:记者、科普作家,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过程。
◎识记字音
衰减(shuāi) 尘埃(āi) 吟咏(yín) 气息奄奄(yǎn)神秘(mì) 日薄西山(bó)
绮丽(qǐ) 殷红(yān) 坠落(zhuì) 绚丽(xuàn) 聒噪(guō)
◎词语积累
【幻觉】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吟咏】歌唱;有节奏地诵读;指诗词等韵文。
【绮丽】 鲜艳美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深红,红中带黑。
【变化多端】端,头绪。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日薄西山】 薄:逼近.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亦作“日薄西山”、“西山日迫”。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就会被那夜幕所笼罩。出自(唐)李商隐《乐游原》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衰减(shuāi)尘埃(āi)吟咏(yín)气息奄奄(yǎn)
B、观赏(shǎng)描绘(huì)神秘(mì) 变扁(biǎn)
C、幻觉(huàn)紫光(zǐ)散射(sǎn)日薄西山(bó)
D、绮丽(qǐ)殷红(yīn)坠落(zhuì)绚丽(xuàn)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①幻( ) 幼( ) ②镶( ) 攘( ) 嚷( )
③觉( ) 觅( ) ④ 绚( ) 询( ) 荀( )
3、给下列加点的多音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①太阳落( )山了,把东西收拾好,别落( )下,晚上睡觉是注意些,别落( )枕。
②细嚼( )慢咽不是倒嚼( ),倒嚼是把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
③这是我分( )内的事,是有分( )别的。
4、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①吟咏( )②赞叹( )③神往( )
5、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是指在没有客观刺激作用于相应感官的条件下,而感觉到的一种真实的、生动的知觉。( )
②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
③深红,红中带黑。( )
6、写出下列语句的出处及作者,并解释其含义。
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作者
含义:
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
含义:
参考答案:
1、A(殷yān)
2、①huàn幻觉yòu幼儿 ②xiāng镶嵌rǎng攘除rǎng嚷嚷 ③jiào睡觉mì寻觅 ④xuàn 绚丽xún询问xún荀子
3、①luò/là/lào②jiáo/jiào/jué③fèn/fēn
4、①吟哦②赞佩③向往
5、①幻觉②变化多端③殷红
6、①《陈情表》 李密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②《乐游原》李商隐 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就会被那夜幕所笼罩。
 
第二步 课堂学习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揭示日落时色彩绚丽、变化多端的科学原理。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阐释了与日落现象有关的科学原理,启发读者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把深奥的科学原理阐释得准确、严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问题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2.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文段专练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天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1、找出本文段的中心句。
2、本段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3、本段选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4、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文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5、句子“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中的“可惜”能否用“但”代替?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2、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3、先总后分。
4、日落的景象可以用“壮观”、“绮丽”、“神秘”、“迷人”几个次来形容。文中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5、不可以 因为用“可惜”,比用“但”要有感情,更能表现出对美景的依恋,使文章富有情趣。
第三步 课后复习
综合训练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
①殷红( )②衰减 ( )③绮丽( )
④尘āi( )⑤zhuì( )落 ⑥ wèi( ) 蓝
2、标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①人们都喜爱观裳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
②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奇丽,而且神秘、迷人。( )
③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惴。( )
④最令人迷惑的幼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 )
②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 )
③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 )
④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
4、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 )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②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 )。
③暗弧外面还镶有( )的亮弧。
④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 )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A、赞扬 向往 显露 证明 B、感叹 向往 明显 说明
C、赞颂 神往 明显 表明 D、赞叹 神往 明显 证明
5、下列句子使用了何种说明方法。
①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在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
②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
③(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
6、说说下列语句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7、说说句子“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和修辞,有何作用?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8、第1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9、第2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0、第3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11、选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12、填写下表。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①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②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③
④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13、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迪?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沙尘暴十袭京城
暮春时节,理应莺飞草长,风和日丽,却得知京城再遭风沙袭击。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今春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短短几个月。类似的报道一再见诸报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数十年前的一则新闻所发出的“风沙紧逼北京城”的警报,那篇报道好像当时也很让大家警觉了一下,议论了一番。但是,渐渐地,这事便不再为公众关注了。
可以想见,北方各地居民在奋力与沙灾搏斗的同时,也一定会痛定思痛。与此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北京的“痛”决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它理应是大家共同的教训。北方沙灾固然与当地的地质水文特征不无关系,可是,长江水网地区同样难保无虞,因为沙灾在本质上与人对自然“大不敬”相依相随,而同样的“大不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似乎暂无荒漠化之忧的长江南北。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对水资源的恣意糟蹋和野蛮汲采。
有一个道理,理解它完全不需要高深的知识:缺水会加剧旱情,干旱会使植被受损,而土壤裸露的必然结果就是荒漠化。可以说,对缺水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对水的消耗计划不周,客观上使北方土地荒漠化加剧。如今,类似问题正在长江南北重演。就在历来被称为“水网”的长江三角洲,人们不爱护奔流不息的江河,污染了地表水,就从地下找水喝。十几年光景,不少地方的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数十米之多,以致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凡此种种,正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人无远虑, 。很多人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无非是觉得守着长江,何忧之有?殊不知,黄河两岸也曾有浓阴蔽日的年代,沧海桑田、人沙进退只在庭步之间。
据悉,水利部初步决定,今后几年内将在西部修建微型集雨工程1700万处,用以解决或减少人畜饮水困难,增加灌溉和抗旱保苗补水面积。这个决定让人看到一种希望──集雨之类的节约水、利用水的办法,不但适用于西部,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用于东部。在雨水充沛之地集雨,产生的效益必定更为可观。去过悉尼奥运村的人一定会注意到,主运动场的顶部,特意安装了集雨设施,所集雨水足以浇灌场内草坪,既节水又省钱,可谓“双赢”。作为一个资源富国,其做法不无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一向关注不够,研究不够,是该奋起直追了。
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比如,渐进的环境污染会带来人无立锥之地的恶果,计划不周的山水开发会给大地留下永难消失的伤疤,等等。在这些方面,警钟已经一敲再敲,但愿我们不要愚蠢行动在前,苦果难咽随后。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交不起如此昂贵的“学费”了。
14、完成文中空白处熟语填空。
人无远虑,
15、文章第1段为什么要详细转述一则描绘沙尘暴十袭京城的消息?
16、为什么北方发生了沙尘暴,作者却“更希望大家把视线南移”?选出下列四个原因中最根本的一项( )
A、因为北方的“痛”绝不只是北方才有的,南方水网地区也有这样类似的“痛”。
B、很多人觉得南方守着长江,无沙尘暴的忧虑,因而至今仍对水资源“大不敬”。
C、南方的水污染,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面大面积沉降,建筑物倾斜、开裂等现象与北方荒漠化的前奏如出一辙。
D、南方地区雨水充沛,在南方地区修建集雨工程,必定会产生更为可观的效益。
17、文章结尾处加粗的“警钟”指的是什么?
18、第7段中说“通过对沙尘暴与水,与植被之间关系的追踪,我们受到的触动应当是多方面的。”读了本文之后,你一定也感触颇深。试举出你周围发生的人对自然“大不敬”的一则事例,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①yān②shuāi③qǐ ④埃⑤坠⑥蔚
2、①裳—赏②奇—绮③惴—端④幼—幻
3、①歌唱②鲜艳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③下落,掉落 ④灿烂美丽
4、D
5、①作比较②列数字③打比方
6、①反问句 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②双重否定句 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
7、“躺” “缩身”动作描写,拟人的修辞,一个拟人化的动作表现夕阳懒洋洋的神态,写日落变成扁状的过程。作者把日落人格化了,表现了对日落的喜爱只情。
8、过渡句 承上启下
9、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10、“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11、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12、①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②眼睛的叠合效应③光线折射的原理④太阳好像变大了
13、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在这个世俗的当下,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扬起思考的头颅,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14、必有近忧
15、让读者具体了解沙尘暴的危害,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引起下文(对下文起铺垫作用)。
16、B
17、不重视保护自然环境,不重视珍惜水资源,人类就会受到大自然的严峻的惩罚。
18、略(事例准确,提出相应措施,科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