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课了,山村小学的敲钟人举起锤子敲击大钟,学生能够听到钟声是因为( )
A.看到锤子在晃动 B.由挥动的锤子引起的联想
C.空气中的声波引起人耳鼓膜的振动 D.以上说法都对
思路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必须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人通过耳朵来感知声音。
答案:物体 振动 介质 耳朵
2.声音是由_________产生的,需要_________传播,人感知声音的器官是_________。
思路解析:锤子敲击大钟,引起大钟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出声波,声波传到人耳,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答案:C
3.用牙齿咬住一根筷子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闹钟上,用两个手指分别堵住两只耳朵,这时你还能听到闹钟的走时声吗?若把筷子离开闹钟呢?亲自做一做,实验现象说明了哪些问题?
答案:可以听到;听不到。此实验说明:(1)筷子(固体)可以传声;(2)通过牙齿、颌骨传声,即骨传导是人类感知声音的另一途径。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医用听诊器由耳具、皮管、胸具三部分组成。当医生使用听诊器时,微弱的胸腔声音沿着_________传播,声音不易_________,声音的能量损失_________,医生能听到清晰的声音,以从中获取_________。
思路解析:通常情况下,声音依靠空气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要向四面八方分散,声音会越来越弱。如果让声音沿着木棍、金属棒传播,声音就不易向四方扩散,而是沿着这些物体传播,其能量损失就会很小,听起来响亮一些。
答案:胸具、皮管、耳具 向四面八方扩散 很小 胸腔内脏的运动信息
2.下列是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的是( )
A.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B.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
C.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手轻轻敲打桌子的声音
D.把振动的音叉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声音
思路解析:骨传导是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一种传导方式,这种方式与正常情况下利用耳朵听取声音是不同的。A、C中只是传声介质不同,但声音还是由鼓膜振动引起听觉的;B中将耳朵堵住,将听不到声音;D中声音通过牙齿、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属于骨传导。
答案:D
3.有人设想,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突然飞来的流星落在他的不远处,那么对于这位宇航员来说,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他能用耳朵听到撞击声
B.他像看无声电影一样,完全感知不到声音
C.他能清晰地感知声音
D.无法确定他能否感知声音
思路解析:流星撞击月球表面,使地表振动发声,但月球周围没有空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所以声音无法从空中传向人耳引起听觉,故A错。月球表面振动产生的声波会通过月球表面的固体物传向站立的人,进而通过人体的肌肉、骨骼等传向听觉神经,从而使人感知声音,故B和D均错,C对。
答案:C
4.下面不是由于双耳效应达到的效果是( )
A.雷声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不断
B.将双眼蒙上,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C.大象判断声源的位置比人判断得更准确
D.舞台上的立体声,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思路解析:雷声隆隆不断是因为声源不停地发出雷声,所以A是错误的。
答案:A
快乐时光
“科学”的预见
上课时,老师问汤普森:“如果人缺了左耳,那将会怎样呢?”
“那将听不到来自左边的声音。”汤普森回答。
“如果右耳也缺了呢?”老师又问。
“那将什么也听不见了,”汤普森说,“并且什么也看不见了。”
“哦!会这样吗?”
“是的。”汤普森自信地说道,“您想,如果两只耳朵都没了,那戴在头上的帽子不就盖了下来,把眼睛给遮住了吗?”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聋哑人也能打电话
D.声音在所有固体中都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
思路解析:要想感知到声音,在发声体和人耳间必须有介质,而且声源振动的频率必须在20~20 000 Hz之间,还得有一定的响度,这些在A中都未明确,所以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有一种“骨传电话”,发话时利用喉头的振动,受话时利用塑料制的突起物使耳边的镫骨振动,从而感知声音,这是专门为发声和听力有障碍的人制造的,选项C正确。从课本中的声速表中可查得,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小,故选项D错。
答案:BC
2.关于人感知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耳道完全堵塞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B.鼓膜完全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C.听觉神经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D.利用骨传导也能听到声音
思路解析:人能听到声音,一定是某种振动通过某种途径(空气将声波传给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或通过骨传导)传到了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给大脑,从而感知声音。如果听觉神经损坏,则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如果只是传导障碍,可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从而感知声音。
答案:CD
3.初夏,雷雨交加的天气里,我们往往会听到“炸雷声”,有人害怕地用双手堵住耳朵,但还是听到了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骨传导的作用
4.蛇经常将头贴在地面上,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有耳朵,你猜想出蛇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来感知声音的。
思路解析:蛇没有耳朵,但头中有一块骨头,将头贴近地面时,声音经大地传播给头中的骨头,把声音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答案:骨传导
5.如图1-2-1所示为猫、蝙蝠和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和听觉频率范围。三种动物相比较,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_________,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_________。
图1-2-1
思路解析:由题图可知,猫的发声频率范围为760~1 500 Hz,听觉频率范围为60~65 000Hz;蝙蝠的发声频率为10 000~120 000 Hz,听觉频率范围为1 000~120 000 Hz;海豚的发声频率范围为7 000~120 000 Hz,听觉频率范围为150~150 000 Hz.由以上数据可知,发声频率范围最小的动物是猫,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动物是海豚。
答案:猫 海豚
6.你听说过双声道和多声道吗?实际中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双声道和多声道都是由于双耳效应使人听到声音是立体的。把两只话筒放在声源左右不同的位置,通过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我们会感到不同声音从不同位置传来,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若在声源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再对应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即所谓多声道。
7.(探究性实验)哪只耳朵听力更好些?
实验器材:机械表,卷尺。
实验步骤:
①一个学生坐在椅子上,并被蒙上眼睛;
②另一个学生拿着手表,站在被蒙上眼睛的学生的一侧(左或右)约50 cm处,持手表学生逐渐将表靠近蒙着眼睛的学生,当他听到手表滴声就停止移动;
③第三个学生量出手表与被蒙上眼睛的学生的耳朵之间的距离,写下这个读数;
④对蒙眼的学生换一只耳朵进行同样测试并记录;
⑤轮流调换,使其他两个学生也进行同样的测试,记下所有的计数。
同学 左耳听到的距离s/cm 右耳听到的距离s/cm
A
B
C
回答:
(1)你的双耳听力一样吗?哪只耳朵听力更好?
(2)你们三人中谁的听力更好?
(3)对于刚才的测试你能否加以改进?
(小知识:感冒会使听力下降,耳垢太多也会影响听力)
思路解析:实际做一做,通过测量数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注意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最好在安静的室内测试。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案)
一、课前练兵:
1.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_,__________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__________.
3.双耳效应是指人们依靠听觉能够确定发声体的方位. 声源定位的主要因素是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差异.
二、分组合作交流:
1、讨论叙述产生听觉的全过程。
2、根据课本已知信息分析生活中产生听觉障碍的原因及补救方法?
提示: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两种;前者____治愈,后者____治愈.
3、完成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4、声音的传导方式常见的有哪几种?贝多芬是通过什么传导方式来听到声音的?
5、什么叫双耳效应?它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6、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
三、反馈练习:
1、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2、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3、实验表明骨____(填“能”或“不能”)传导声音
四、未雨绸缪:
1、乐音的三要素是:音调、________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_音调越高;__________音调越低.
3、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__,响度越大;__________,响度越小.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系.
4、物体在1秒钟里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它的单位叫________,用符号______表示。
5、人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__________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__________Hz的声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组别: 姓名:
一、课前练兵
1.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
2. 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3、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二、分组合作交流:
1、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发声现象,指出是什么物体在发声?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声的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体发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宇航员在外太空是如何进行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______.
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5OC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米/秒.
夜晚,进行侦察的侦察员为了及早发现情况,常将耳朵贴在大地上倾听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比气体传播得______.
6、请设计一种测量声速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反馈练习:
1、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2、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___?
4、已知人耳能分清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s,所以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应为___________。
5、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自来水管一端打击一次,乙在另一端用耳朵伏管听,能听到()
A.1声 B.2声 C.3声 D.4声
7、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8、我们知道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
9、.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阳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由于调过高拔不上去,欧了,还有俗话讲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对调”这里的“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声音特性之一--------音调
(板书:一、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高低变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调低而女生的音调高,那么音调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我们来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长度拨一下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橡皮筋振动的快慢上去)
再拿钢锯条做实验:拨动伸出桌面不同长度的锯条拨听听声音的音调高低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导到锯条振动的快慢上去)
学生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2、3小题并归纳
教师总结:
物体振动得越快, ,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 ,音调就越低。
物理学中为了表达物体振动的快慢引入了一个重要的物理量-------频率,
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介绍频率的概念)
赫兹 Hz
大家知道我们人类交流也好歌唱也好,发声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比如调高了唱不上去,过低了说不出来),实质上我们的听觉也有一定的频率范围,大家快速阅读课本20页,你发现了哪些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分享并填写教学案学习研讨的4小题。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评价超声波、可闻波、次声波等知识点。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声音的第二个特性,好不好?
学生回答
教师要求大声点
再大点声回答
问这三次回答有什么不同?---------------大家回答得非常好,三次声音的大小或强弱不同,这正是我们学习的声音的又一特性-------响度
板书并定义(二、响度)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大小)。(有些词语“震耳欲聋”、“窃窃私语”)
那么响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探究一下:
几次敲响音叉且使这几次响度不同,观察叉股弹开乒乓球或钥匙幅度的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响度的声音在示波器上的差异
完成教学案(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填空部分并思考响度还和什么因素有关?
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两个小游戏:
大家都闭上眼我拍到谁谁就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大家仅凭听说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闭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教师演奏学生来猜
同学们之所以能分辨出来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一样,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声音的第三特性--------音色
板书:
三、音色
可以区别不同的人或乐器
小结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础训练(比比谁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选择
作业
仔细阅读P23科学世界:打击乐器、管乐器、弦乐器
如果有时间做中考链接可在课上完成(比比谁最棒)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自我点评: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思考,亲自体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探究过程充分利用了集体优势,体现了物理学习方法中的合作交流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性和感性上很好的掌握声学的知识。
授课方式与授课过程能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共31张PPT)
复习导入:声音的特性
声音产生
声音传播(声波)
声音的感知
声音的特性
物体的振动
介质
人耳,听的过程
声源
固,液,气
15摄氏度空气中
传导方式
???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声音
1
2
顺德人爱打鼓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声音的强弱(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 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
活动:
名词解释
响 度
讨论:
振幅
重击
鼓声大
鼓面下凹幅度大
响度
小实验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结论
振幅 :物理学上声音的振动幅度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_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
声音的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振幅
听喇叭广播,远近听声音大小不同。
我们从音乐中学习
音调
小实验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做个小实验来说明
物品:钢尺,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尺紧压在桌边上,(1)将尺1/5伸出桌外;(2)将尺1/3伸出桌外;(3)将尺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尺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尺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实验结论
振动越快 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自学思考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和次声波了解多少?他们有什么用处?
7.做课后P24第3题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物体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
物体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接上
4.大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其中最敏感的频率是3000赫兹;老年人的听觉会衰退;20赫兹是听觉下限~20000赫兹是听觉上限)
5.超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声。次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这两种声,人是听不到的)
6.超声波特点:能量大,沿直线传播。
一只蚊子从你耳旁飞过,你能听到它翅膀振动
所发出的声音。可是一只蝴蝶飞过你的耳旁时,
你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提示:蝴蝶翅膀的振动频率小于10HZ,是次声波,而蚊子的翅膀振动频率为500——600HZ。在人的听觉范围。
注意: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 指音调, “大”“小”指响度,含义不同。
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
“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
吉他:声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用力拨粗弦──音调低,响度大。
轻轻拨细弦──音调高,响度小。
可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
讨论:(1)蚊子与黄牛的叫声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3)1234567(老师唱出音调)指的是音调还是响度?
(2)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音乐的盛宴
“闻其声,知其人”
声音的另一特性──音色
1.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又叫音品。
为什么每一种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都不同呢?
看书上的P22波形图
2.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决定的。
人也有各自的音色,但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不同,音色会发生改变。
小结
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决定;
音色──指声音的不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小结
音调
响度
音色
含义
决定因素
相关问题
声音的高低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人听觉频率:20 Hz ~20000 Hz
超声波与次声波。
声音的大小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声音的特色
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
音色是辨别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四、发声体特征:
发声体:
越长、粗、松、厚,音调越低;
越短、细、紧、薄,音调越高;
课堂练习:
3、楼道里挂牌常写着“慢步轻声”,“轻声”是指减小声带振动的_______
1、声音的特性(三要素)分别是:
2、蒙上眼睛,你也能分辩同学们的声音,是因为每个同学声音 的不同
4、如雷贯耳说明声音的:
尖锐刺耳说明声音的:
5、音调表示声音的______,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所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________。
6、响度表示声音的_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________,响度_____。
7、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__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
由于每个人的声音千差万别,因此声音可以用作安全认证的依据之一。美国的一座智能化大厦 就采用了声音识别的方式。到大公司门口时,你必须通过安全检查。电子声控门卫将问候“早上好”,你也该回答“你好!”或“早上好”之类的礼貌用语。此时电子门卫通过你的声音来辨别你是不是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如果确认你是,它将主动为您打开门,但如果不是,电子门卫将客气地将你“拒之门外”。
问题:电子门卫靠什么辨别每个人的声音
?(共19张PPT)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噪声: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问题
2.优美的歌曲一定是乐音吗?(举例说明)
问题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问题
4.上课时间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的来源?
5.你知道城市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问题
6.噪声的强弱等级用什么计量?
单位:分贝 (dB)
仪器:声强计
请同学看教材P25页最后两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dB;
2. 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 dB;
3.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 dB;
4.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 dB以上;
0
30~40
70
90
5.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 dB. 6.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7.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8.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90
70
50
150
问题
7.你知道噪声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除影响听觉外的其它危害你还知道什么?)
控制噪声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声源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等介
质的传播
人耳接收
(鼓膜的振动)
防止噪
声产生
阻断噪
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
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
在传播过程中
在人耳处
你认为以下各图是通过什么途径减弱噪声的?
课堂小结:
1.噪声的定义:①物理学角度②环保角度
2.噪声的强弱等级和危害
0dB 30~40dB 50dB 70dB 90dB 150dB
3.从三方面控制噪声
①在声源处:
②在传播过程中:
③在人耳处: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思路解析: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我们生活在大气中,所以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答案:振动 声带振动 空气 介质
2.(2010广东模拟)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思路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即振动发声。声音传播的条件是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
答案:振动 介质 固体
3.同学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但在敲击音叉时,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却看不见音叉的振动。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音叉发声时也在振动。
思路解析:振动有两类,一类是明显的振动,即肉眼能观察到的振动,如钢尺的振动,鼓面的振动等,说这些振动明显,是因为这些振动振幅大,易于观察;另一类是不明显的振动,即肉眼不易直接观察到的振动,如敲击桌面时的振动,音叉的振动,以及气球、火药爆炸时的振动等,对于这些振动,我们可以根据声音产生的原因来推断振动的存在。想要证明这些不明显振动的存在,可以借助明显的振动。
答案:可以在音叉上贴一张小纸片(末端剪成麦穗状),或用一根细线系一个乒乓球,手提细线,将球紧挨音叉的一个叉股,当用橡皮锤敲击音叉时,会发现纸片振动或乒乓球被弹起,这些现象可以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图1-1-1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思路解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其次是液体,在空气中传播速度较慢,因此最先听到的是由钢铁传来的声音,其次是由水传来的,最后一次声音是由空气传来的。
答案:三 钢管 空气
2.下列属于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的是( )
A.丁东的鼓声 B.哗哗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思路解析:鼓声是鼓面(固体)振动发声;流水声是水(液体)振动发声;歌声是声带或音响喇叭的振动膜(固体)振动发声;炮声是火药爆炸引起空气振动发声。
答案:C
3.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思路解析:声音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也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关于声速,应掌握其一般规律: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声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传递能量。
答案:ABD
4.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___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
思路解析:A探究的是声音在真空中能否传播; B探究的是声音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C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探究的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答案:CD
5.某人站在山崖前大喊一声,2 s后听到回声,此人距离山崖多远?(设当时气温为15 ℃)
思路解析:人距山崖的距离为声音传播路程的一半,这是“回声测距”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答案: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2 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340 m/s×2 s=680 m,即此人距离山崖=340 m。
快乐时光
声音和光谁快
教师:“声音和光,哪个速度快?”
学生:“声音。”
教师:“你根据什么说声音的速度比光快呢?”
学生:“这太简单了!每当我打开电视机,总是先听见声音,后看到画面。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C.真空也能传声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有介质和温度,所以温度相同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因此选项A、C、D都是错误的。
答案:B
2.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
A.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
B.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
C.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思路解析:人在房间里谈话,声音会被墙壁反射回来形成回声,由于房间较小,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小于0.1 s,所以人耳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更强。在空旷的田野中,声音被反射回来的极少,因此人感到声音响度较小。
答案:C
3.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 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思路解析:发声体与声音是两个概念,我们只能想办法防止发声体振动,声音是不会振动的。因为A本身的说法就不科学,所以A是错误的。燕子泥是坑坑洼洼的,其作用是使射到墙上的声音不再反射到观众那里,避免产生声音的混响,所以C是错误的,B是正确的。
答案:B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得很快
B.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人能听到回声需要一定的条件
C.只要有物体的振动,人总能听到振动发出的声音
D.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无关,与温度有关
思路解析:真空没有介质,不能传声,则A错。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 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不到0.1 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人耳不能区别开,因此B正确。C中物体振动时若没有传声介质,则听不到声音,因此C错。声速与介质、温度有关,则D错。
答案:B
5.一根长约10 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
A.一次敲击声 B.两次敲击声
C.三次敲击声 D.四次敲击声
思路解析:敲击铁管产生的声音分别经空气、铁和水传播到另一端,传播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10 m。查出声音在空气、水和铁中的传播速度分别是340 m/s,1 497 m/s,5 200 m/s,那么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传播10 m所需的时间分别是0.029 s,0.006 7 s,0.001 9 s,相邻两次的时间差不到0.1 s,因此,虽然三个声音传到另一端有先有后,但人耳无法把它们区分开。
答案:A
6.天坛公园里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有( )
①声音的反射 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③声音在墙壁内的传播 ④利用回声增强原声的现象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思路解析:站在回音壁前能听到回声,是因为回音壁的墙壁非常光滑,有利于声音的反射而形成回声,并且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大于0.1 s。不管回声还是原声,都是依靠空气这种介质向前传播的。综上可知,选项A正确。
答案:A
7.《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夜宿,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固体(大地、箭筒)传声速度比空气传声速度快
8.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1-2
思路解析:由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正在发声的音叉肯定在振动,当它靠近小球时,振动的音叉会将小球弹开。小球被弹开这个事实也充分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月球上空无大气层,是真空,而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时,只能看见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答案:弹开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小球被弹开但听不到声音
9.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_______。(写出两点)
思路解析:能体现物理知识的主要是后半句“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体现了大钟在振动从而产生声音,人耳听到了钟声,又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答案:物体振动发声,空气可以传声
10.利用下面的数据画一张图,以便探究声音通过空气的速度是如何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水平轴表示空气温度,垂直轴表示声音的速度)
空气温度t/℃ 声速v/(m·s-1)
-20 318
-10 324
0 330
10 336
20 342
30 348
答案:由题意和表中数据作图,如图所示,从图可直观看出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11.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00 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0 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__,已知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垒森严间的距离为_________m。
思路解析:根据题意画出题设情景图。当人鸣枪时,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其中遇到障碍物的声音会形成回声,回声的传播情况如图所示。
已知:t1=1.00 s,t2=1.00 s+0.50 s=1.50 s,
v=340 m/s。
求:s=
解:s1=vt1=340 m/s×1.00 s=340 m
s2=vt2=340 m/s×1.50 s=510 m
s===425 m。
答案:反射 425
12.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铃声明显减小。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在吊起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思路解析:发声体的振动是声音产生的必要条件,在上述各种现象中,能说明发声体在发声时其本身正在振动的现象才是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
答案: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乙和丁;实验现象甲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实验现象丙说明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不同。
13.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轮因为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的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将这种装置安在船上,能及时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请简要说明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
思路解析:这种装置叫回声探测器(又称声呐),它是利用回声原理工作的,即利用声呐向外发射声波,准确记录声波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可测出海的深度,最后判断冰山或暗礁的是否存在。
答案:把回声探测器装在海轮货舱的底部,由舱底向海底发出声音,声音由海水传至海底,由海底再返回,当回声探测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后,就会记录下声音在海水中往返所用的时间,根据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结合s=vt,就能计算出海的深度,根据探测器记录时间的情况可判断有无冰山或暗礁。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组别: 姓名:
一、课前练兵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计量噪声强弱常用___________做单位。要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dB,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___dB.
2、(多选)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减小噪声的振动频率
D.防止噪声的产生
3、声不仅能传递____,也能传递____.
二、分组合作交流
1、什么样的声音才能称为噪声,试举例说明?
2、声音的强弱用什么单位来计量,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的分贝值是多少?
3、根据P26、27“小资料”分析:能不能在飞机场附近修建学校、医院等设施,为什么?
4、我们生活中控制噪声的方法有哪些,试举出具体实例?
5、举例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6、举例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三、反馈练习
1、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__________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2、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
A.110 dB B.50 dB C.70 dB D.90 dB
4、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弱这一噪声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棉毯挂在窗上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动
5、(多选)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械发出的声音
B.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体健康
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6、(多选)要控制和减弱噪声的危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在公路边种植花草树木 B.在耳朵里塞棉花团
C.把机器固定在大底座上 D.给发动机安装消音器
7、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凡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凡是敲鼓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声源振动越强烈,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8、你留心观察过大剧场四周的墙壁吗?会发现它总是修的凹凸不平,关于设计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增强声音的立体效果 B.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 D. 为了减小噪声
9、(多选)要控制和减弱噪声的危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在公路边种植花草树木 B.在耳朵里塞棉花团
C.把机器固定在大底座上 D.给发动机安装消音器
10、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11、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
12、蝙蝠的视力很差,它们又只在夜间活动和觅食,它们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绕开障碍物并确定目标位置和距离的.
13、超声波洁牙机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洗涤剂 B、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14、蝙蝠可以靠超声波振动发现昆虫,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计算题
15、利用声纳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由声纳的发射器从海面向海底发出超声波,测出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共用的时间为6 s,则海水有多深?(海水中的声速为1500 m/s)
(选作题)站在百米跑道终点计时台上的甲、乙两名计时员,为同一跑道的运动员计时,甲看到起跑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乙则听到发令枪声才开始计时,则:
(1)甲、乙两名计时员谁计时准确
(2)若甲、乙两名计时员的反应速度相同,他们计时相差大约是多少 (共15张PPT)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发生
请大家一起来做实验:
1、用手抖动书页发声
2、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头
请问大家:你在听到声音的同时,看到了什么?又感觉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发现,发出声音的物体在振动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请大家再来观察一下音叉和吉他弦的振动
思考题1、你知道蜜蜂,苍蝇,蚊子在飞舞时如何发出“嗡嗡”声吗?
答:它们是靠翅膀振动发出声音的。
一、声音的发生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
二、声音的传播
接下来我们来看书第48页图3—3所示的实验
(请大家仔细听,随着空气的抽出,铃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选单
实验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除了空气等气体外,液体也能传播声音,请看课本图3—5。
如: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二、声音的传播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固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
请大家做一个小实验:
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你听到了什么?
二、声音的传播
看来,除了气体,液体以外,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思考题2、 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请看课本第49页表3—1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1)声速表中松木3320说明什么?
(2)声速表中有20Co,30Co空气的速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3)从声速表中看声音在固体,液体中传播比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快?还是慢?
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20Co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4米/秒
请计算一下当你和同学去爬山时,你大声呼喊远离你680米处的同学,你发声后多久他才能听到你的 你还可能会听到什么声音?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四、回声
请计算:在课堂里,老师和你相距7米时,你的讲话声经多长时间老师才能听到。如果也能听到回声,你发声多久老师才能听到回声?
回声到达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思考题3、利用回声可以测海底的深度,判断海中物体的存在,请想一想利用回声测海底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然后怎样计算?
答: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从发出声音到接收回声所用的时间t。海水深度S的计算公式为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小结
一、声音是怎样发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三、声音传播的速度在不同物质、不同温度时传播,大小不同
20Co 空气中声速 v=344米/秒
四、回声的相关知识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零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怎样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引起听觉的呢?
请看以下的实验
选单
初中物理多媒体课堂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声源
选单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实例.
[生1]我们楼道里的声控开关.
[生2]广场的声控喷泉.
[生3]家庭里的超声波加湿器.
[生4]医院里检查病情用的“B超”和“彩超”.
[生5]工厂里用的超声波探伤仪.
[生6]利用“声纳”探测黑匣子.
[生7]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台风等.
[生8]平常我们利用声音获取信息.
[师]看来,我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的利用.
二、进行新课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布置作业
1.小结本章的内容.
2.学过声现象这一章知识后,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
3.查阅资料或访问网站,了解声在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板书设计(共15张PPT)
物理(八年级上册)
声的利用
第五节
第一章 声现象
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课前复习
学习小结
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
巩固练习
小资料
课外延伸
课前复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速用来描述声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声速?
2、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引入新课
1、想一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声音会怎么样
2、你对声音的利用知道多少?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人心、肺的工作情况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中医“望、闻、问、切”的“闻”就是听
叩诊术、B超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声能够传递信息
新课教学
2、声与能量
声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物体振动的能量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利用超声波去除结石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声能够传递能量
新课教学
3、获得信息和获得能量的种类识别
利用声波获得信息和获得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过程
利用声波获得信息是利用声波了解物体的某些特征
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指物体获得能量后,物体产生的一系列的改变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方法 技巧
新课教学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 受蝙蝠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雷达,又叫声纳
应用:探测海深、潜艇位置
(2)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应用:超声诊断仪(B超)
(3)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应用:破坏细菌结构
(4)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创新 思维拓展
超声波
新课教学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能力,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2)人们应尽可能远离次声波的声源,但检测与控制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可用来预测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创新 思维拓展
次声波
小资料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学习小结
1、内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2、方法
讨论式探究学习法。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巩固练习
1、①人们挑选瓷器时,总要敲击几下,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②医生用B超来获取病人体内器官的情况;③医生用超声波给人们洁牙;④中医通过“闻”来诊病;⑤外科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以上事例中,能表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能表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填序号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答案: ①②④ ③⑤
课外延伸
1、做“喷水鱼洗”实验:
用两只手在脸盆上缘对称的两侧反复摩擦.
记下实验结果交流.
2、推荐网站:
http://www.student.
第一章 声现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制作人: 徐国男1.3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3个特性是什么?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什么有关? 响度跟发音体的什么关? 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什么不同?
学习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决定因素。
学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1.音调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前者的声音比较 ,后者的声音比较 。(选填 尖细或闷粗)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活动1:阅读课本19-20页“音调”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叫频率? 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问题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简称: 符号:
问题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问题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问题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填一填:_____, , 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人们就是根据他们来区分声音。1、音调是指声音的 ,跟物体振动的 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发出的音调就 ;振动的 ,音调就低; 决定音调 (频率是指物体振动的快慢,物体 叫频率。 人耳听觉范围是 。 超声波:高于 的声音 次声波: 的声音)
思考1: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2.响度: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或大小)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2:阅读课本21-22页“响度”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 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
拓展1: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拓展2:日常用语中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唯一的。
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却是声音的响度。物理学中的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不能产生歧义(音:qí yì),所以在物理语言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用声音的“大”“小”来描述响度。
练习1:一个男低音放声歌唱,一位女高音轻声伴唱,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填一填:2、响度是指声音的 或 。响度跟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3.音色:
活动3:阅读课本22页“音色”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音色和发声体的 、 有关
填一填:3、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音色和发声体的 、 有关
4、三种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
乐器(发声体)的音调:长短(长的音调 )、粗细(粗的音调 )、松紧(松的音调 )
P23“想想做做”答案
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并播放,自已听起来不像是本人所发出声音。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说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骨传导”的方式来传递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不同的介质,所传播声音的音色发生改变,听起来感觉也就不一样了。
当堂训练:
1、请解释下面几句话中的“声音”各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征?
(1)对不起,请您讲话声音高一点( ) (2)李宁唱歌的声音真好听( )
(3)电锯发出的声音很尖,很刺耳( )
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 )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是
3、用小木槌轻敲与重敲同一锣面时,音调、响度、音色中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__。
4、寓言故事中的兔乖乖听见说话和敲门声之后,根据什么没有将门打开( )
A.说话声的响度 B.说话声的音调
C.说话声的音色 D.敲门声音的不同
5、拿一张硬纸片,把它的一头伸进自行车轮的辐条中间,然后转动车轮,就会听到纸片振动发出的声音。当减慢车轮转速时,你能听到( ) A.音调变高 B.音调变低 C.响度变大 D.响度变小
6.我们能听到蜜峰飞行发出的声音,却听不到蝴蝶飞行发出的声音,这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振幅不同
7.用吉他和笛子同时演一支曲谱,一听声音就能区分别是吉他声还是笛子声,这是因为吉他和笛子声的( )
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响度不同 D.音色和音调都不同
8.一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位女高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男歌手的响度大,女歌手的音调高 B.男歌手的响度大,女歌手的音调低
C.男歌手的音调高,女歌手的响度大 D.他们的响度一样大
9.养蜂人分辨蜜蜂是飞去采蜜,还是采蜜回来,根据是( )
A.蜜蜂翅膀振动的频率 B.蜜蜂翅膀振动的振幅
C.蜜蜂翅膀振动的多少 D.蜜蜂翅膀振动的数量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频率越大,响度越大 B.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C.不同发声体它们的音色不同 D.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物理阅读
昆虫的嗡嗡声
为什么昆虫在飞的时候时常会发出嗡嗡声来呢?它们大多数是没有发出这个声音的特殊器官的;这个嗡嗡声是只有在昆虫飞行的时候才听得到,原因是昆虫飞行的时候,每秒钟都要振动它的小翅膀几百次。振动着的翅膀事实上就是振动着的膜片,而我们知道,所有振动得足够频繁的膜片(每秒钟振动数超过16次的),都会产生出一定高低的音调来。
人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各种昆虫飞行时候翅膀振动的次数的呢?这件事情很简单,只要从听觉上判定昆虫发出嗡嗡声的音调高低就行了。因为每一种音调都是跟一定的振动频率相当的。在“时间放大镜”的帮助之下,人们确定了各种昆虫的翅膀振动次数是几乎不变的;昆虫要调节它们的飞行,只是改变翅膀振动的大小就是“振幅”和翅膀的倾斜度;只在受到天冷的影响的时候才增加每秒钟振动翅膀的次数。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昆虫在飞行的时候发出的音调总是不变的。
人们已经测定了,譬如说,苍蝇每秒钟振动翅膀352次。山蜂每秒钟振动翅膀220次。蜜蜂在空着身子飞的时候,每秒钟振动翅膀440次,如果带着蜜飞行,翅膀每秒钟只振动330次。甲虫飞行时候发出的音调比较低,两翅振动得比较慢。相反的,蚊子每秒钟要振动翅膀500~600次。为了使大家对于上面这一些数目有比较进一步的了解,让我来告诉你一个数目:飞机的螺旋桨,平均每秒钟只转25转。
乐音和音阶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头的声音、小刀刮玻璃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可以分为两种: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令人厌烦的声音叫做噪声。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乐音和噪声的差别是什么呢?
乐音的振动虽然不一定按正弦规律变化,但仍是有规则的,振动的周期是一定的;而噪音的振动没有规则,没有确定的周期。
既然乐音具有确定的周期和频率,一种乐音的音调就是确定的。在音乐理论中,把一组音按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就成为音阶,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 do,re,mi,fa,sol,la, si(简谱记做l,2,3,4,5,6, 7)。
下表列出了C调音阶和D调音阶中各音的频率。
唱名 do re mi fa sol la si
f/ Hz(C调) 264 297 330 352 396 440 495
小资料
振幅:物体离开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五、声的利用
5 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和_________,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病人心率的过程,说明_________也能传声。
思路解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医生通过听诊器听取病人心率说明了固体传声的本领要比气体更强。
答案:信息 能量 固体
2.蝙蝠采用_________的方法,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_________,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深度。
思路解析: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人们称蝙蝠采用的方法为回声定位,模仿回声定位,科学家发明了可以探知海洋深度的声呐系统。
答案:回声定位 声呐
3.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的反射 B.声音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不同
C.回声增强原声 D.声音的传播速度随温度而改变
思路解析: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人站在圆形围墙内附近说话,声音经过多次反射,可以在围墙内的任何位置听到。
答案:A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夜深人静时,说话声特别响亮
B.雷雨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C.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捕捉昆虫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思路解析:对于A,夜深人静时,没有其他声音的干扰,所以说话声显得响亮些,故A错。对于B,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故B错。对于C,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昆虫时被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能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根据回声带来的信息,它还能判断目标(昆虫)的种类等,故C对。对于D,声呐系统就是根据蝙蝠的回声定位原理发明的。
答案:CD
2.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 )
A.超声波是清洁剂
B.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
C.超声波发生反射
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
思路解析:超声波是频率高于20 000 Hz的声波,由于振动快,可以引起液体快速振动,是振动把污垢敲下来的。
答案:B
3.以下事例中,能说明声波传递能量的有 ( )
A.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激烈的振动,用来清洗钟表、眼镜等
B.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C.利用超声波将药物击碎后与空气混合形成”药雾”
D.根据隆隆的雷声,我们可以判断出大雨将至
思路解析:超声波能使液体振动,从而冲击零件上的污垢,能击碎结石和药物,这些表明超声波具有能量,能不断向外传递声源的能量。通过隆隆的雷声,我们知道大雨将至,这是声音带给我们的信息。
答案:ABC
4.周日,小文跟姨妈逛商场,买碗时,姨妈把两只碗放在一起碰一碰,听听发出的声音,以判断碗的好坏,这是因为( )
A.声音能够传递信息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C.品质不同的碗的音色不同
D.品质不同的碗的响度不同
思路解析:好碗和坏碗在相碰时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有经验的人根据声音带回的信息就能分辨出碗的好坏。
答案:AC
5.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利用声呐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 s收到回波信号,则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___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00 m/s)。这种方法能否用来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为什么
思路解析:根据 s=vt就能求出距离,但要注意4 s为来回时间。月球与地球间是真空的,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用这种方法不能测出月地间的距离。
答案:3 000 不能 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快乐时光
建 议
一个病人第一次去看医生。
“关于你的病情,你来我这儿之前请教过什么人吗?”医生问。
“只问过拐角上的药房老板。”病人回答说。
那位医生最讨厌那些不是医生的人常常提出的医药方面的建议。
他并不掩饰这一点。”那个傻瓜蛋给你出了什么馊主意了?”医生咆哮说。
“他让我来找你。”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声音能传递能量,下列与之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超声波的频率高,振动迅速,在介质中传播时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力,因而可以用来消除玻璃、陶瓷等制品表面的污垢
B.外科医生可以利用次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C.在食品工厂里人们常利用超声波给牛奶消毒
D.次声波是频率在200 Hz以下的声波,它的特点是传播远、穿透力强
思路解析:A、C利用的就是超声波频率高,振动快的特性来清洗精细机械并消毒;B中的次声波应改为超声波;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所以D选项错误。
答案:AC
2.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铁匠用铁锤敲击铁皮
B.医生给病人做”B超”检查
C.我国次声波站探知到某国的核武器实验
D.利用超声波探查金属、陶瓷、塑料、混凝土等材料制品的内部结构
思路解析:铁匠敲击铁皮是为了把铁皮敲平或敲成想要的形状,不是传递信息,故A错。B、C、D都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波带回的信息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判断,故B、C、D对。
答案:BCD
3.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中水位的高低,是因为( )
A.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思路解析:往保温瓶中灌开水时,由于瓶内空气柱的振动发出较大的声音,瓶中水位越高,瓶内水面上方空气柱越短,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答案:A
4.下列技术应用中,属于利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
A.利用鸣枪声警告歹徒
B.利用超声波治疗神经痛等疾病
C.蝙蝠利用回声定位捕捉昆虫
D.瓦匠用橡皮锤敲击地砖,看看地砖铺得是否牢固
思路解析:鸣枪示警是利用声音来发布信息,故A错; C是利用声波的反射波带回的信息确定昆虫的方位,故C错。D是通过异常的敲击声判断哪个地砖铺得不太牢固,故D错。超声波要对人体施加力的作用,才能治疗神经痛,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对。
答案:B
5.2010山东潍坊模拟,19 超声波在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说出两个应用实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医学上的超声波诊断(B超);超声波金属探伤;利用超声波进行杀菌消毒;超声波培育种子;超声波探测;声呐等
6.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克、几百克、几千克,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的能力等都远优于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和创新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你能举出类似的一个实例吗?
思路解析:有一些飞蛾身上长着一种奇特的绒毛,它能吸收超声波,使蝙蝠得不到一定的回声,因此蝙蝠不能发现这种飞蛾,仿效这种飞蛾的特点,科学家发明了能吸收雷达波的现代最新式的隐身飞机。
答案:隐身飞机
7.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法国的巴黎,测定的方法是: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铸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求铸铁中的声速。
答案:由题意知,在管子的另一端听到的两次声音是从同一声源发出的,在空气和铸铁两种介质中传播到人耳,声音传播的距离:s=931 m。
由于v空<v铁,所以两次声音传播所需的时间不同。
t空=,t铁=。由于t空-t铁=2.5 s,即-=2.5 s,-=2.5 s,可求得v铁=3 908m/s。1.5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自主学习:
声与声音的区别
同学们注意了没有,以前我们学习时都常说“声音”怎样怎样,可今天我们学习时,标题却是“声的利用”,为什么不叫做“声音的利用”呢?
答:1、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平时我们能听到的声音和不能听到的超声、次声等;所以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2、看来声包括声音。
1.声能传递信息
你平时用声音传递过信息吗?其实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我们彼此之间的谈话,教师在课台上的讲课声,同学们课下的交谈与交流声等不都是在传递信息吗。假如让你不说话,你有什么感觉。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呢?
阅读课本28-29页“声与信息”部分
A. 人类的交谈声; B.下雨打雷时隆隆的雷声; C. 心脏、肺的声音。 D.中医诊病的“望、闻、问、切”中的“闻”就是通过听来了解病人病情的; E. 动物的交谈声;F. 利用鱼所喜欢的声音捕鱼; G. 地震、海啸前出现的一些次声波我们也听不到,但是动物能听到,它们会有反常的表现; H. 蝙蝠的回声定位; I. 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J. B超(原理: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
K. 超声波探伤仪(原理: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2.声能传递能量:
阅读课本29页“声与能量”部分
L. 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M.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N.超声波加湿器。
当堂训练:
1、声能传递信息。(回声定位:声波发出遇障碍反射,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声呐:根据 。
2、声能传递能量。
3、雷声、超声波清洗精密仪器、碎石、B超、敲击铁轨、蝙蝠的回声定位
是声能够传递信息的是 是声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4.水波能够传递能量,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________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这说明石头的_________,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
5.下列对声的应用中,不是利用了回声定位的是( )
A.利用声呐探测海深 B.医生为病人检查身体时所做的“B超”
C.渔船探测鱼群的位置 D.利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6.考古打捞人员运用声呐设备探测海底沉船,实际上是利用了_____来测距定位的.同时也说明了______可以传声.
7.声音和声是同一概念吗?
8.下列何种现象的原理和声的反射无关是( )
A.在山谷中叫喊可以听到回声 B.蝙蝠捕捉苍蝇
C.声呐系统的利用 D.打响雷可以感到房屋振动
9.蝙蝠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和位置,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发明了__________,利用这一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鱼群位置等.
10.下列不属于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响起的门铃声 B.战场上吹起的冲锋号声
C.声音在铁管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 D.雾中航行的水手吹响号角的回声
物理阅读
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利用
声音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声音传递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语言信息,下面所介绍的是声在其它方面的一些应用及其原理。
1 辩析熟悉的来人
现象:和您朝夕相处的人在室外说话时,我们通过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位在说话。
原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音调、响度都有可能相同,但音色绝不会相同,因为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相同,由于非常熟悉,我们通过辩别音色就能分辩出哪位在说话。
2 听长短
现象:向暖水瓶中倒水时,听声音就能了解水是不是满了。
原理: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时发声频率不同,空气柱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暖水瓶中水越多,空气柱就越短,发出的声音频率越高,音调也就越高,特别是水刚好倒满瞬间,音调会陡然升高,通过听声音的高低,我们就能判断出水已经倒满了。
3 挑选商品
现象:我们去商店买碗、瓷器时,我们用手或其它物品轻敲瓷器,通过声音就能判断瓷器的好环。
原理:有裂缝的碗、盆发出的声音的音色远比正常的瓷器差,通过音色这一点就能把坏的碗、盆挑选出来,当然实际还用辩别音调,观察形态等方法,但主要还是通过音色来辨别的。
4 测量距离
现象:前面如果有一建筑物或高山,对着高山大喊一声,用表测量发出声音到听到声音的时间,利用声速就可以测出我们与高山或高大建筑物理的距离。
原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回声。
5 看病
现象一:听诊器
原理:人的体内有些器官发出的声音,如:心肺、气管、胃等发生病变时,器官发出的声音在某些特征上有所变化,医生通过听诊器能听出来,依此来诊断病情。
现象二:B超检查原理
原理:频率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称为超声波,超声波有一定的穿透性,医生用某些信号器产生超声波,向病人体内发射,同时接受内脏器官的反射波,通过仪器把反射波的频率、强度检测出来,并在电视屏幕上形成图像,为了判断病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B超利用的是回声原理。
6 治病(传递能量)
现象:体外碎石
原理:人体的有些器官发生结石,如肾、胆等,最好的治疗措施就是用体外碎石机把体内结石击碎,变成粉未排出体外。体外碎石机利用的就是超声波,用超声波穿透人体引起的结石英钟激烈震荡,使之碎化。这主要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的性质。
7 传递信息(监测灾情)
现象:通过监测次声波就可知道地震、台风的信息。
原理: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音,人类无法听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减速很小,所以能传播的很远,通过监测传来的次声波就能获取某些自然灾害的信息。
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和成像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图2-5)。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图2-5甲)。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图2-5乙),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情况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
在医疗诊断中则常采用回声法:将弱超声波透入人体内部,当超声波遇到脏器的界面时,便发生反射和透射。透射入脏器内部的超声波,再遇到界面时还会再次发生反射和透射,超声波接收器专门接收各次的反射波。医务人员根据所收到的各次反射波的时间间隔和波的强弱,就能够了解到脏器的大小、位置及其内部的病变等。(共16张PPT)
上节知识复习
知识点:
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传声速度的大小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真空不能传声
4、知道回声现象。
小测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15摄氏度时空气中声速是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6)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声源
声音传导过程
外耳道
耳廓
大脑皮层
声波
听神经
听觉中枢
螺旋器
外,内淋巴
前庭窗
砧骨
锤骨
镫骨
鼓膜
感音
传声变压
液体波动
神经冲动
迷路后
综合分析
空气振动
(内耳)
(中耳)
(外耳)
声音传导过程
人听到声音传导方式
按传导介质分:
空气传导
骨传导
骨传声
吃饭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录音与自己的不太像,为什么?
耳聋分两类。
一类是神经性的,是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引起的;
一类是非神经性的,是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耳膜损坏)而引起的。前者不易治愈,后者比较容易治疗。
双耳效应和立体声
双耳效应:
立体声 Stereo –mono
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强度的不同。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
助听器
功能:助听器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超小型的扩音器 ,把原本听力障碍患者听不到的声音,依照其需求加以扩大,再利用患者的残余听力,将声音送到大脑的听觉中枢而听到声音。
小结
了解人耳的构造
人听到声音的过程
双耳效应立体声
了解助听器一 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及声的利用 同步训练
一、填空题
1.噪声是发声体做_________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_____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人们生活、学习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中其声音的强弱为_________dB~_________dB.
4.长期生活在_________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5.“B超”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_________,同时接收人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从而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
6.声波是一种波动,声波_________能量.
7.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的_________,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_________.捕鱼时渔民利用_________来获得水中鱼群的信息.
8.外科医生利用_________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时,向人体内的结石发射_________,结石会被击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9.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是因为超声波产生的_________比可闻声更加强烈.
二、选择题
10.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关于噪声的来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街道上的汽车声
B.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轻声耳语
C.建筑 工地的机器声
D.半夜里邻居家的电视声
11.经过实验,影响人们工作效率的声音强度为
A.40 dB以下 B. 40 dB~70 dB
C.70 dB以上 D.90 dB
12.良好的休息和睡眠环境,要求声音的强度不能超过
A.70 dB B.50 dB
C.90 dB D. 30 dB
13.为了保护听力,声音强度不能超过
A.90 dB B.70 dB
C.110 dB D. 30 dB
14.(多选)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控制噪声的途径是
A.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B. 阻断噪声的传播
C.减小噪声的振动频率
D.防止噪声的产生
15.(多选)要控制和减弱噪声的危害,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在公路边种植花草树木
B.在耳朵里塞棉花团
C.把机器固定在大底座上
D.给发动机安装消音器
16.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B.凡是人耳所能听到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凡是敲鼓的声音一定是噪声
D.声源振动越强烈,它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
17.你留心观察过大剧场四周的墙壁吗?会发现它总是修的凹凸不平,关于设计师这样设计的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了增强声音的立体效果
B.为了减弱声音的反射
C.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
D. 为了减小噪声
三、分析题
18.当夜深人静你正欲入睡时,从邻居家传来了悠扬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你认为它是乐声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9.如果你家居住的地方附近正在施工建筑楼房,每天晚上都有吵闹嘈杂的噪声,你将如何防止这些噪声对你的危害,说出你采取的措施和物理依据.
1.无规则
2.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工作,干扰
3.30,40 4.90
5.超声波
6.能传递
7.深度,地形图,声纳
8.超声振动,超声波
9.振动
10.B 11.C 12.B 13.A 14.ABD 15.ABCD 16.B 17.B
18.不是,是噪声.从噪声的环保定义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夜深人静是人们正常休息的时间,而邻居家的声音妨碍了人们的正常休息,所以不是乐音而是噪声.
19.三个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物理 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B卷
选择题:1--7小题单选、每小题3分,8--10小题多选、每小题4分,共33分。
1.图2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
2.在汶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5),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同体可“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被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3. 下面列出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和措施,其中可以防止噪声污染的是:【 】
A.城市垃圾分类收集、集中处理
B.在嘈杂环境中居住的居民,安装双层玻璃
C.超车时,超车司机鸣喇叭
D.张聪同学在晚上听音乐时,将音量开得很大
4.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
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
5.如图6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无线电波、可见光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A.次声波 B.无线电波
C.可见光 D.紫外线
1.
6.图4是控制噪声的几种措施,其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 】
7.日常生活中,在往水瓶内灌水时,可以通过听声音的方法判断水的多少.随着水面的上升,声音的( ).
A.音调在降低 B.音调在升高 C.响度增加了 D.响度减小了
8.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波具有能量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禁鸣喇叭”是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
D.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9.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不能用来探究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物理 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B卷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3分、共24分)
11. 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出一种你知道或者你设想的太空测距仪器或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 。月球上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13、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
14. 世博会开幕式上,演员们在放声歌唱,有多种乐器同时为他们伴奏,观众依据听到伴奏声的_______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效应。
15. 人在野外说话,为了使声音传得更远一些,通常将手或者一本书合成喇叭状围在嘴边,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计(共2小题)
16. 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本中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中,有些实验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类似,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声学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请问在这首诗的哪几句中包含了声学道理,并分别包含了什么声学道理
四、问答、计算题(26分) 18小题5分、 19小题11分、 20小题10分、
18. 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19. 把恰好设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0秒,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米/秒,问海水的深度?
20.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气温是15℃,求汽车的行驶速度?
.
物理 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B卷
一、1--7小题单选、每小题3分,8--10小题多选、每小题4分,共3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A A B AB ACD ACD
二、每空3分、
11、 3000 真空不能传声 电磁波发射和接收装置
12、 固体(或金属)传声效果比气体好。13、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且传音效果比空气好.(只说出固体能够传播声音也可)14、答案:音色、双耳 15、增大响度
三、16、(1) A,B,C;A,D,F;100,1.02 (2)取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 做实验;控制变量法
17、1)"棒打衣物响四方",是说湿衣物与木棒接触面间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因独自一人洗衣物,所以听起来较响,"响四方"是说空气振动产生的声波向四周传播.
(2)"小弟岸上踏歌来",是说声速远大于小弟人走的速度,所以先听到歌,后出现来人.
(3)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棒打衣物的声音传到小弟耳朵时,棒已举到空中了.
四、18小题5分、 19小题11分、 20小题10分、
18、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到10次,而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达到500~600次,由于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范围低于人耳的听觉范围,因而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从而人耳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19、1500米 20、216米
A B 图2 C D
图5
图6
A B 图4 C D三、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要素: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音调 响度 音色
2.频率指_________,描述物体振动的_________,频率的单位为_________。频率决定着_________高低。
答案:每秒振动的次数 快慢 赫兹(Hz) 音调
3.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重地敲一下,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三项均未改变
答案:B
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 (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
思路解析:大多数女生的声带薄而短,频率可达1 300 Hz,声音的频率高,音调高,听起来尖细,所以称“女高音”。大多数男生的声带长而宽厚,可发出低至64 Hz的声音,声音的频率低,音调低,听起来低沉,所以称“男低音”。
答案:A
2.“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均有可能
思路解析:“引吭高歌”是形容人精神高涨,兴奋时大声地歌唱;“低声细语”是指在特定环境、情况下小声说话。所以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响度的大小。
答案:B
3.铁路工人检查车轮时,常常轻轻敲打车轮,通过声音判断车轮有无损伤,这是根据(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音是否刺耳
思路解析:当车轮有损伤时,我们可以理解成发声体本身发生了改变,而音色就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所以当车轮有损伤时,声音的特色——音色(音品、音质)就会发生改变。
答案:C
4.听音乐时,要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演奏,依据的是(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声音的节奏
思路解析:不同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音质)不同,以此可判断是哪一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答案:C
5.蝙蝠能发出超人类听觉上限的超声波,它的发声频率范围是10 000 Hz~120 000 Hz,蝙蝠的发声器官振动一次所需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思路解析:频率指发声体1 s内振动的次数,频率越高,振动越快。
答案:蝙蝠的发声器官振动一次所需的最长时间是:=10-4s。
快乐时光
满 意
“喂,怎么样,弗瑞德利克,”父亲问,“你的女老师满意你吗?”
“啊,是的,爸爸,十分满意。”“你怎么知道?是她亲口对你说的?”
“当然,爸爸。前天她对我说,‘要是所有的学生都像你这样,我马上就离开学校。’这说明,我已经全学会了。”
30分钟训练 (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医生用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病情,其原理是( )
A.减少声音分散,增强响度 B.改变音色
C.提高音调 D.增大发声体的振幅
思路解析:病人脏器振动发出的声音太小,不能用耳朵直接听到,利用听诊器,由于固体传声性能好,声音又在细管中传播不易散失,增大了声音的响度,有利于医生诊断病情。
答案:A
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
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
思路解析:声音的高低即音调,“男低音”、“女高音”中的“低”、“高”就是指音调的低高。声音的大小即响度,因为女高音是为男低音伴唱的(即小声唱),故女高音的响度要小些,男低音的响度要大些。
答案:A
3.在使用二胡之前,乐师常旋动琴弦轴以“定弦”,这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响度、音色都改变
思路解析:弦乐器依靠改变弦的松紧、粗细、长短来改变音调,乐师旋动琴弦轴“定弦”的过程是通过拧紧或放松琴弦来改变声音的音调。
答案:A
4.(2010北京海淀模拟)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这是在研究声音的( )
A.响度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B.音调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C.音调与吸管长短的关系 D.音色与吸管材料的关系
思路解析: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说明吸管材料不变,研究的因素一定与材料无关,故B和D不正确。“同样的力”说明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变,因为响度决定于振幅,所以响度不变,故A错误。吸管长短不同导致空气柱振动频率不同,从而导致声音的音调不同,空气柱越短,空气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答案: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B.鼓面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C.棒击鼓面的力越大,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小
思路解析: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会不断地吸收声音的能量,使得物体振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即振幅在传播过程中越来越小,所以响度变小,因此选项A正确,选项D是错误的。鼓面振动频率的高低决定了声音音调的高低,与响度无关,声音的响度决定于物体振动的振幅的大小,振幅与音调无关,故选项B和C均错误。
答案:A
6.男人说话的声音多数比女人低沉,这个“低”字反映了男人的_________低;“引吭高歌”中的“高”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大。
思路解析:男人说话声音低沉,女人说话声音尖细,这里的“低沉”和“尖细”是指音调的高低。“引吭高歌”是指大声歌唱,这里的“高”是指响度大。
答案:音调 响度
7.拨动同样张紧的粗橡皮筋和细橡皮筋,观察到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_________,它们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去拨动已张紧的同一根橡皮筋,观察到力大时橡皮筋振动的振幅比力小时的振幅_________,两次发出的声音的_________不同,这说明_________。
思路解析:由生活经验可知:张紧程度相同的粗橡皮筋比细橡皮筋振动得慢,振动的快慢不同,说明频率不同。另外,细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粗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低,这说明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如果用大小不同的力分别拨动橡皮筋,力大时振幅大,同时听到的声音的响度也大,这说明响度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答案:慢 音调 振动频率决定了音调的高低 大 响度 响度与振幅有关
8.(2010河北模拟)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_不同。
思路解析:“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特别强,分贝数太大,几乎把耳朵震聋,这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不同乐器的形状、材料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响度 音色
9.(2010贵州贵阳实验区模拟)2010年12月26日,南亚、东南亚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了罕见的大海啸,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来人们在清理现场时很少发现有猫、狗、老鼠等动物的尸体,人们猜测可能是地震时产生的_________声波,动物可以听到,而人听不到。
思路解析:动物的听觉频率是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而人的听觉频率是在20~20 000 Hz之间,人听不到次声,而地震时产生的恰是次声波。
答案:次
10.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小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华找到了下表所列九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小华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2)
A 铜 60 0.76
B 铜 60 0.89
C 铜 60 1.02
D 铜 80 0.76
E 铜
F 铜 100 0.76
G 铜 80 1.02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0 1.02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2)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研究物理问题时,我们经常采用控制变量法。若研究猜想一,就要控制琴弦的长短和材料一定,应选用编号为A、B、C的琴弦进行实验。若研究猜想二,应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而长短不同,应选用编号为A、D、F的琴弦进行实验。要验证猜想三,必须控制琴弦的横截面积和长度相同,而材料不同,这就必须使铜弦的长度为80 cm,横截面积为1.02 mm2,这样E、G、H即可验证猜想三。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松紧程度是否有关,就要选用同一根琴弦,在弦张紧程度不同时,测出其频率大小。
答案:(1)A B C A D F 80 1.02
(2)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频率,进行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某同学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矮不同的瓶子做实验,如图1-3-1(1),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发现瓶子越高,发出的音调越低。
图1-3-1
(1)用嘴对着5只瓶口吹气,5只瓶子均发出声音的原因是什么
(2)5只瓶子产生不同音调的原因是什么
(3)应用上述实验结论,说明吹笛子时〔如图 (2)〕,用手指堵住笛孔能产生不同音调的道理。
思路解析:当人用嘴分别对着5只瓶口吹气时,由于瓶内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产生了声音。由于瓶子高矮不同,所以瓶内空气柱的长度不同,瓶子高,瓶内空气柱长,空气柱振动慢,频率低,所以音调低;瓶子矮,瓶内空气柱短,空气柱振动得快,频率高,所以声音的音调高。吹笛子时,用手指堵住笛孔,就会封闭住不同长度的空气柱,这些不同长度的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够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答案:(1)瓶内空气柱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2)由于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
(3)手指堵住不同的笛孔时,空气柱的长短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所以能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A卷
一、选择题:(1--7小题单选、8--10小题多选)
1.在下面几幅交通标志牌中,能明显表示用于环境保护的是:( )
2. 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正确的说法是( )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3. 有一种新型锁——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别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4. 图2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
5. 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救援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时,使用了种先进的生命探测仪,这种仪器可以隔着厚厚的掩埋层探测到仅有微弱呼吸、心跳的人体,你认为这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最没有可能的是:【 】
A.碳-14测定 B.声波探测 C.电磁波探测 D.红外线探测
6. “……驻足倾听,隐隐传来‘威风锣鼓’的节奏,渐渐地鼓声、锣声变得雄壮、喧腾起来,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对文中“隐隐传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空气可以传声 B.锣鼓声响度很小
C.观察者离声源很远 D.锣鼓声传播速度很小
7. 1969年7月21日,美国“阿波罗”11 号太空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着名叫“鹰”的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完成了人类首次到达地球以外天体的壮举,图3所示为宇航员到达月球及在舱外工作的照片。下列关于登月舱和宇航员在月球上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登月舱在月球上的质量大于它在地球上的质量
B.登月舱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等于它在地球上受到的重力
C.在舱外,宇航员之间的对话需要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主要原因是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在舱外,宇航员之间的对话需要借助于电子通讯设备,主要原因是太空中噪声太大
8.控制噪声是城市环保主要项目之一。下列哪种措施能减弱噪声?()
A.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鸣笛 B.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
C.在汽车的排气管上装消声器 D.城市街道两旁和空地多种草、多植
9.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 用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10.流星落在地球上会产生巨大的声音,但它落在月球上,即使宇航员就在附近也听不到声音,下面解释错误的是 ( )
A.月球表面受到撞击时不发声
B.撞击声太小,人耳无法听到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D.撞击月球产生的是超声波
物理 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A卷
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空3分、共24分)
11. 在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伴口技的手影节目《手影表演》,通过演员的双手和
表演生动地演绎了两只鸟从相恋到生育、养子的全过程。观众听到的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观众从演员的口技表演中听着像是黄鹂鸟的叫声,是因为演员模仿了黄鹂鸟叫声的________。
12. 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李明发现硬纸片在木梳上划得快时音调高,划得慢时音调低。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
13. . 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相比较来看,细而短的柳笛吹出声音的音调较高,该声音是由于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空气柱。。
14.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15. 如右图所示,是人们利用 来测量海洋的深度。
三、实验计(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6、 17、
16. 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17. 给你一把钢锯条,你能做哪些声学实验?简要说明过程(举二例)
四、问答、计算题(26分) 18小题6分、 19小题13分、 20小题7分
18、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21世纪教育网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______。(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__。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19、人将前后两个声音区别开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至少要有0.1 s。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人能在空谷中听到回声,峭壁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多少米
20、在一根长为884m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43秒。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物理
声现象 单元检测试题A卷
一、选择题:1--7小题单选、每小题3分,8--10小题多选、每小题4分,共34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C B A D C ACD ACD AB
二、(24f分)11、空气音色 12、物体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13、空气柱。 14、音调 音色 音调
15、回声
三、16、【答案】(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蜜蜂发声不是由双翅振动产生的 (3)蜜蜂是靠小黑点振动发声的
17、只要合理就行
四、18、 答案:(1)0.02、20;(2)7500m、 8700m;(3)不能,因为月球是真空,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9、17m 20、
20km
宿 迁
20t
A B C D
A B 图2 C D
图3
图1(共21张PPT)
声现象复习
(习题)
学以致用
1.声音在空气、钢管、软木、水这四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
A.空气 B. 钢管 C.软木 D.水
2.“闻其声而不见其人”时,你往往根据说话 声就可以判断出谁在讲话,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具有不同的( )
A.振幅 B.频率 C.响度 D.音色
A
D
3.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四周墙壁都作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4.对因衣物没有放平引起的洗衣机机身振动产生的噪声,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 在声源处减弱:放平衣物
B.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关上门窗
C. 在人耳处减弱:塞上耳塞
D. 在洗衣机内加更多的水
A
A
5.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大小
6.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敲一下铁管,甲同学听到两响声,这是因为 (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大
B.有回声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铁中的较小
D.无法判断
B
C
7.敲响一个音叉,则另一个音叉会弹起泡沫球,若把此装置在月球上进行,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_______像图示那样弹起(填“会”或“不会”)
8.人拍手后过0.5s后才听到从对面墙壁反射的回声,这个人与墙壁的距离约是___________m.
85
不会
9、下表列出了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及声音在其中传播的速度
物质 空气 氧气 铝 铁 铅
物质的密度(Kg/m3) 1.29 1.43 2700 7900 11300
声音传播的速度(m/s) 330 316 5100 5000 1300
根据上表提供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B、声音传播的速度随着物质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C、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它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在金属中传播的速度随着金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C
10、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悦耳动听的歌声是由歌唱家的声带振动发出的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一样的
D
11、人们交谈时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表明 能够传声;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表明 也能传声。
空气
水
12、将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会溅起水花,这表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产生的。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振动
空气
13、指出下列情况中声音主要是靠什么传播的:(1)耳朵贴在枕头上,可以听到放在枕头下机械手表的“滴嗒”声,是靠 传播的;(2)潜水员在水下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是靠 传播的.
枕头
水
14、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米/秒。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 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340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效果好,而且箭筒还可以起到共鸣箱的作用。
15、在做真空是否传声的实验中,随着玻璃罩内的空气被逐渐抽出,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虽然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但始终都能听到铃声。请你分析原因可能是 .
玻璃罩内仍有空气,没形成真空状态.
16、当火车进站时,工人师傅总是用铁锤敲打火车轮上的部件,听了发出的声音,便分辨出部件间是否有松动,他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频率
C
17、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丁
丙
抽气
A.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D
★
1、演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节奏不同
C
中考连接:
2、老黄牛的叫声和蚊子的嗡嗡声从声音的三个特性进行比较,老黄牛发出的声音________大,蚊子发出的声音_______高.
响度
音调
3、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 传播的.
音色
空气
4、萍萍是位音乐爱好者,钢琴独奏或手风琴独奏她一听便能分辨,她区分的依据是这两种乐器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她用不同的力弹琴时,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
音色
响度
5、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 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 不同。
响度
音色
物体(钟)振动产生声音(钟声)
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
,
。
(写出两点)
根据声音的音色可以判断是钟声
7、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纸屑跳得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的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越响纸盆振幅越大. 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 。
振动
物体发声时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教学内容: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了解听觉障碍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3、知道骨传声的定义及应用
4、知道双耳效应的现象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
声音产生之后是如何进入人耳,从而引起我们听觉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预习:
大家迅速阅读课本,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学生发言)
老师展示本节目标(小黑板)
分配预习任务:
一组:找出产生听觉的全过程
二组:思考生活中产生听觉障碍的原因及补救方法
三组:完成P17“想想做做”
四组:声音的传导方式有哪几种?贝多芬是通过什么方式听到声音的?
五组:什么叫双耳效应,它在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
六组:请根据双耳效应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人为什么长两只耳朵?
(老师进行指导)
三、展示:
1、先点评学生预习时的表现
2、各小组按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上场讲解,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纠正,老师在过程中进行穿插引导
3、老师对学生的展示环节情况进行点评打分
四、反馈:
(学生完成学案上反馈练习)
五、准备:
三组:音叉
四组:硬币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 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
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
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
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 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
—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
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
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
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
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
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
三、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
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学生活动:
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进行猜想????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观察课本、录像里的发声现象,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
学生活动:
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
观察分析
学生活动:
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
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学生活动: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