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那一定会很好
语文要素
阅读:
默读课文,能了解主人公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生命历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的生命历程,感受它享受生命中每一段历程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新解新教材》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阅读提示”里提出的问题。
2.自学生字词,完成《预习卡》。
教学过程
一、借助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屏幕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引导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梳理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字词。下列生字词语会读吗?
第一组——缩成一团 努力生长 舒展身子 拆椅子
第二组——呼呼 哗哗哗 吱吱嘎嘎
第三组——手推车 旧木料 细细的茎
(提醒读准平舌音“缩”,后鼻音“茎”,翘舌音“吱、拆”;启发学生借助动作演示理解词语“缩成一团、舒展身子”;联系生活说说“哗哗哗、呼呼、吱吱嘎嘎”这样的声音。)
3.了解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学习卡”来梳理课文大意。
学习卡1:一粒种子→( )→( )→( )→( )阳台上的木地板。
学习卡2:
(2)借助“学习卡”,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自己讲述“历程”——同桌互相讲“历程”——汇报学习成果
4.梳理小结。课文讲述了一粒种子长成了一棵大树,被农夫砍倒后又被农夫做成一辆手推车,一把椅子,农夫的儿子长大了又把椅子做成了阳台上的木地板的故事。
三、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丰富想象
1.提出问题。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充满了想象力,语言生动有趣,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趣呢?
2.默读批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写上批注。
3.互动交流。
预设1:种子被泥土紧紧地包裹着,它不得不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真难受。”种子想,“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预设2: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台下。
(1)聚焦词语。哪些词语写得很好?为什么?(把“种子”当成人来写,写它的动作、想法,感觉特别生动有趣)
(2)想象“难受”劲。种子被泥土“紧紧包裹”身体“缩成一团”是怎样一种感受?
(3)想象“努力生长”。种子又会怎么“努力生长”呢?
(4)想象“站”的美好。当它经过自己的努力站在阳光下时,会发生哪些美好的事呢?
当它站起来时,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梳理小结。丰富的想象,是这个童话故事的特点,我们继续交流,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充满了丰富的想象?
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农夫把树砍倒了。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木地板满意地舒展着身子,躺在阳台上,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舒服极了。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想象很丰富的地方,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梳理小结,作者在编写童话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些想象能够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四、抓住“反复”这个特点,展开丰富想象
1.发现表达特点。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引导学生发现“那一定会很好”一共出现了四次,故事情节有反复的特点)
2.想象并续编故事。每一次它在心里许下愿望时,心里都会想“那一定会很好”。同学们,如果让你继续往下编故事,你会怎么编呢?
屏幕出示:
木地板一躺就是很多年,身体都发霉了。木地板想:“________,那一定会很好。”
木地板一边想一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享交流故事。
(1)同桌互相交流创编的故事。
(2)师生交流,再次感受童话具有丰富想象的特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新解新教材》本课《随堂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文无论是种子钻出泥土,成长为一棵大树,还是大树被砍倒后被人们做成手推车,做成椅子,铺成木地板,“很好”二字一直贯穿其中。要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这种无论在怎样的环境里快乐的心态很重要。因此,教学中抓住含有“舒服”的词语的句子反复读、感悟、体会,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