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雨霖铃》区级公开课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雨霖铃》区级公开课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3 20: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 霖 铃
柳永
学习目标
1、体会词中情感、并把握其意境。
2、把握两种抒情方式: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3、学习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
4、了解柳永及其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品味诗歌的语言。
知人论世
梳通诗意
体会意境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把握形象
把握情感
雨 霖 铃


婉约派
婉约即婉转含蓄,题材上狭窄,多侧重儿女情长,结构上深细缜密,音律上婉转和谐,语言缠绵细腻, 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性词人:李煜 柳永 晏殊 欧阳修 秦观 周邦彦 李清照
柳永? (约980--约1053年),
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
行第七,世称柳七。少年时
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
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
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
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
种浪子作风。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
作者简介
知人论世
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外?。
???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
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 柳
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
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
歌伎们的生活,同 情她们的不幸遭
遇。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
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天圣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愤而离开京师,与情人离别,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1)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 而极盛于 。词,根据风格大体上可分类为 派。词根据字数大致可分为
(2)柳永,原名 ,字 ,排行第七,世称 。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 、 。他精通音律,创制 ,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时人语云“ ”。《雨霖铃》是一首 ,是历来为人传唱的名篇大作,主要表达的是

隋唐
宋代
豪放
婉约
小令、中调和长调
三变
耆卿
柳七
柳屯田、柳郎中
长调慢词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 柳词。
离情词
难分难舍的
离别之情
雨霖铃
柳永
解题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象征:离愁别恨
雨 霖 铃
柳 永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梳通诗意
①对长亭晚:正是傍晚时分,面对长亭,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处:……的时候。
⑤兰舟: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⑦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⑨沉沉: 深厚的样子。
⑩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注释
下一页
寒蝉(叫)凄切,对长亭晚① ,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④ ,兰舟⑤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⑦ ,千里烟波,暮霭⑧沉沉⑨楚天阔⑩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伤:为……伤心
那堪:怎么忍受
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宵:晚上
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风情:情意。
返回
译 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下一页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返回
思考:
1、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词?你是如何知道的?
2、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3、说说作者是通过那些意象来传情的?选取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体会意境
把握形象
*
诗的分类
2、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题材分类
山水田园诗
送别怀人诗
边塞军旅诗
怀古咏史诗
咏物言志诗
羁旅思乡诗
闺怨宫怨诗
借景(事)抒情诗
政治诗
题 材

本诗的题材为“送别”,“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
返回
送别怀人、抒发离愁别绪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和主题。
首先,要掌握送别怀人诗的结构、写法。一般是即景抒情,开头叙事或写景,然后是抒情表意。就律诗(绝句)而言,首联叙题写意;颔联写人、事,或叙别,或议论;颈联写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颔、颈联或颠倒并说亦可)尾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五、送别怀人诗
其次,把握诗的常见意象,如杨柳、长亭、短亭、劳劳亭、酒、月、阳关、舟、灞桥等。
再次,掌握诗的情感内容。送别怀人诗表达的情感丰富复杂,一般的情感有: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绪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虽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离别诗
思想情感
示 例
1.诗人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李煜《虞美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
3.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孟浩然《宿建德江》
整体感知
问题:1、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2、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把握情感:主旨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离别之情)
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缠绵哀怨 伤感悲愁
寒 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本诗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长 亭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返回
兰 舟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 “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柳永《雨霖铃》“留恋处、 兰舟催发”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
返回
品味语言
探究手法
把握情感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离别难
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凄切悲凉
难分难舍
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实)
(虚)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思念苦
今 宵
经 年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酒醒伤情
醉不成欢
过 渡
伤离别 清秋节
因情造景
情景交融
借助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词意,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概括出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上阕写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实写)
下阕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虚写)
全词结构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明朝之境 想象情景
经年之境 刻画心理
词中有画
此去行征图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可奈何。
名句赏析
2、“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
――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
名句赏析
哀景写哀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触景生情
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
名句赏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①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
关于月:
关于风:
“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

——留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兮,雨雪霏霏。
——《诗经》
关于柳:
名句赏析
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
“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醒
愁醒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酒醒
愁来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此去经年,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想象
孤寂、痛苦
6
体 会 诗 意
离别前:
离别时:
离别后:
勾勒环境
描写情态
因情设景
刻画心理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
(景语)
执手、泪眼、凝噎
烟波、暮蔼、楚天
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情语)
实写
虚拟
(景语)
虚拟
(情语)
杨柳、晓风、残月
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写作特点二: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婉约词派的特点:
哀怨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