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出现与形成的?秦朝时,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请用史实说明。
鲁 壁
位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据说是秦朝时孔子第九代孙孔鲋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墙壁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
学习目标:
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知道西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概况。
一、从“无为”到“有为”
无为而治(道)
原因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有为”
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特点: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观点:
目的:
评价: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并说明理由。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观点:
目的: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材料一〕?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观点:
目的: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结合当时的形势分析:
1、为什么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实施?
2、他又是怎样具体实施的?
3、有何影响?
思考
雄才大略的盛世君主
汉武帝刘彻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课堂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三)影响:
政治上
教育上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被儒家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汉武帝规定的“五经”是指哪些儒家经典?
什么叫做“博士”?
太学的兴办有何积极意义?
评价
积极
消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扬弃的?
思维拓展
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 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
(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 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
(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
C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 )
A“春秋大一统”思想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
A
3、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春秋大一统” ②重用儒学家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C
D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学习目标:
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知道西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概况。
一、从“无为”到“有为”
无为而治(道)
原因p8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有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
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屈民而仲君,
屈君而伸天”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P12、P14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2)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内外朝制度);
经济:必修②:P17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征重税)。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重农抑商。
课外补充:军事:成功反击匈奴;
对外: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策”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体系。特点:糅合道家 、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
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两大定律
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观点1:
目的:
评价:
(1)消极: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大一统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以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
材料二:人之为人,本于天也。天亦人之曾祖父也,此人之所以乃上类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观点2:
目的: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材料一〕?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观点3:
目的: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特点:
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
②儒学独尊,思想专制
③唯心主义,神学倾向
4、实质: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
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三、儒学成为正统
(一)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课堂思考】为什么汉武帝时期儒学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三)影响: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
独尊儒术
(2)政治上:
儒生参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
三、儒学成为正统
教育上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2)兴办太学;
(3)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被儒家垄断
儒学地位大大提高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与教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汉
武帝
用“儒”治国
(正统)
汉
初
用“道”治国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盛世
危机
秦
依“法”治国(轻儒)
暴政而亡
春秋至西汉治国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春秋战国
“策”是一个长沙方言词,但在古代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如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苏轼的《教战守策》等。在此对“策”的正确解释是
A.古代回答命题者问题的一种文体
B.陈述某种意见和事情的一种文体
C.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D.用委婉方式规劝上级的一种文体
【解析】答案A。B、C、D项对应的分别是“表”、“疏”和“谏”三种文体。
D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3分)
(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A、向汉武帝谋取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提醒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D、使儒学适应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C 无为而治
A 人定胜天
B 君权神授
D 仁政思想
A、政治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
C、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互对应
D、政治统一从属于思想统一
3、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关系的确切理解是:
1.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
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
A.儒家主张 B.墨家主张
C.道家主张 D.法家主张
知识拓展题
B
C
3、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
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参考答案:
有道理。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需要。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王国问题
▼土地兼并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
▲限制土地兼并
▲缓和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
董仲舒的学说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
(材料一〕?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二〕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观点3:
目的:
三纲五常
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
独尊儒术
(2)政治上:
儒生参政
(3)教育上:
儒家垄断
三、儒学成为正统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孔子要求恢复周礼和“仁”的思想,不符合统治者的要求。
但儒家学说本身就有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根本原因);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与教育、考试、选官结合起来。因此汉代儒学儒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
A 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 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 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B、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解题关键: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是他要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
?答案提示: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是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②汉武帝的真实目的是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其他所有有助于实现这个目的的思想都是他吸取的方向,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③汉武帝的这些做法对于儒学后来发展过程中融合其他学派思想起了推动作用。
【探究学习总结】
?
一、本课测评
?
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
?
解题关键:西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的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具体措施。
?
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
答案提示:第一,董仲舒新儒学提出的一系列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第二,汉武帝大力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二、学习延伸
?
材料略
?
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
?
解题关键:了解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指出积极可取部分和扬弃部分,并且加以说明理由。
?
思路引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
答案要点提示: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性。②推崇孝道和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③强调君权虽然有利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但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发展极为不利。④强调夫权,压迫妇女,更是应该批判的。[学习延伸]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开放性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均可认同。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