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1964年10月,我国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2.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的标志是
(
)
A.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枚中远程导弹发射成功
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继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4.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于
(
)
A.1964年
B.1967年
C.1966年
D.1970年
5.2009年9月,邓稼先人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
)
A.“两弹元勋”
B.“杂交水稻之父”
C.“铁人”
D.“炮兵英才”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术在国际舞台上逐渐占有了一席之地。景海鹏、刘旺和女航天员刘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突出的贡献,他们为之奉献的领域是(
)
A.能源技术
B.信息技术
C.载人航天技术
D.海洋高技术
7.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历史性的跨越。这艘飞船是
(
)
A.“东方红一号”
B.“亚洲一号”
C.“神舟”五号
D.“天官”一号
8.1973年,他培育出的“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粮食安全保障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奖”。“他”是(
)
A.邓小平
B.焦裕禄
C.邓稼先
D.袁隆平
9.中国某位著名农业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这位农业科学家是
(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0.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
(
)
A
B
C
D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顺口溜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
A.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B.双手筑起两层楼,高档家电样样有,妻儿外出有汽车,吃喝穿戴属一流
C.早晚喝喝菜粥粥,中午啃个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D.缝纫机缝出新衣衫,自行车出门真方便,收音机听听大新闻,美观的手表看时间
12.下列社会生活现象中,最有可能出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
强令男子剪发辫
B.新礼服代替翎顶补服
C.欢庆新中国成立
D.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
13.20世纪7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主要是单调的“灰蓝黑”。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
A.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B.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C.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D.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14.有人说:中国人看时间,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的太阳),20世纪70年代看墙上(的挂钟),20世纪80年代看手上(的手表),20世纪90年代看腰上(的手机)。这反映了
(
)
A.中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发生了变化
D.中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5.王伟的爷爷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15岁),一顿能吃5碗饭,你却连2碗都吃不了。”王伟辩解道:“你们那时吃饭只求‘吃饱’,我们现在吃饭不但要求‘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这段对话说明改革开放以来
(
)
A.国家粮食产量有所下降
B.青少年深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
C.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青少年的体质有所下降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问题。
材料一
2014年3月24日,来自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50多位领导人齐聚海牙。此次核安全峰会以“加强核安全、防范核恐怖主义”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提出中国的核安全观。习近平指出,人类要更好地利用核能、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应对好各种核安全挑战,维护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习近平强调,发展核事业50多年来,中国保持了良好的核安全记录。中国对全国核设施开展了全面安全检查,不断完善国家核安全法规体系。中国还积极推动核安全国际合作。
材料二
2014年3月25日,第三届核安全峰会通过的《海牙公报》说,与会领导人在减少高浓铀核材料数量、增强放射性材料安全保障措施、增进国际信息交流和合作三方面达成共识。《海牙公报》的内容涉及全球核安全体系、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核材料、放射源、核安全与核能安全、运输安全、打击非法贩运、核分析鉴定、信息安全、国际合作等十余个领域,共提出6项非约束力承诺或鼓励措施。公报特别指出,各国领导人认识到,仍需在未来数年继续努力,防范恐怖分子获取核材料、对核设施进行破坏,保障其他放射性物质安全。
(1)从材料一、二中我们可以获取怎样的信息?
(2)核武器是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什么要集中力量研制核武器?我国在使用核武器上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谈谈除了上述材料所言之事外,还有哪些因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我们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
17.某校八年级(1)班设计了“新中国伟大成就”的展板,请你参与活动。
(1)请将下列成果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每项只能填一次)
A.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C.北京申奥成功
D.教育部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E.“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
F.成功发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嫦娥二号”成功发射
成果
结论
高新科技获得长足发展
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2)举例说明改革开放给你的家庭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变化。(至少举出两例,每例应包含新生活方式及由此带来的影响)
(3)通过活动探究,你有哪些感想?
18.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党和政府制定恰当的政策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依据图1说说这一时期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农业政策?它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图2中的人物是谁?他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有何贡献?
材料二
(3)从上图可以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到1982年呈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邓小平
材料二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人民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和艺术日益繁荣,现代荧屏丰富多彩,体育事业日益走向世界……时下,先进的中国人,喜欢上温馨的感恩节,爱上欢乐的圣诞节,更是钟情于浪漫的情人节……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寻似乎越来越淡。
(1)依据材料一归纳,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请举两例说明。
(3)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什么样的文艺发展方针?用一句话概括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
(4)从材料二我们还可以看出,“时下,先进的中国人”遇到怎样的“纠结”?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故正确答案为A。
2.C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是中国人民掌握核技术的标志。故选择C项。
3.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干中的信息“空间技术领域”“开始”世界先进国家行列”,通过分析可知,A、B属于原子能领域;C、D属于我国在空间领域的成就,但只有C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开始”。故答案为C。
4.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5.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6.C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景海鹏、刘旺和刘洋是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宇航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属于载人航天技术领域。
7.C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故选择C项。
8.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73年,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东方魔稻”。
9.D由所学可知,这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产量很高,被称为“东方魔稻”。
10.D图A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题词,图B是抗美援朝时期的题词,网C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题词,图D中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属于文学艺术方面的方针。故D项正确。
11.B题干关键信息为“改革开放以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变化。
12.D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社会生活现象。A、B两项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后,C项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故选择D项。
13.A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人们的服饰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故选择A项。
14.B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择B项。
15.C从“吃饱”到“吃好”,说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选择C项。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核扩散和核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它已成为影响国际局势、导致局部地区甚至世界动荡的主要因素。
(2)原因: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捍卫国家主权,保障社会稳定,维护世界和平。原则: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民族矛盾、宗教分歧、地区冲突等,也都威胁着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直接作答即可。第(2)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局势进行分析归纳。第(3)问,当今世界,除了核问题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因素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世界人民只有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威胁与挑战,与之进行坚决斗争,世界才会迎来和平。
答案(1)
成果E.F
结论高新科技获得长足发展
A.D
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
B.C
综合国力极大提高
(2)如: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传播。②家用电话和手机的普及,加强了人们的联系和沟通。③私家车等交通工具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答出任意两项即可)
(3)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1)问,要注意表格中的限制词,如“高新科技…‘教育事业…‘综合国力”。第(2)问,可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及影响,任意举出两例即可。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或造成农业生产下降。
(2)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极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3)中国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促进农业发展必须结合恰当的政策和加强科技创新。
解析第(1)(2)问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图1发生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期;图2中人物是袁隆平,他的主要贡献是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第(3)问,从曲线图可看出,粮食产量提高的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第(4)问属于发挥题,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
(1)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2)提示:只要选择以下两例即可。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数量少、样式旧、色彩单一
衣物丰富、款式新颖、色彩多样
食
食物匮乏、品种少
食品丰富、讲究营养搭配
住
住房简陋、面积狭小
宽敞舒适、结构合理
行
出行艰难、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交通发达、汽车进入寻常家庭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正走向体育强国。
(4)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问题。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走向富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一概括,但不能完全照抄材料。第(2)问,衣食住行的变化,符合实际即可。第(3)问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依据所学回答即可。第(4)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后半部分归纳:第二小问,只要能体现改革开放使中国不断走向富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发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