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4 19: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诗词三首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柯(kē) 碧溪(xī) 空吟(yín) 丙辰(chén)
B.侧畔(pàn) 歧路(qí) 宫阙(quē) 沧海(cāng)
C.太行(háng) 蝉娟(chán) 投箸(zhù) 凄凉(qī)
D.绮户(qí) 金樽(zūn) 琼楼(qióng) 垂钓(diào)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
B.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同“值”,价值。
C.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
D.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什么事情。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用诗词原句填空。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前途艰险的句子是“   ,   ”。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的句子是“   ,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明时代进步,新人辈出的诗句是“   ,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   ,   ”。
(5)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   ,   ”,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5.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包括了唐朝的李白、杜甫和南宋的陈与义,因为他们都写过描写岳阳楼的诗句。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的作者都出自“唐宋八大家”。
C.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七言律诗。
D.《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这些诗(词)文都是作者在贬官时写下的不朽篇章。
二、课内阅读
6.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古体诗,全诗从头至尾表达了诗人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的心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事的艰难,寓含无限的悲慨。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愿望。他坚信终有一天,会受到明君的重用,表明诗人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
D.结尾两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他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选出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A.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诗的颈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2)你怎样理解广为流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三、课内外连读
9.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画堂喜?寄子由①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睛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水调歌头》中“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
(2)《画堂春?寄子由》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②
李白
犬吠③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④。
树深⑤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⑥,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⑦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境内,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②不遇:没有遇到。③吠:狗叫声。④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⑤树深:树丛深处。⑥青霭:青色的云气。⑦倚:靠。
(1)请赏析颈联中“分”和“挂”字的妙处。
(2)“愁倚两三松”一句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品读全诗,试描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是刘禹锡笔下出色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④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继乌台诗案后被贬居黄州时写的。②吟啸:高声吟咏长啸。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才。⑤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苏轼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本词中的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13.楹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班级开展“品赏楹联,传承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能够组成一副对联的两句话,抄写下来。
A.立志读尽人间书
B.人生唯因读书好
C.悬梁刺股求学路
D.发愤识遍天下字
14.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继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15.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   》
(2)【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灿烂盛开。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烂柯(kē) 碧溪(xī) 空吟(yín) 丙辰(chén)
B.侧畔(pàn) 歧路(qí) 宫阙(quē) 沧海(cāng)
C.太行(háng) 蝉娟(chán) 投箸(zhù) 凄凉(qī)
D.绮户(qí) 金樽(zūn) 琼楼(qióng) 垂钓(diào)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理解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解答】A.正确;
B.有误,“宫阙”的“阙”应读作“què”;
C.有误,“蝉娟”的“婵娟”;
D.有误,“绮户”的“绮”应读作“qǐ”。
故选:A。
【点评】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平时善于积累,对于易错的字要善于总结,可以专门建立一个错题本,这样就能防止自己出错。
2.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直挂云帆济沧海 济:渡。
B.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同“值”,价值。
C.暂凭杯酒长精神 长:增长,振作。
D.何事长向别时圆 何事:什么事情。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题,应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理解词语的意思。特别注意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以及活用词语的解释。
【解答】ABC.正确;
D.有误,(月亮)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何事:为什么。
故选:D。
【点评】解答此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文言实词意思的积累。注意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理解古今异义词的意思,准确识记通假字及其解释,准确判断词类活用等。
3.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首先要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对照括号内的修辞方法来判断正误。
【解答】A.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B.没有使用修辞;
C.使用了借代的修辞;
D.使用了用典修辞。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辨析,然后选出判断错误的一项。
4.用诗词原句填空。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前途艰险的句子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2)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充满信心展望未来的句子是“ 长风破浪会有时 , 直挂云帆济沧海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明时代进步,新人辈出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4)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来写自己离开家乡之久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5)在《水调歌头》中,苏轼吟咏的“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寄托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重点字:渡)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3)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4)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重点字:柯)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5.下列文学常识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包括了唐朝的李白、杜甫和南宋的陈与义,因为他们都写过描写岳阳楼的诗句。
B.《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的作者都出自“唐宋八大家”。
C.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七言律诗。
D.《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水调歌头》这些诗(词)文都是作者在贬官时写下的不朽篇章。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有误,《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的作品,所以其中的“前人”,不包括南宋的陈与义;
B.有误,《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他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C.有误,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不是律诗;
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朝代、国籍等必须熟记。
二、课内阅读
6.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A.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是一首古体诗,全诗从头至尾表达了诗人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的心情。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事的艰难,寓含无限的悲慨。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愿望。他坚信终有一天,会受到明君的重用,表明诗人对自己从政仍有所期待。
D.结尾两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他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分析】本诗是一首旧题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有误,反映出诗人当时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迷惘。
(3)本题考查理解句意的能力。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思是: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径直挂起白色的船帆横渡茫茫大海!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所以在遇到逆境自我鼓励时可以引用。
答案:
(1)A
(2)示例一: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和问句,表达诗人内心的苦闲与迷惘。
示例二:连用四个三字句,节奏短促,表达诗人内心的焦灼与苦阉。
(3)示例:在处于困难或遭遇挫折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激励自己或别人,战胜困难,坚定信心,鼓起前行的勇气。
在想要奋起前行、追逐梦想时。因为这句话可以用来鼓舞自己或别人,坚定信心,扬帆起航。
译文:
金樽斟满清酒,一斗要价十千; 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价值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放下杯子和筷子不能下咽; 拔剑环顾四周,我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封住了河面; 想要登上太行,雪铺满了山巅。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哪里去?
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径直挂起白色的船帆横渡茫茫大海!
【点评】如何赏析诗句: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7.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选出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 B 
A.诗的首联概写自己“二十三年”的被贬遭遇,字里行间饱含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诗的颔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归来的感触。
C.诗的颈联不仅充满哲理意味,还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D.诗的最后两句点明酬答之意,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
(2)你怎样理解广为流传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
【分析】这是一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ACD.正确;
B.有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中“闻笛赋、烂柯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重点诗句的赏析。这是一首赠诗,是作者赠送给白居易的。作者先回忆了自己被贬的经历,然后写回到家乡后物是人非的感慨,但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相信新事物一定会取代旧事物,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答案:
(1)B
(2)这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表明诗人面对挫折时乐观、豁达的精神。
译文: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点评】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赞誉和喜欢。是独具特色,脍炙人口的传世词篇。一七零六年苏轼贬官密州,时年四十一岁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时值中秋佳节,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内心颇感忧郁,情绪低沉,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词。其立意,构思,奇逸飘妙,以超现实的遥想,以虚无飘渺的幻想世界,表现非常现实而具体的人之常情。在这里,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想象,在一种极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现自己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人生体验与认识。这种表现不仅超凡脱俗,也构成了本篇的浪漫主义色调和超旷飘逸的风格。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D.分析正确。
C.有误;这首词表明词人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而非“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鉴赏。结合全词理解,可知“婵娟”即明月,末句极富美感,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是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也是一种祝福。再根据这些内容结合作者的词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
(1)C
(2)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
参考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乐观而旷达。
【点评】赏析古诗词名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课内外连读
9.
[甲]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画堂喜?寄子由①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②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睛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注]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水调歌头》中“ 无眠 ”一词照应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全词带有人生哲理的意味,词人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 人生 。
(2)《画堂春?寄子由》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分析】【甲】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乙】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上片、下片之间的虚实变化用了“暗转”的写法。上片是由苏轼的回忆所构成的虚境,下片头两句则转换成眼前的实境,而其间未用任何字面加以提示,前后的联络与变化形成了一种“暗转”。这是写作艺术浓缩的结果。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思想感情的分析。“欢饮达旦”说明没有睡觉,因此是“无眠”二字;诗人借问明月、青天、宫阙,其实是想表达自己人生的困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是诗人对政治人生的真切思考,因此是在问“人生”;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分别研究两首词的思想,然后一一罗列出来即可,通过注释,我们知道苏轼与弟弟分在两地,他们肯定希望兄弟团聚,所以“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水调歌头》则需要联系当时苏轼仕途失意的背景,然后分析可知词人寄希望于月亮,以寻求内心的自我解脱。
答案:
(1)无眠 人生
(2)“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画堂春》译文:
陈州城内美景多,柳花纷飞的地方,麦子随风摇摆,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风平浪静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犹如新磨的镜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双棹齐飞,就好比织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飞快来去。船上的采菱女们一齐唱着采菱歌,歌声悦耳动听。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处,水天一色,碧波荡漾。小楼之外,风和日丽,天气晴好。济南风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难解心中的相思之情。归去,为何就这般难呢?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0.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②
李白
犬吠③水声中,桃花带露浓④。
树深⑤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⑥,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⑦两三松。
[注]①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在今四川省境内,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②不遇:没有遇到。③吠:狗叫声。④带露浓:挂满了露珠。⑤树深:树丛深处。⑥青霭:青色的云气。⑦倚:靠。
(1)请赏析颈联中“分”和“挂”字的妙处。
(2)“愁倚两三松”一句诗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解答】(1)本题考查赏析关键词。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困绕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露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二者相映成趣的图景。
(2)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感情。本诗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答案:
(1)“分”化静为动,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也写出了云雾的浓密飘动感。“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表达了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愁情。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点评】鉴赏古典诗歌的四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是注意题文关系。
第二把钥匙,要注意情、景、理关系。
第三把钥匙,是披文入情,即从诗歌的语言着手分析诗歌内容。
第四把钥匙,是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
这四把钥匙适用于鉴赏大部分古典诗词。但要真正登堂入室,去领略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则需要不断的多读多思,加强自身的阅读能力,这才是根本。
11.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品读全诗,试描绘“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是刘禹锡笔下出色的怀古名篇之一。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描绘某句诗的画面,需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然后用生动的文字进行表述即可。注意“桥边”“草花”“乌衣巷”“夕阳”的景物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后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用笔尤为曲折。
答案:
(1)六朝著名的朱雀桥边长满了野花杂草,夕阳的余光淡淡地斜照着昔日繁华的乌衣巷。
(2)诗人通过今昔对比,写尽了沧海桑田、古今兴衰,抒发了人生多变、物是人非的感慨。
译文: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联系创作的背景和诗人的生平,认真体会诗中的画面和情感,即可作答。
12.
定风波①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睛,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③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④萧瑟⑤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继乌台诗案后被贬居黄州时写的。②吟啸:高声吟咏长啸。③芒鞋:草鞋。④向来:刚才。⑤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1)“不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是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给苏轼这位旷世大才所下的评语。本词中的哪些词语直接点明苏轼的这种人生态度?
(2)“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其表达效果。
【分析】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解答】(1)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此处“莫听、何妨、谁怕”点明苏轼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句中的“斜照”“相迎”,赋予无情的斜阳以有人情味的迎接,使用拟人手法,表达词人在风雨过后感到的温暖和喜悦。
答案:
(1)莫听、何妨、谁怕。
(2)拟人。把斜阳当作人来写,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斜阳给他带来的雨后无限喜悦之情。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点评】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13.楹联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要求字数相同,词性相对,词义相关,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班级开展“品赏楹联,传承文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能够组成一副对联的两句话,抄写下来。
A.立志读尽人间书
B.人生唯因读书好
C.悬梁刺股求学路
D.发愤识遍天下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掌握能力。对联的基本要求:字数相等,对仗整齐,结构相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根据这个要求AD符合:“立志”对“发愤”,“读尽”对“识遍”,“人间书”对“天下字”。BD不行。
故选:AD
【解答】答案:
立志读尽人间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点评】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14.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相继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某种现象发表看法。要注意先表明观点,然后阐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本题围绕“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话题首先发表看法,接着说明理由即可,注意“60字左右”的要求。如: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好,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答】答案示例: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因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评】表达自己观点的题目,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弄清题意,注意要求。首先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的句式或使用修辞等准确作答,以免张冠李戴,词不达意。
②合理发挥,见解独特。这类表达观点的题答案不局限于一个,在弄清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写出独特的答案。
③语言精炼,简洁明了。语言要精炼,简洁,得体,紧扣题意来写。
15.班级开展“古诗苑漫步”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辑古诗】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
诗集名称:《 思亲集 》
(2)【写寄语】仿写句子,完成诗集的寄语。
读古诗,如同拥抱美妙的世界。
你能领略山的风采:有的婀娜隽秀,有的巍峨挺拔。
你能聆听水的旋律:有的婉转低回, 有的澎湃激昂 。
你能欣赏花的姿容: 有的含苞待放 ,有的灿烂盛开。
【分析】本题中第一小题考查学生拟名的能力。第二小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拟名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围绕书的主题,用语简洁。可拟名为《思亲集》。
(2)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的格式,仿写的句子一定与例句格式相同,主题相关。据此可作答。
答案:
(1)示例:《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2)例:有的澎湃激昂 有的含苞待放(语意连贯,突出景物特征即可)
【点评】这是一道综合读写题目,所选题目都是常见题型,也是考试中的常考题型。学生在作答时,只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题目中的要求,即可作答。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