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单元《唱:其多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少版二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单元《唱:其多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23 19:3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其多列》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其多列》是苏少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首云南哈尼族儿歌,具有载歌载舞的特点。“其多列”是哈尼语“快快来”的意思。歌词描绘了哈尼族儿童劳动时候的快乐情景,充满了生活的乐趣。歌中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砍竹筒”、“衣服上的花纹多美丽”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儿童们像自由自在的小鸟生长在祖国怀抱中的愉快心情。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一首经典儿童歌曲。
二、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其多列》
2、节拍律动与即兴编唱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而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其多列》。
2、通过律动与即兴演唱,感受哈尼族民歌的风格。
3、通过异曲同唱,感受哈尼族与彝族民歌的共通之处,丰富学生音乐视野,激发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表演唱歌曲《其多列》。
教学难点:即兴编唱与异曲同唱。
五、教学准备:钢琴、PPT等
六、课前音乐:哈尼族民歌《爱伲阿卡》
七、教学过程:
(一)节奏与律动
1)感受节奏:
1、复习无锡儿歌《打大麦》。
“一路 麦,二路麦,三路 开始 打大 麦。”
2、提炼《打大麦》的前2句节奏型。
3、学生节奏练习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导语:在很多的儿歌中,这个节奏型会被广泛运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民歌就是重复用了这个节奏型。
X X X ∣ X X X ∣X X X X ∣X X X ∣
X X X X∣X X X ∣X X X ∣X X X ‖
导语:今天,老师不带大家去打麦了,而是带大家去...(上学)。出示PPT,并按节奏朗读:
快快 来, 快快 来,彩色 书包 背身 上 ,
高高 兴兴 上学 去, 快快 来, 快快 来。
导语:民歌通常用“方言”来演唱,如果是无锡民歌,就会这么说“快点来,快点来”,这首歌是哈尼族的民歌,那么,哈尼族怎么说“快快来”呢,请看,PPT出示:“其多列”。
学生按节奏朗读,并揭示课题。
2)一起律动:
加上动作朗读。“其多 列,其多 列”
双手放嘴边,朝左呼喊3次,再朝右呼喊3次。
“彩色 书包 ”用双手点肩的动作。
“背身 上”用击掌动作。
“高高 兴兴 ”重复用双手点肩的动作。
“上学 去” 重复用击掌动作。
2、随伴奏音乐做律动。
3、简单介绍哈尼族:看 PPT图文
哈尼族与彝族(我们一年级时了解的民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他们居住的房子是木头柱子加水泥墙,稻草做房顶结构的,冬暖夏凉。他们的生活常跟竹子有关,竹筒饭,竹筒酒,竹工艺制品,竹乐器等。特色乐器有巴乌、笛子(竹制的乐器,巴乌音色轻柔,缥缈,笛子清脆、明亮)、三弦、四弦(跟彝族一样,弹拨乐器)、还有葫芦笙、牛皮鼓等。他们的舞蹈跟乐器也紧紧联系起来,如三弦舞、葫芦笙舞,还跟生活用品联系起来,如竹筒舞、棕扇舞,什么都不带的时候就跳拍手舞等。
观看动画FLASH,了解歌曲还唱了什么?
分段学习动作。
“上山 坡去 ”做跑步动作,
“ 捡竹 叶”做“捡”的动作3次。
“带上 长刀 ”做跑步动作,
“ 砍竹 筒”做“砍”的动作3次。
B、“大路 旁的 小树 叶”,“随风 吹动 随风 扬。”
均做双手飘摇动作7次,前4次渐蹲,后3次渐起。
C、第3段歌词,同前面动作。
6、男、女生分工表演。砍竹筒(男)+随风扬(女)+上学去(齐)
(二)学唱歌曲
1)听音唱谱
PPT出示谱子,老师在钢琴上打乱顺序弹,请学生听辨。
*1+4,结合柯尔文手势辨听。介绍第一句和第四句都是呼喊型音调。
*3+2,通过现场板书画旋律线,提示音高。
*再来一遍,3+1+4+2,
*按照原谱,边打拍子边完整视唱。
2)学歌
听MP3范唱。
分段学唱。特别是第2句和第3句的音准。
聆听2种前奏效果,让学生选定其中一种。
加上前奏完整唱。
尝试分段唱。1)砍竹筒,男生。2)随风摆,女生。3)上学去,全体。
加上动作律动,有感情地分工演唱。
点评。
3)聆听
听雷佳演唱版本。
总结演唱特点。
*用树叶做乐器。
*第3乐句 1 6 2 ∣ 与 1 2 6 ∣,音的前后替换。
*出现新的3段歌词。“绑腿上的鸡毛哟,颜色鲜艳多美丽”,“衣服上的花纹咧,颜色鲜艳多美丽”,“包头上的耳朵咧,五颜六色真好看。”
*导语:民歌在口头传唱的过程中,会有些许的区域不同和个性特点。而且,体现出了鲜明的即兴演唱性。
即兴演唱新词。
*要求:保留第一和第四乐句,二、三乐句做即兴演唱。
*借鉴《快乐的音乐娃》中的“我们一起......”的词进行2、3乐句的填空演唱。
*回想之前学过的《儿童在游戏》,结合老师的动作展开创编。如:1、水上运动——游泳、划船、钓鱼、打水漂。2、草原活动——骑马、摔跤、射箭、采摘。3、操场运动——跑步、跳绳、踢毽、打球。4、室内活动——看书、写字、唱歌、跳舞等
*适当点评。
(三)拓展延伸
1)异曲同唱
导语:看来,《其多列》的旋律已经深入大家的心里了,优秀的民歌就是这样易于传唱。老师,听到这个旋律的第一反应是这首歌曲跟我们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彝族歌曲很相近。我们一起来回想下。出示《花儿朵朵》旋律。
对比旋律。基本很相近,除了个别小节有点出入外,总体相似,也体现出哈尼族与彝族是同起源于古代羌族的说法。
学生复习唱《花儿朵朵》歌词。
师生配合演唱二声部。
*学生唱《花儿朵朵》歌词,老师唱《其多列》歌词。
*一半学生唱《花儿朵朵》,老师+另一半学生唱《其多列》。
*一半学生唱《花儿朵朵》,另一半学生唱《其多列》。
5、点评。
2)竹筒舞
导语:哈尼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哈尼族的小朋友拿着他们砍的竹筒跳起了竹筒舞。
欣赏表演视频。
点评:我们也来做几个招牌动作,刚才的音乐中第一句的呼唤音调用了自由演唱音效果,我们一起来体现下。表达了在呼唤小伙伴的感觉。以后,我们到四年级还会学习到这样加延长音的歌曲。同时,这里还少了第3乐句,这也体现出了民歌在传唱时的地方区域变化。看着哈尼族小朋友载歌载舞的样子,我们是不是也想来跳跳啊。那接下来,我们一起围成一个圈,把这三段歌词完整地边走边唱。
指导学生:
*挪椅子。两边座位往中间移,留出边上的空位置。
*围成圈。第一横排往前站。第二往左,第三往右接龙,第四、第五依次接龙。围成一个大圈。
跟着伴唱音乐,集体围成圆圈边跳边唱。
适当点评。有多余时间再来一遍。
(四)总结提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歌曲名叫《其多列》,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哈尼族),这个民族跟哪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很接近(彝族)。
2、这首民歌的典型节奏型是怎样的?(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3、你还知道哪些儿歌的节奏是这样的呢?(一年级的《小手拉小手》、《爱唱什么歌》,二年级刚学过的《打掌掌》、《打大麦》等)。
4、课后,我们可以这个节奏在钢琴上用所有的黑键或是在古筝上即兴用五声音阶来创编新的旋律,也可以继续编唱自己的喜欢的歌词。还可以继续了解哈尼族的歌手,乐器,舞蹈等。
相关资料:哈尼族与_??????_、_?????????_等同源于古代_??????_。
哈尼族能歌善舞。乐器有三弦、四弦、巴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巴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用竹管制成,长六、七寸,7个孔,吹的一端加个鸭嘴形的扁头,音色深沉而柔美。笛子一般高亢、嘹亮、激越、清脆。巴乌的音色则轻扬、飘逸、柔和、绵长、优雅,常用来演奏民族情歌。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流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浓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群众喜爱的一种舞蹈形式。哈尼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独绳秋千、打陀螺、爬杆、射弩、抢拔竹签、撑杆跳高、蔑帽舞、拔河等。
哈尼族选择半山居,哈尼族人家都建有耳房,建有双耳房的建筑。形成四合院。耳房建筑为平顶。房顶铺以粗木,再交叉铺以细木和稻草,上加泥土夯实(如今则多用水泥抹顶)作为晒台。晒谷、晾衣、乘凉、孩子游戏、妇女纺织往往都在晒台上进行。晒台成为人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闲暇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梯田农业和居家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六月年(苦扎扎):是哈尼族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的节日,节日期间杀牛(黄牛)祭祀,祭天神、土地神和祖先神。牛肉平均分配,集体安排生活。五月、六月村里容易发生疾病,田间容易遭受虫害,因而清扫水井,夜晚点燃松明火把,照亮屋内,驱赶邪恶,火把插到田间路旁,送走瘟神。苦扎扎节日期间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_è??è?????_: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活瑟瑟: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
_?????????_: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前后历时六天。新年当天,每个寨子要共杀一口猪。猪无论大小,肉按户平均分配。
_?????????_: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年,就是过新年。节期五、六天,多至半月。有条件的人家要杀猪、舂糯米粑粑。亲友互相拜访,有说亲的就趁这个节日请媒说亲,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探望。
_????±¤???è??_:是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嘎汤帕”是哈尼语,意为万物复苏或万象更新。过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月2日至4日,节日期间有展示哈尼族风情的文娱节目如长竹杆舞及荡秋千、射弩等比赛。
_??°?±?è??_: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卡多人的“新米节”。这天,卡多人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新米做成饭“尝新”,这被认为可以增强体质,同时,也表示庆祝“五谷”、“六豆”丰收。
母亲节:每逢农历二月第一个属牛日,是云南哈尼族支系卡多人的“母亲节”。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卡多母亲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成人。儿子长大后反而打骂母亲,致使母亲羞愤投河自杀。后来这个年轻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悔恨之情,使把母亲去世这天定为纪念母亲的“母亲节”,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一种传统性的节日。
_è?????è??_:为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在老人节这一天,哈尼族青年男女身着传统服饰,用独特的舞蹈和丰盛的酒宴为村寨中的老人庆祝节日。
哈尼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天地间存在着强有力的天神、地神、龙树神和具有保护神性质的寨神、家神等,必须定期祭祀,祈求保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