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10《再塑生命的人》知识讲义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4 19: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 《再塑生命的人》
编稿 田海霞 一校 刘一粟 二校 杨雪 审核 李真真
课题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海伦·凯勒这个名字吗?她是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一岁半时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随之又丧失了说话能力。然而就在那个黑暗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秀的成绩从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和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了不起的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海伦·凯勒是个奇迹”,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的人》,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的顽强成长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学习要点:
一、重点:
1. 品味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效果,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重要事件,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二、难点:
1. 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 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课文精析:
一、整体感知
1. 背景简介
关于背景:海伦·凯勒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连续几天的高烧,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就这样走进了她的生活。《再塑生命的人》就叙述了安妮·莎莉文帮助海伦·凯勒走出“黑暗”的感人经历。
关于作者:
作者 海伦·凯勒 生卒年 1880—1968 国籍 美国
社会
地位 美国著名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的生活》
《我的老师》
2. 课文概览
本文写莎莉文老师将人间美好的思想情操、隽永深沉的爱心,像春天的种子一般植入海伦·凯勒的生命,用人间最纯真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
二、重点研读
(一)体会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及教育艺术
思考:
1. 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doll”。
2. 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井房经历”为例具体说明。
海伦在区分“杯”和“水”的时候遇到了障碍。面对海伦的不耐烦、摔东西、发脾气,莎莉文老师既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更不是撒手放弃,而是更换一种教育方式。她带海伦到井房散步,使海伦从刚才的坏心情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了轻松愉悦的学习心境。莎莉文老师教育时机抓得准,教育方法巧妙,让海伦一边感受水从手上流过的清凉,一边在她手上拼写“water",这个举动,使海伦产生了顿悟之感,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3. 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4. 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材料链接: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要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充分表现了她的感激和尊敬。
(二)理解少年海伦的形象
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
(三)品评优美、精警的语言
1.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
这句话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2. 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这句话写出了海伦在黑暗、沉寂的世界中不安的心理,表现出她的挫败感和焦躁情绪。正是海伦的“坏脾气”和“晦暗心情”使得莎莉文老师改变了教学方法。
3.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海伦在求知中获得了一种幸福的体验,她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莎莉文老师用她的教育方式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 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
2. 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在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比喻义)。
三、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坚苦卓绝的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
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
双目失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独奏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抗争的力量。
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著名作家。
典例精析:
一、考点链接(句子排序题例说)
句序即语段内部句子的排列次序,是句子根据语段意义需要进行的正确组合,这种组合具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辑性。排列句序要求将次序混乱的句子重新调整,使之排列有序,语意贯通。
要想做好排序题需注意下面几点:
1. 读懂句段,把握组合顺序。句序安排有一定的规律,常见的或以时间、事件发展的先后为序;或以空间为序;或以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序,比如从外到内,由表及里,从个别到一般等。句子的排列都要考虑周全。
2. 顺藤摸瓜,明确中心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如总领句、总括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的性质和作用来抓住语段的中心。
3. 根据语感,调整先后关系。注意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注意保持句式的一致;注意指示代词对上文的承接;注意关联词语的照应等。根据句子的特点,思考相关因素,确定组内几个句子的顺序。
二、典例精讲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 在预定的海域,被早已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②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______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③此处敌军抵抗较为______,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军已歼灭并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④晴天又来______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A. 溅落 繁衍 顽强 消释
B. 溅落 繁殖 顽固 消融
C. 降落 繁衍 顽强 消融
D. 降落 繁殖 顽固 消释
答案:A
解析:“溅落”和“降落”都有往下落的意思,“溅落” 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到指定的海域;“降落”指从天而降,此处应用“溅落”。“繁衍”和“繁殖”都是指生命孕育后代的行为,可分为有性繁衍和无性繁衍。人类即是通过有性繁衍方式繁衍生息的物种,此处应填写“繁衍”。据此可判断应选择A项。
经典品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赏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文章通过两次具体描写叶老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情景交融,让人不禁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感叹!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
本课总结:
一、知识清单
1. 生字认读
感慨(kǎi) 搓捻(cuō niǎn) 怦怦(pēng) 盛开(shèng)
惭愧(kuì) 譬如(pì) 混为一谈(hùn) 花团锦簇(cù)
2. 形近字
感慨(kǎi) 搓捻(niǎn) 盲(máng)人 浸(jìn)满
大概(gài) 熟稔(rěn) 病入膏肓(huāng) 入侵(qīn)
3. 多音字
涨:涨(zhàng)红 涨(zhǎng)潮
给:老师交给(gěi)我一项任务(交付,送与)。
他给(jǐ)予了我很大的帮助(供应)。
4. 近义词辨析
摸索 探索
求同:都有“试图寻求答案,解决疑难”的意思。
辨异:“摸索”侧重于“摸”,试着做,强调在没有确定目标、方向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凭感觉去寻找。“探索”侧重于“探”,探求,强调为解决疑难问题而多方面寻求答案或真实情况。
5. 词语释义
企盼:殷切地希望。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小心翼翼: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翼翼,恭敬慎重的样子。
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二、技巧总结
记叙文如何选材
文章是由材料组成的,没有材料,就等于没有砌墙的泥沙,就是我们常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文章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关键就在于我们平时是否能认真收集积累素材,并且努力掌握写作技巧。
第一招:留心生活 熟中取新
只有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才能慧眼捕捉,熟中取新,发掘新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典型的素材,只是我们发掘得还不够,没有看出它的亮点来。因此,请留心日常生活,从中去获得最有价值的“金子”,为作文增光添彩!
第二招:围绕中心 以小见大
写作时要坚持“以小见大”这个原则,通过对小的事件、小的片段的叙述和描写来抒发某一种情感,揭示出某一种哲理。写平凡人生、小人小事的文章读起来却十分深入人心,正可谓“平平淡淡才是真”。选材不仅要“小”,而且要“细”。 要写得“细”,特别是对人物、景物的描写要细,对“我”的心理、情感也要写得细,这样才能感人。
第三招:放开视野 关注热点
近几年的中考作文喜欢选择新闻中的“焦点人物”作为文字材料,这些人物的事迹一般都刊载于新近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杂文报》等报刊上,同学们要格外关注。我们只有捕捉住这些“焦点”,考场上才能从容应对。而且这些“焦点”又可充当我们写作中最新的素材,变成吸引眼球的“珍珠”。
第四招:反常立意 材料出新
1. 妙用逆向思维。人家这样说,我偏那样讲,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架,更容易受到瞩目。在选材上从反面切入,从别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领域切入,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 具备多角度意识。即使是陈旧的题材,也应注意换个角度去写。还要善于跳出第一人称的窠臼,突破“我”的局限,才能做到选材出新。引古论今,借名人素材来点亮我们的眼眸,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彰显广泛的阅历。
总而言之,作文选材要新颖、独到,要具备生活的气息,要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用心地去搜集属于我们自己的素材,写我们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东拼西凑、疲于应付,我们总能写出具有特色的文章来。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25分钟)
1. 下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穿棱 困惑不解 搓捻 不可名状
B. 迁徒 繁花似锦 觅食 期期艾艾
C. 企盼 美不胜收 遨游 落英缤纷
D. 繁衍 冥思苦想 惭愧 风云凸变
2. 根据意思写词语。
(1)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_____________
(2)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_____________
(3)不能够用语言形容。_____________
(4)形容局势突然发生了巨大变化。_____________
3. 解释加粗的词。
油然而生 油然:_____________
美不胜收 胜:_______________
不可名状 名:_______________
冥思遐想 冥:_______________ 遐:_____________
4. 以“爱”为话题,模仿例句写几句话。例:
爱是什么?
爱是花的香味吗?
爱是太阳吗?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爱是不是太阳?”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
“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各句中的“爱”所指的含义:
①爱在这里。 爱:_____________
②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爱:_____________
③爱是不是太阳? 爱:_____________
④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 爱:_____________
(3)“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这句话中,“无数无形的线条”指的是__________,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里“道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莎莉文老师不愧为一位教育艺术家,从她引导海伦弄清什么是“爱”的典型事例,可见一斑。归纳一下,她采用的抽象—具体—抽象的过程。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C(A. “棱”应为“梭”;B. “徒”应为“徙”;D. “凸”应为“突”。
2. (1)美不胜收 (2)油然而生 (3)不可名状 (4)风云突变
3. 自然而然地 尽 说出 深沉地 远
4. 爱是什么?爱是天上的彩虹吗?爱是冬天的炭火吗?爱像女儿上学时母亲的一声声叮咛。(仅供参考,句式相同,用上比喻手法,突出“爱”的不可名状却可感可知即可)
5. (1)莎莉文为海伦艺术地解释爱,让她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
(2)①爱是一种感情(或爱是一种心理体验。) ②爱是一种美好 ③爱是一种光明和温暖 ④爱是可感知的抽象概念
(3)爱 比喻 爱的含义——联系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美好的情感 (4)第一步:指出爱的本质 第二步:引导海伦从具体事例(物)中体验爱 第三步:点拨海伦,使其懂得爱,并唤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