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①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各地游击队健在的老战士;
②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方工作和地下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
③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并于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或入伍)以及回乡务农的老战士、老同志;
④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海内外爱国人士、抗战将领中的代表人士;
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的代表人士;
铸就胜利
团
结
我对华政策的主旨精神是确保远东地区的和平,实现日中共荣。至于其实行方法,鉴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应区别对待中国与满蒙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
(7)满蒙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地区,是在国防与国民生存方面有重要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我们必须给予其特别的考虑。
(8)如果,动乱蔓延至满蒙地区,并威胁到日本的特殊地位与权益,不管威胁来自于何处,日本都必需斗争,伺机而动。
——1927年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领》节录
来源:东京审判法庭证据169号
继承列祖列宗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
1868年明治天皇《御笔信》
我总是坚信日中之间的冲突是‘亚洲家庭’兄弟间的争吵,对日本来说,通过武力来保护受到威胁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像是兄长在长时间忍耐后痛打其年轻而又桀骜不驯的弟弟一样,这一行动是使中国恢复理智,不是出于仇恨而是出于爱。
——1946年松井石根于东京审判
思考:松井石根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你有不同意见吗,请举例说明?
日军的罪行
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
2、南京大屠杀
1937.12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七三
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
4、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溥仪·伪满洲国(1932)
——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
5、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6、三光政策
7、大轰炸
8、“慰安妇”
路在何方?
民族的浩劫——需要团结
1931
1935
1937
1945
日军侵华
九一八事变
华北
事变
七七
事变
八一三
事变
南京
大屠杀
一二八
事变
1932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
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地侵占半个中国?
日军的侵华战争
1927年夏——1935年,国共内战爆发,共有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与“反围剿”激烈较量,形成国共的对峙。
从
1929年——1930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三次大规模的军阀战争,特别是中原大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波及二十多个省、死亡30多万人。
内部的分裂—需要团结
项目
中国
日本
经济实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生铁产量
95.9万吨(含东北)
239.7万吨
钢产量
55.6万吨(含东北)
635万吨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汽车、飞机、舰船制造能力
0
9500/1580/99.7万吨
军事实力
陆军
182个师,200多万
(几乎无后备役)
448.1万
(含可迅速征召的后备役)
海军
100余艘,约6万吨且都是旧式的
近80万吨,其中航母6艘
空军
共6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05架
陆海军航空兵近2700架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
【日】石岛纪之《中国抗日战争史》
力量的悬殊—需要团结
中国
日本
战时国军士兵90%以上是文盲,无科学常识者几占99.9%。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士兵“不仅体格孱弱,……技能差,且不沉着,往往过早发射,甚至一发现敌人,即到处放枪,无疑暴露自己的位置。
——王奇生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国民政治》
2010年311—315页
在被俘和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能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书上勾画的重点和读书心得比比皆是……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
——沈克尼《侵华日军作战训练的依据——步兵操典》,《轻兵器》2010年第9期
素养的差异—需要团结
1931
1935
1937
1945
日军侵华
九一八事变
华北
事变
七七
事变
八一三
事变
南京
大屠杀
中国抗战
一二八
事变
民众抗日救亡兴起
一二九运动
抗日救亡高潮
西安事变
1936
全国抗战初成
全面抗战开始
局部抗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
1932
面对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华民族如何一步步走向团结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自己武装起来,“真正地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
中共中央还在有关决议中特别要求当时的满洲省委加紧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侵略,加紧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
号召团结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共产党即发动上海市各阶层人民,积极、争取援助国民党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对上海的进攻。
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争取全国同胞和国民党爱国将士,同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起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争取团结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国共合作初步建立。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全国出现了团结对敌的政治局面。
走向团结
平汉铁路工人破坏敌人运输的大队
农民踊跃参军
重庆金融界举行抗日游行
抗战爆发后上海学生示威游行
全民抗战,河山寸寸皆碧血
举国救亡,志士人人是铜墙
回民支队
青海马家军
百余战士背水而战,弹尽援绝,因不愿被俘受辱(日寇将我军俘虏剜眼剖腹)而投水自溺,壮烈殉国。
“新疆号”
1944
1931
1935
1937
1945
日军侵华
九一八事变
华北
事变
七七
事变
八一三
事变
南京
大屠杀
中国抗战
一二八
事变
民众抗日救亡兴起
一二九运动
抗日救亡高潮
西安事变
1936
全国抗战初成
全面抗战开始
局部抗战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面抗战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团结
抗战
国共合作
综合分析中华民族走向团结抗战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以史为鉴,强我中华
伟大的精神凝聚伟大的力量,
伟大的力量缔造伟大的民族,
伟大的民族铸就伟大的历史,
团结创造伟大的未来!
团结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托,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层层推进教学。本课教学力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深度感知历史,大胆表达观点,提升历史思维,培养爱国情怀,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二、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选自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课。
本节内容上承《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后,实行专制统治,一方面军阀混战,另一方面对工农红军大规模“围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全力反“围剿”。当时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新教材将抗日战争分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和《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胜利》两课时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本课共分三目:“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侵华的暴行”,主要内容包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侵华暴行,以及中国人民自发局部抗日到全面抗战开始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
2018年8月,我到新疆自治区库车县第二中学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库车二中是新教材试教试点学校,因此承担了本次试教任务。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库车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学生。
在初中阶段,《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用5课时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涵盖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的抗战、敌后战场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内容看,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介绍的比较详细,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关于抗日战争的有了一定基础知识。因此,高中的教学要区别于初中阶段的学习,避免简单重复。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上,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历史思维尚未形成,历史分析能力相对缺乏。本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资源在内的各类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抗日战争一课的要求是: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内容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
1、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抗战的重要史实或概念,了解中国人民抗战的历史脉络,形成时空观念。
2、学会从“抗战背景”的相关历史图片、文字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一心的原因以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3、理性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4、从日本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日本发动的战争的侵略本质,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到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以民族利益为重,团结合作,是获得十四年伟大抗战胜利的最强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依靠力量。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日本的侵华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设计思路
新教材将抗日战争分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和“正面占城、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胜利”两课时内容。因此,在设计时,我将两节课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使用一个主题,使教学更加聚焦。
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讲话指出,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据此,本课教学力图“通过设置认情境,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抗战史的问题,形成对‘团结铸就胜利’的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同时,基于教材编写,分成四个有机的部分:“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团结源于现实”、“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团结凝聚力量”、“抗战取得胜利-------团结获得胜利”,最后,“提升认识,引发思考------团结共筑梦想”。本节内容准备完成第一个环节“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团结源于现实”。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
问题:这是一枚纪念章,通过纪念章提供的信息(着重提示数字),是在纪念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解读纪念章]纪念章由抗日战士浮雕、延安宝塔山、黄河、橄榄枝、光芒5大元素构成,表达对抗战英雄的崇敬,彰显“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主题。共有约21万人获颁纪念章,颁发范围有5大对象。
问题:通过对5大对象构成的分析,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得来的?
答:团结抗战获得了最终胜利。
(设计意图)通过国家对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表彰,让学生认识到这场伟大的胜利有很多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世界人民获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都是团结合作的结果。借此,引出本课的课魂,并导入新课。
出示两则文字材料
材料一
我对华政策的主旨精神是确保远东地区的和平,实现日中共荣。至于其实行方法,鉴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应区别对待中国与满蒙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
(7)满蒙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地区,是在国防与国民生存方面有重要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我们必须给予其特别的考虑。
(8)如果,动乱蔓延至满蒙地区,并威胁到日本的特殊地位与权益,不管威胁来自于何处,日本都必需斗争,伺机而动。
——1927年东方会议《对华政策纲领》节录东京审判法庭证据169号
材料二
继承列祖列宗伟业,开拓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
1868年明治天皇《御笔信》
(1)根据上述二则材料,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始于九一八事变,中国的抗战也自此开始,经历了十四年抗战获得最终的胜利。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在日本侵略计划中具有特殊地位,灭亡中国,称霸世界是其既定国策。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学会从教科书内容和自己所学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其他原因,诸如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社会的纵容,国共内战等,从而对日本的侵华原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出示材料
我总是坚信日中之间的冲突是‘亚洲家庭’兄弟间的争吵,对日本来说,通过武力来保护受到威胁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像是兄长在长时间忍耐后痛打其年轻而又桀骜不驯的弟弟一样,这一行动是使中国恢复理智,不是出于仇恨而是出于爱。
——1946年松井石根于东京审判
师:战争结束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举行东京审判,松井石根在庭审现场发表了如下言论,请大家思考:松井石根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你有不同意见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搜集教科书中日军暴行的内容,并加以归纳概括。
师:出示一组图片,对学生找到的日军暴行进行进一步史料佐证和评价,对重点的事件和概念进行进一步解释说明,比如南京大屠杀,松井石根人物经历等。
概括总结日军的暴行:
1、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
2、南京大屠杀
1937.12
3、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活体试验(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化学战
4、扶植傀儡政权(以华制华)
——溥仪?伪满洲国(1932)汪精卫?南京伪国民政府(1940)
5、经济掠夺(以战养战)
6、三光政策
7、大轰炸
8、“慰安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对教科书中日军暴行的资料搜集,深刻理解对这场战争性质的,用铁一般的事实揭露侵略者美化战争的谎言,对当前日本右翼势力和部分日本教科书企图掩盖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的行为予以坚决的回击。同时,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汲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素养。
师:对于日军“亡我中华、毁我家园?毒我民众、杀我同胞”的累累罪行,你有何感想?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一惨剧??
(设计意图)通过日军侵华暴行的证据罗列和陈述,让学生学会用史实依据来形成自己的史学观点和认识,理性认识战争,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素养。同时认清日本侵华的实质,认识到中华民族抗战的必要性以及团结的紧迫性。面对民族浩劫,唯有选择抗击、团结抗战才是出路”。?
师:日军的侵略日益扩大,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按照黑板上的年代尺模式对日军侵华的过程进行梳理概括,并标注出来。
学生活动:通过合作,模仿制作年代尺,结合地图,对日本的侵略有一个时空脉络。
问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地侵占半个中国?
(设计意图)年代尺和地图是历史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有一个深刻的时间、空间印象,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动态演示地图的展示,让学生意识到中国的局部抗战未能阻止日军侵略的步伐。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寻原因,使课堂教学顺利过渡到对中日两国国情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出示材料:
材料一
1927年夏——1935年,国共内战爆发,共有五次大规模的“围剿”与反“围剿”激烈较量,形成国共的对峙。
材料二
从
1929年——1930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等三次大规模的军阀战争,特别是中原大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波及二十多个省、死亡30多万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得出
:中国的内争、内耗、分裂给日本可乘之机,乘机发动侵华战争,并不断深入扩大战争,频频占领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要打击日军的侵略,必须结束内战,团结一心。
出示材料:
中日两国战争期间数据对比
项目
中国
日本
经济实力
工业总产值
13.6亿美元
60亿美元
生铁产量
95.9万吨(含东北)
239.7万吨
钢产量
55.6万吨(含东北)
635万吨
石油产量
0.02万吨
39.3万吨
汽车、飞机、舰船制造能力
0
9500/1580/99.7万吨
军事实力
陆军
182个师,200多万
448.1万
海军
100余艘,约6万吨旧式的
近80万吨,其中航母6艘
空军
600余架其中作战机305架
陆海军航空兵近2700架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
【日】石岛纪之《中国抗日战争史》
问题:(1)根据材料,思考中日双方存在哪些差距?
(2)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表格,使学生学会解读图表,提取历史信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通过材料和设问,让学生认识到中日两国在国力上差距悬殊。第二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旨在使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现实在场”,培养历史解释素养。在物力财力硬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人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聚集全民族力量,才有可能获得战争的胜利。以此,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全民族团结合作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
战时国军士兵90%以上是文盲,无科学常识者几占99.9%。新兵入伍后半年,还不知如何瞄准,如何使用表尺与目测距离,大多数士兵打仗时只是胡乱扳放……士兵“不仅体格孱弱,……技能差,且不沉着,往往过早发射,甚至一发现敌人,即到处放枪,无疑暴露自己的位置。——王奇生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国民政治》
在被俘和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能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书上勾画的重点和读书心得比比皆是……用兵行阵时,上至将官,下至士卒,俱按战术战斗原则作战,一丝不乱,令敌人不易有隙可乘沈克尼《侵华日军作战训练的依据——步兵操典》,《轻兵器》2010年第9期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驳斥一些抗日“神剧”中每个中国士兵如何“威武”、“超猛”、“厉害”,让学生懂得尊重历史,科学理性爱国。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战争期间中日士兵的文化和军事素质差距悬殊,思考在种种不利的因素下该如何应对。
(过渡)种种不利,迫使中国人民走上团结的道路,但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过程。请同学们两人为一组进行合作,再次使用年代尺标注出中华民族走向团结抗战的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学习任务要求,对前面的年代尺进行进一步完善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年代尺,了解抗战的细节,从而对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走向全面抗战的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人物、故事进行讲述,使学生对抗战的认识既有宏观大趋势,也有微观小细节,从而更加全面深刻。
师:抗战开始于1931年,但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于1937年。在此期间,不同阶层和力量抗日自发救亡运动逐步向团结抗战转变,局部抗战演变成全面抗战。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年代尺,找出国共两党在这一阶段的态度和表现。
学生活动:根据任务,找出国共两党的态度和举措。
补充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率先提出“以武装民众的民族革命战争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抗日救亡主张。中共中央号召全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自己武装起来,“真正地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中共中央还在有关决议中特别要求当时的满洲省委加紧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来反抗侵略,加紧组织军事力量进行游击战争,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2年4月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对日宣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共产党即发动上海市各阶层人民,积极援助国民党十九路军,抵抗日本侵略军对上海的进攻。1933年国民爱国将领冯玉祥与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个昼夜,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全国同胞和国民党爱国将士,同共产党和工农红军一起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总结出:在民族危难面前,共产党首先提出反抗侵略,并组建武装,领导东北抗日斗争,突出共产党人的表率作用、模范行动和抗战决心;中国共产党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积极争取国民党爱国将领,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建立。
补充材料
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
——郝彭证《全国抗战爆发前国共秘密接触和对话的三条渠道》,《党史文汇》2002设问:(1)国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有什么变化?
(2)国民政府政策变化原因是什么?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教科书内容可以得知:国民政府的态度从对内反共、对外不抵抗到最终联共抗日。由补充材料可以分析得知: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促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是国共两党相向而行的结果。
师: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沦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从局部战争走向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特点。?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团结面、汇集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共同抗敌。?
同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从民族的团结到全世界的大团结,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基础。
(结束语)实现了团结的中国人民在接下来的抗日战争中会有怎样的表现,这种团结的局面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演变,这种团结的精神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最终的胜利,她带给我们那些宝贵的经验?
?
八、教学评价
1.“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东洋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
2.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报道中写道:“大规模的抢劫、对妇女施暴,杀戮平民,把中国老百姓从家中赶出来,大批处死战俘与强迫征集壮丁,把南京变成了恐怖城市。”与此报道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淞沪会战
B.血战台儿庄
C.百团大战
D.南京大屠杀
3.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4.中共曾发表宣言呼吁:“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当时面临的形势是( )
A.日军突袭占领了东北三省????B.反法西斯同盟展开了密切合作
C.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D.全民族的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
5.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其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B.实现团结抗日??C.推翻北洋军阀??D.发展统一战线
6.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强调:“2014不是1917,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我希望日本的领导人能够懂的这些基本的道理,能够尊重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
——摘自凤凰资讯
材料二
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新华社北京2月27日电
材料一中提到的“1894年”中日之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在中国犯下了哪些违背“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的底线”的滔天罪行(请写出三例)?
参考答案:1.A
2.D
3.C
4.C
5.B
6.(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1分)
影响: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他有理即可得分)
(2)罪行:南京大屠杀、毒气战、七三一部队的细菌战和活体实验(写出三个即可)
九、教学反思
1.特色和亮点:
(1)本课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学情。避免与初中学习内容简单重复,兼顾学校高一年级平行班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初中中考开卷考试评价机制下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的现实,合理设置问题,逐步提升思维,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体现人文理念,突出价值导向。本课教学以和平的理念、合作的精神为价值指向,以“团结铸就胜利”为主题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教学,落实家国情怀培养。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3)通过问题分析,形成历史解释。通过提供一系列的材料,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反复拷问题“为什么需要团结”,深化了对团结必要性的理解,培养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4)教学中既有宏观历史面貌,也有微观历史细节。生动的历史细节、典型人物的事迹能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无限魅力的重要组成。本案例选取适切、多样、经典的细节故事,以小见大,努力营造能打动学生心弦的历史课,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5)充分使用年代尺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抗战的进程有非常深刻的了解和记忆,培养时空观念。十四年抗战,时间跨度较长,地理范围较广,用年代尺与地图配合的方式辅助教学,更为有效。
2.有待加强之处:
新教材将抗日战争分为《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和《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胜利》两课时内容,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材编写中,两节课内容的比重分配前后不均衡,因此给教学设计带来了难度。我把两节课的主题统一定为“团结”,所以在实施中存在着连贯性能否保持和梯度上是否有递进的疑惑。
十、板书
①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各地游击队健在的老战士;
②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方工作和地下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
③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并于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或入伍)以及回乡务农的老战士、老同志;
④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海内外爱国人士、抗战将领中的代表人士;
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的代表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