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43张PPT)+教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43张PPT)+教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4 14:46:23

文档简介

部编教材必修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https:?/??/?www.21cnjy.com?/?8?/?182311?/??)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明确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借助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的事实,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力。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
1.学生心理特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知识能力现状:高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创设历史情境,自然导入新课。
2.
采取模拟参观博物馆的方式展现古代中国生产成果及发展历程,设疑引思、主动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3.
精美图片连放,配置古典音乐增强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高超技艺的感性了解,增强感染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十二生肖图入手,结合《天仙配》的故事。《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请问《天仙配》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经济模式?它起源于什么时候?它的特点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
进入新课:
探究一:农业的起源(产业结构)
1.教师ppt展示材料
材料一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二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2.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结论:农业的起源: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
探究二:中国的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采取地图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
探究三:中国古代农业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
教师展示图片:北方的兰州牛肉垃面,南方的过桥米线。
学生思考:中国南北方饮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什么启示?
探究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研究生产力的发展:
时代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水利灌溉
春秋战国
两汉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元
/
明清
/
/
学生完成上表。教师适当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拓展提升: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探究五:什么是小农经济?我国小农经济何时因何种原因产生?有什么特点?我们应怎样评价它?
小农经济指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的特点(师生共同探究)
小农经济的影响:
较稳定,自给自足,生产积极较高;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天灾人祸,容易破产;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探究六: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
欣赏板块:教师在PPT中展示精美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精品。以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
板书设计:
课堂小结:
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所在。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创造力。我们如今应该从中汲取精华,发展现代化农业。
布置作业:
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
教学反思:
熟悉的老师,全新的教材,特殊的场合……怎样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尽快融入课堂,这是我上好这堂课的关键。
从兴趣入手。十二生肖配合《天仙配》的绝唱。足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遵循新课标的要求,了解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革与成熟的过程;明确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借助古代中国以先进的农业文明闻名于世的事实,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创造力。
为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不胜枚举的生产成就的感性认识,我采用到博物馆参观的形式,先抛出问题,再以大量优美的图片配合音乐,展示给学生们,以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与此同时带着问题去进行赏析。贯彻“二先二后”的教学思想(即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学生先练教师后讲),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学、讲、练、教有机结合。
学生先学:即在提炼图片传递的有效信息的时候,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解答。
教师后教:对不能回答的衍生问题,以知识卡片的形式进行讲授。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为接下来的探究题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先练:课堂探究时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配合教师给出的提示,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启发,阐述自己的观点,期待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课堂主体性地位得到了体现。
教师再讲:对学生们的探究答案进行点评、解析。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对同学们理解到位的少讲,给予肯定为主,对同学们有问题的地方多讲,讲透。同学们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这个时候听课也就格外集中注意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标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学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透过历史现象去分析本质并得出历史观点。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共43张PPT)
部编教材必修下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十二生肖与农业文明
第一单元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远古时代:
原始社会
先秦时期:夏、商、周奴隶社会
封建时期:
秦汉至明清封建社会
时限:
1840年鸦片战争(晚清时期)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70年
一、农业的起源(产业结构)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一:原始生活
采集经济
1.起源:
种植经济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求根探源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半坡遗址
(以粟麦为主)
河姆渡遗址
(以水稻为主)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碳化稻谷
(河姆渡遗址出土)
中国的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云南米线(南方)
兰州拉面(北方)
2、南稻北粟的生产格局
思考:中国南北方饮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什么启示?
启示: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











3、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之一: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原始
____
____
____质
耒(lěi)耜(sì)等
商周
为主,
出现
春秋
战国
__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__耕(___犁)
西汉
___耕推广
唐朝
____犁(标志步犁定型)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
____
木、石、

木、石、骨、蚌
青铜农具




曲辕
翻车
筒车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耕作技术(生产力)
精耕细作
生产模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筒车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二: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请你总结课本水利设施的兴修情况。
阅读教材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
(王景)
坎儿井
(西域)
春秋战国: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
东汉:
西汉:
上古:
大禹治水
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
自主学习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
坎儿井示意图
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
坎儿井、万里长城、大运
河,坎儿井是伟大的地下
水利灌溉工程。它早在汉
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生产力(农耕工具)
耕作方式
商周
木、石、骨、蚌为主,青铜农具出现
春秋
战国
铁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牛耕(铁犁)
西汉
牛耕推广
唐朝
曲辕犁(标志步犁定型)
四、耕作方式(生产关系、经营方式)
千耦其耘
(大规模简单协作)
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原始社会
商周
春秋战国后
(刀耕火种)
(千耦其耘)
(小农经济)
2.3亿元!
元青花瓷罐
(鬼谷下山图罐)
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三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
商代青铜鼎
食器
商代司母戊鼎
铜鸮(xiāo)尊
三羊首铜尊
四羊方尊
酒器
青铜编铙(náo)
兽面纹双面铜鼓
乐器
春秋时期金柄铁剑
兵器
战国时期的铁犁头和铁镰刀
铁犁铧
铁镰
生产工具
唐代曲辕犁
生产工具
纺织展室
凯撒
两千多年前,当恺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出现在罗马剧场的时候,整个罗马都为之震撼了。使用中国丝绸,成了一种时尚……
华贵之丝
西汉“素纱襌(dān)衣”
华贵之丝
南宋·刺绣海棠双鸟图
南宋·蛱蝶山茶花
缂丝作品
御寒之棉
明代棉质上衣
来啊,观赏这件瓷器,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从未见过如此优美
的艺术。多么诱人,精
致超俗,它来自中华。
——18世纪的法国诗歌
宋代景德镇名瓷
半坡彩陶
人面鱼纹盆
原始陶器
河姆渡遗址
稻穗猪纹陶
瓷的多彩
青釉四系瓷罐
瓷的开端——东汉青瓷
青瓷双系壶
邢窑白瓷执壶
唐代瓷器
越窑秘色瓷碗
宋代定窑孩儿枕
景德镇名瓷
宋代瓷器
青花梅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元代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
镂空云凤纹瓶
五彩云鹤纹罐
九桃纹过枝
清代粉彩瓷器
雀梅纹天球瓶
商周
春秋战国
生产力:
木器、石器、骨器
(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
铁器、牛耕
(工具较先进,生产力进步)
生产关系:
集体耕作
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理论总结】
经济基础
土地私有制
走向中央集权制
上层建筑
井田制
分封制


我国小农经济何时因何种原因产生?有什么特点?我们应怎样评价它?
商周时期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
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生产力)
私有土地的出现(生产关系)
商周时期
大规模简单协作
春秋时期
自耕农经济出现
原因
条件
四、生产关系变革(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小农经济
什么叫小农经济
指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④分散性——家庭为单位
①男耕女织
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⑤封闭性——较少商贸交流
⑥稳定性
②落后性
⑦脆弱性——处境艰难,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容易破产。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材料一: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第7页
材料二: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第28页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评价小农经济?
较稳定,自给自足,生产积极较高;
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天灾人祸,容易破产;
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积极:
消极:
思考评价类题目可从
积极、消极两方面分析
结束语:珍贵无比的经验教训
据本节课内容谈谈古代农业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1.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2.兴修水利设施,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5.走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