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
2
3
4
5
6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两种颜色——赫鲁晓夫的墓碑
二百枚勋章——爱好荣誉的领袖
一封来信——对戈尔巴乔夫的质疑
八国之变——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2029年——《时代周刊》的预言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
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
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体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两种颜色——赫鲁晓夫的墓碑
材料一
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来自苏联的1355名代表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赫鲁晓夫数次抨击党内个人崇拜现象。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等待他们的是赫鲁晓夫和他带来的一场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4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会议期间,赫鲁晓夫特别强调不要将话题扩散到党外。然而不久后,苏联党中央就把秘密报告的材料印发给了全国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张树华著《俄罗斯之路三十年》
思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对改革有什么促进作用?这种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有什么弊端?赫鲁晓夫前后矛盾的做法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利于让全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斯大林主义的危害,对当时的平反工作和苏联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解放,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赫鲁晓夫前后矛盾的做法体现了他个人性格的反复无常。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和影响
政治
农业
工业
成就
缺陷
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和影响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
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成就
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缺陷
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二百枚勋章——爱好荣誉的领袖
材料二
苏联六十年代工业利润和国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三
1966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国民收入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材料四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的37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亿美元,前后增长5.4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
材料五:
勃列日涅夫在学习上和工作上都不够刻苦勤奋。他不爱读书,极少动笔写作。他出版了九大本《勃列日涅夫文集》,获得列宁文学奖《小地》、《复兴》和《垦荒地》,都是别人代写的。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爱好虚荣,爱听别人阿谀奉承。
——《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一封来信——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登载了列宁格勒工艺学院讲师尼娜安德列耶娃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的读者来信。信中指出:“经过与青年们长时间的坦诚交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我国当时领导人的攻击,不仅针对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精神道德层面,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根基。”“各种组织的头头常常谈论以‘议会制’为基础的‘分权’、‘自由贸易联盟’、‘独立出版社’等话题。这一切都表明当前我国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并由此扩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的一切方面的改革是否需要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
”
材料六
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七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和结果。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
政治
戈尔巴乔夫改革
经济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问题: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请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苏联的哪些措施违背上述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问题: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请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苏联的哪些措施违背上述原则。
八国之变——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2029年——《时代周刊》的预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问题:结合新中国的措施指出如何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农村到城市,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三农问题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在积极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苏联改革到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成就做出合理解释,以体现历史学科“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科书主要叙述了“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三目内容,阐述了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本课内容虽已学习过部分内容,但由于学习时间久远等原因,大部分学生都已不甚清楚。在授课过程中应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对苏联、东欧和中国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培植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依据史料,说出苏联改革的相关措施和影响,体会改革的艰难和曲折;通过比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苏联改革措施,学会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现象;了解东欧剧变的相关史实和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树立社会主义事业必将取得成功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为苏联改革的影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突出成就;难点为分析苏联社会主义道路失败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以几组数据引发的故事为线索,层层铺垫,一步步理解苏联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几位领导者的改革举措,并分析东欧剧变和中国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在全课中贯穿唯物史观,使学生明确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国际歌响起)当这首雄壮的歌曲响起时,我总是觉得热血沸腾。这首歌是国际歌,被誉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战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国际歌一度唱响世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这节课我们将从这几组数字展开学习: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两种颜色——赫鲁晓夫的墓碑
3.二百枚勋章——爱好荣誉的领袖
4.一封来信——对戈尔巴乔夫的质疑
5.八国之变——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6.2029年——《时代周刊》的预言
首先让我们走进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苏联。
一则笑话——亚当与夏娃
在苏联国内曾经流传这样一则笑话:
美术馆里有一幅描写亚当和夏娃的画。英国人:他们一定是英国人,男士有好吃的东西就和女士分享。
法国人:他们一定是法国人,情侣裸体散步。
苏联人:他们一定是苏联人,没有衣服穿,吃得很少
,还以为自己生活在天堂。
师:这样一则笑话体现了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进行调整和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苏联的经济呈现出这样的状况,表明要对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斯大林模式在确立初期推动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在二战胜利后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又存在着哪些问题?
生:成就有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严重,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那苏联是如何应对的呢?让我们先从一位领导人的墓碑颜色说起。
两种颜色——赫鲁晓夫的墓碑
赫鲁晓夫的墓碑很有特色,其主体由黑白两色组成,这样的设计方案体现了设计者怎样的意图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赫鲁晓夫以及他所主导的改革。
材料一
1956年2月14日——2月25日,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来自苏联的1355名代表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赫鲁晓夫数次抨击党内个人崇拜现象。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等待他们的是赫鲁晓夫和他带来的一场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4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会议期间,赫鲁晓夫特别强调不要将话题扩散到党外。然而不久后,苏联党中央就把秘密报告的材料印发给了全国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张树华著《俄罗斯之路三十年》
思考: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对改革有什么促进作用?这种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有什么弊端?赫鲁晓夫前后矛盾的做法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生: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利于让全党和人民群众认识到斯大林主义的危害,对当时的平反工作和苏联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突然袭击式的批判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解放,容易导致思想的混乱。赫鲁晓夫前后矛盾的做法体现了他个人性格的反复无常。
师: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并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而是全面否定斯大林,对当时的年轻人的成长极其不利,这批年轻人正是树立信仰的关键时刻,却亲眼看到了领袖从神坛被打到了地狱。这批年轻人被称为“二十大的产儿”,而其中有一个年轻人叫做戈尔巴乔夫。还是先让我们回到赫鲁晓夫,请大家读教材概括改革的措施和影响。
生: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师:赫鲁晓夫的改革以批判斯大林为开始,却仍以固守斯大林模式为结束;他充当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同时又是守墓人。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赫鲁晓夫墓碑上的黑白两色代表了他矛盾的人生。赫鲁晓夫改革失败了,苏联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时,另一个领导人登场了,他就是勃列日涅夫。
二百枚勋章——爱好荣誉的领袖
1991年,吉尼斯世界纪录收录了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的名字,因为他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世界上获得荣誉最多的人”。据有关媒体报道,他一生获得过200多枚勋章。他为什么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勃列日涅夫。
阅读教材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
生回答。
师: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苏联六十年代工业利润和国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三
1966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社会总产值
7.4
6.3
4.2
国民收入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
8.5
7.4
4.4
农业总产值
3.9
2.5
1.7
材料四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的37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亿美元,前后增长5.4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
材料五:
勃列日涅夫在学习上和工作上都不够刻苦勤奋。他不爱读书,极少动笔写作。他出版了九大本《勃列日涅夫文集》,获得列宁文学奖《小地》、《复兴》和《垦荒地》,都是别人代写的。他为人谨慎,秉性保守。习惯于因循守旧;爱好虚荣,爱听别人阿谀奉承。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剧变深层次原因研究》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生回答。
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爱慕虚荣,趋向保守,导致苏联社会危机四伏,经济发展停滞。他获得的二百枚勋章就体现了他个人性格的弱点。
面对苏联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严重问题,新任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自己的改革。
一封来信——对戈尔巴乔夫的质疑
张树华所著的《俄罗斯之路三十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登载了列宁格勒工艺学院讲师尼娜安德列耶娃题为《我不能放弃原则》的读者来信。信中指出:“经过与青年们长时间的坦诚交谈,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对我国无产阶级专政以及我国当时领导人的攻击,不仅针对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精神道德层面,它还关系到整个社会根基。”“各种组织的头头常常谈论以‘议会制’为基础的‘分权’、‘自由贸易联盟’、‘独立出版社’等话题。这一切都表明当前我国争论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并由此扩及到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理论和实践的一切方面的改革是否需要党和工人阶级的领导。”
这封来信对当是苏联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但是这封来信的作者却遭到猛烈的批判。当时的苏联面临着什么样的局势呢?
材料六
农业上,通过实行土地承包来改革土地制度。苏联政府颁布了《个体劳动法》和《合资企业法》,允许私有制存在,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1987年颁布《国有企业法》,宣布企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它力图消除计划经济对企业的控制,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市场机制,又削弱了党对企业的领导,对苏联经济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经济由低速增长变为负增长。
——李世安主编《世界当代史》
材料七
1990年3月召开会议修改宪法,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日益动荡。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党内思想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历史,反对列宁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概括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和结果。
生回答。
师:一个存在了69年的红色帝国就此宣告死亡,令世界震惊。在震惊之余,人们不禁追问:到底苏联为什么会失败?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今天就让我们从下面这个角度找一下我们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问题: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请根据所学知识阐述苏联的哪些措施违背上述原则。
生讨论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导致思想混乱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斯大林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苏联的社会主义之路遭遇重大失败,那么东欧的社会主义之路如何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欧,一起了解东欧八国的状况。
八国之变——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各国的剧变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
师:原因:大多采取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各国虽有改革,但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戈尔巴乔夫鼓励东欧改革;西方“和平演变”的战略影响。
特点: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稳定;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
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之路相继失败,是不是说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呢?让我们再把目光转向中国。
2029年——《时代周刊》的预言
师: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作出预测,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29年超过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重大挫折时,中国经过艰苦的探索,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请阅读教材列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取得的巨大成就。
生回答。
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与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密不可分的。请同学们结合新中国的措施指出如何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生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农村到城市,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三农问题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式上,国际歌的旋律激荡在会场,党旗更加鲜艳,党徽更加闪耀。(播放视频)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快速发展,也经历了重大挫折。庆幸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不懈奋斗。
教学评价设计
根据学生在课堂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苏联改革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对学生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以几组数据为线索学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渗透唯物史观,可达到全面概括、引人深思的效果。本课涉及的历史概念较多,如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收购制、新经济体制等,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初步依据现有材料解决这些概念,有理有据。国际歌前后呼应,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更加体会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