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4 20:0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曹操的军事权谋形象在中国民间早就凝固,却缺少他在文学中的身份。然而,当大家知道,那些早已成为中国熟语的诗句居然都出自他的手笔,常常会大吃一惊。哪些熟语?例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那些描写乱世景象的著名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在漫长的历史上,还有哪几个文学家,能让自己的文句变成千年通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曹操,走进他的《观沧海》,去体味他的宇宙人生。
课前导入
观沧海
七年级上册语文
曹操
作者介绍
曹操,字孟德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代表作《短歌行》《蒿里行》等。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相关知识
读诗明意——读准字音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xiāo

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但有时也要根据意义加以调整,以免读破词语。四至七言句的节奏型依次是:
四言句:××/××,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五言句:××/××/×,或者××/×/××。
七言句:××/××/××/×,或者××/××/×/××
读诗明意——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心情自然是豪情万丈,激动万分。此时登碣石山,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更是触景生情,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中国,要做一番大事的人生信念。所以,要用“激动、豪迈、乐观、激昂”的语气,读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读诗明意——诗歌韵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来到,文中指登上的意思。
连词,来。
副词,多么
水波荡漾的样子。
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内容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读诗明意——诗歌韵译
聚集
内容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读诗明意——诗歌韵译
洪波涌起
秋风萧瑟
风吹拂树木发出的声音。
汹涌澎湃的波浪。

内容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摇动,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波浪。
读诗明意——诗歌韵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代词,指大海。
银河
好像是
内容翻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庆幸。
甚:非常。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读诗明意——诗歌韵译
内容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摇动,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波浪。
内容翻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细读感悟
1.整首诗由哪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海上的日月星辰。
3.哪些是诗人真正“观”到的?
浩荡的海水、耸立的山岛、繁茂的草木、掀起的洪波
4.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写法有什么不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总写全景,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草木,是静景,写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句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又回到动景,动静之间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写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
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所以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
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
所以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虚写
总写
分写
附文
实写
(想象)
写作手法
板书设计
观沧海
实景
虚景
动:水、秋风、洪波
静:山岛、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
借景抒情
统一天下的抱负
课堂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