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汽化和液化 (学生+教师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

文档属性

名称 3.3汽化和液化 (学生+教师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讲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4 16:19:07

文档简介

【思考】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就不见了,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也干了。地上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活动一】想想做做
1.实验开始前,如图3-3-1,先将袋挤瘪,再密封塑料袋,把塑料袋放人热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
2.实验开始时,如图3-3-2所示往塑料袋中滴人几滴酒精,挤瘪密封后将其放人热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如何推测此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我们试试从液体、气体分子微观结构分析此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活动二】水的沸腾实验。
问题:我们在烧水时发现,锅里的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越来越少,这些水变成了什么物态?继续用大火烧,锅里剩下水的温度是否会变化?
【活动三】液化的方式。
1.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什么物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蒸气是肉眼看不到的无色气体)
2.针筒吸入一定量的汽油气体,然后封住针口,把活塞向里压,观察筒中汽油的状态变化。
思考: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较冷的空调房走出室外,镜片上会沾上一层水雾,请解释其原因。
当小孩发烧时,我们经常用温水泡过的毛巾帮他擦拭身体,这种方法称为“物理降温”。这种疗法的依据是什么?
液化石油气是把可燃气体在一定温度下,通过
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个过程中石油气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
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电冰箱是常用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
,在冷凝器内

2010年4月20日,江城出现了罕见的“返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前几天武汉市遭遇“倒春寒”天气,地面、墙壁等处的温度
,但近日起,西南暖湿气流来到武汉市上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
,极易发生
现象,使近地
面的物体冒“冷汗”。
如图所示为“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将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升华,后液化
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
,只有当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小丽用一支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温度计读数时,小丽的错误操作是

(2)正确操作后,小丽发现开始加热后,温度计示数不断上升,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翻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水是否沸腾?
(3)小丽刚开始加热水,发现烧杯壁的上方有许多小水珠出现。小水珠是什么态?是怎么形成的?小水珠是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还是外壁?
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
有关,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法(选填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夏天,把一支玻璃泡涂了酒精的温度计放在室温下,温度计示数会怎样变化?
(1)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会弥漫着“白气”;
(2)小明冬天喝开水时,发现眼镜的镜片上有“白雾”;
(3)冬天,车窗密闭的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玻璃窗很快出现“白雾”。
请指出上述的“白气”“白雾”是水的哪一物态,
并解释“白气”“白雾”是如何
形成的。第(3)种情况,车内外哪里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白雾”是出现在车窗内侧还是外侧?
如图所示,把装有酒精的试管A浸在装有刚烧开的水的烧杯B中。你认为试管中的酒精会沸腾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
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同时减缓人的疼痛感。氯乙烷采用
的方法液化后
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
称),同时
大量的热。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
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
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
)
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B.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C.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D.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
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C-196°C和-78.5°C.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室内温度为20C,此时用没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面图中的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C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
;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比1个标准大气压
小;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1
min,则水的温度是

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1)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
的高低、液体的
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2)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
有关.
(3)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
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
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4)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
例:
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实验目的是:
观察水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
变化.
(2)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应选用
(选填“A”或“B")装置,目的是
(3)如图2所示的是小红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的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
(选填“C”或“D”)是沸腾时的情况,气泡中主要成分是
(选填“空气”、“小水珠”或“水蒸气”).
(4)下表是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
请你分析,不可靠的数据是
,理由
(5)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理由是:
(6)同时小明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线.实线表示小红的实验图线,虚线表示小明的实验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7)小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请在图4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曲线,小明发现:水在冷却时温度降
低的规律是:
如果有一天你要急于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
然后冷却5min.
你认为方法
(选填“①”或“②”)的冷却效果好.
(8)
“炖”菜是鸡西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5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思考】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洒在地上的水过一会就不见了,晾在太阳下的湿衣服不久后也干了。地上和衣服上的水到哪里去了呢?
【活动一】想想做做
1.实验开始前,如图3-3-1,先将袋挤瘪,再密封塑料袋,把塑料袋放人热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
2.实验开始时,如图3-3-2所示往塑料袋中滴人几滴酒精,挤瘪密封后将其放人热水中,观察袋子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如何推测此过程发生了什么物态变化?我们试试从液体、气体分子微观结构分析此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
【活动二】水的沸腾实验。
问题:我们在烧水时发现,锅里的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越来越少,这些水变成了什么物态?继续用大火烧,锅里剩下水的温度是否会变化?
【活动三】液化的方式。
1.水在沸腾时,产生大量的“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什么物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蒸气是肉眼看不到的无色气体)
2.针筒吸入一定量的汽油气体,然后封住针口,把活塞向里压,观察筒中汽油的状态变化。
思考:炎热的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较冷的空调房走出室外,镜片上会沾上一层水雾,请解释其原因。
当小孩发烧时,我们经常用温水泡过的毛巾帮他擦拭身体,这种方法称为“物理降温”。这种疗法的依据是什么?
依据是水汽化成水蒸气时,从人体皮肤吸热,使皮肤的温度降低。
液化石油气是把可燃气体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其液化,这个过程中石油气要放热(选填“吸热”或“放热”)。在揭开沸水锅的锅盖时,有水珠从锅盖上滴下,这是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水蒸气液化的。
电冰箱是常用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汽化吸热,在冷凝器内液化放热
2010年4月20日,江城出现了罕见的“返潮”现象,地面、墙壁全是湿的。专家解释:这是因为前几天武汉市遭遇“倒春寒”天气,地面、墙壁等处的温度低,但近日起,西南暖湿气流来到武汉市上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极易发生液化现象,使近地
面的物体冒“冷汗”。
如图所示为“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装置。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将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B
)
A.先汽化,后凝固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升华,后液化
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醋的沸点只有60℃,当温度达到60℃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只有当
醋全部汽化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
C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小丽用一支准确的温度计测量水的沸点,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温度计读数时,小丽的错误操作是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
(2)正确操作后,小丽发现开始加热后,温度计示数不断上升,一段时间后,烧杯内的水翻腾,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如图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99℃,水是否沸腾?是
(3)小丽刚开始加热水,发现烧杯壁的上方有许多小水珠出现。小水珠是什么态?是怎么形成的?小水珠是出现在玻璃杯的内壁还是外壁?
小水珠是液态,烧杯内高温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放热液化成为小水珠,小水珠出现在内壁。
小明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通过A、D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液面上方空气流动有关,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选填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夏天,把一支玻璃泡涂了酒精的温度计放在室温下,温度计示数会怎样变化?
温度计示数会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不变。
(1)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常会弥漫着“白气”;
(2)小明冬天喝开水时,发现眼镜的镜片上有“白雾”;
(3)冬天,车窗密闭的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玻璃窗很快出现“白雾”。
请指出上述的“白气”“白雾”是水的哪一物态,
并解释“白气”“白雾”是如何
形成的。第(3)种情况,车内外哪里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白雾”是出现在车窗内侧还是外侧?
“白气”“白雾”是水的液态;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出现“白气”“白雾”;车内的水蒸气温度较高;“白雾”出现在车窗内侧。
如图所示,把装有酒精的试管A浸在装有刚烧开的水的烧杯B中。你认为试管中的酒精会沸腾吗?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是78℃,水的沸点是100℃)
会,因为烧杯B中的水是刚烧开的,且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试管A中的酒精能不断从水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达到酒精的沸点后A中的酒精仍能不断吸热,所以试管A中的酒精会沸腾。
针对运动损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其原理是用一种叫做氯乙烷的气态有机物,对准损伤处喷射,使人体受伤部位的温度降低,皮肤血管收缩,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变慢,防止伤口处形成瘀血,同时减缓人的疼痛感。氯乙烷采用压缩体积
的方法液化后
储存在罐中,喷在皮肤上迅速汽化(填物态变化名
称),同时吸收大量的热。
无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在使用冷暖空调的房间窗户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小水珠,那么,关于这种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小水珠
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
B.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小水珠
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C.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D.无论冬夏,小水珠都是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水被加热烧开后,水面上方有“白色气体”;在炎热的夏天,冰块的上方也有“白色气体”(
B
)
A.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B.前者主要是由杯中水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C.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气态物质”
D.后者主要是由冰转变成的“水的液态物质”
妈妈在蒸馒头时,开锅后改用“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的让馒头变熟
B.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用“大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不应该改用“小火”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
剥开棒冰纸时,棒冰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C
)
A.棒冰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棒冰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棒冰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已知液态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83°C、-196°C和-78.5°C.
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
C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整个空气同时液化无法分离
室内温度为20C,此时用没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面图中的哪幅图正确反映了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
C
)
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
C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数据记录如下表: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所示,则表中空缺的数据应为96℃;
(3)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由水的沸点,可判断出当时的大气压比1个标准大气压
小;
(4)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以推断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继续对水加热1
min,则水的温度是98℃。
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探究名称]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出问题]液体蒸发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通过观察图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猜想.
(1)猜想一: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2)猜想二:相同条件下,将水和酒精同时擦在手臂上,酒精更容易干,猜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还与液体种类有关.
(3)
[设计与进行实验]小明同学对其中的一个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如图所示,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质量相等的酒精,通过观察图中情景可知,他探究的是酒精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是否有关.此实验过程中需控制酒精的温度和其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相同.
(4)
[交流与评估]
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
例:
夏天在地上洒水来降温
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1)实验目的是:
观察水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2)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应选用B(选填“A”或“B")装置,目的是减少热量散失
(3)如图2所示的是小红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的气泡上升情况的示意图,其中D(选填“C”或“D”)是沸腾时的情况,气泡中主要成分是水蒸气(选填“空气”、“小水珠”或“水蒸气”).
(4)下表是小红记录的实验数据。
请你分析,不可靠的数据是第5分钟的数据,理由水沸腾前,吸热温度升高;沸腾过程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98℃,理由是:
沸腾过程温度保持98℃不变
(6)同时小明也做了该实验,他们根据各自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了如图3所示的图线.实线表示小红的实验图线,虚线表示小明的实验图线,水平部分图线重合.若加热条件完全相同,整个过程中两人的操作都规范准确.根据图线分析:你认为造成两同学图线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不同
(7)小华同学在做完“观察水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研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情况,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请在图4坐标图中通过描点画出上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观察曲线,小明发现:水在冷却时温度降
低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
如果有一天你要急于喝一杯奶茶,可以有两种方法供你选择:
①先将滚烫的热茶冷却5min,然后加一匙冷牛奶;
②先将一匙冷牛奶加进滚烫的热茶中,
然后冷却5min.
你认为方法①(选填“①”或“②”)的冷却效果好.
参考答案:
(8)
“炖”菜是鸡西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如图5所示.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能(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沸点,不会(选填“会”或“不会”)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