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文档属性

名称 海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1 22: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海燕(高尔基)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苍茫、胆怯、翡翠、精灵、蜿蜒”等词语。
  2.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形象深广的政治意义和象征内涵。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德育目标
  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领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海燕》是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散文诗。作品表现出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读本文,通过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使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讨点拨法。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艺术形象的把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材料,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意的关键。研讨作品内容与朗读结合进行,读读议议,使阅读向纵深发展。
  3.对比阅读。与郑振铎的散文《海燕》进行对比。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投影仪 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背景知识,为理解课文含意铺垫。充分诵读,创设情境,初步理解海燕形象。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勇猛搏击于惊涛骇浪中的海燕形象)同学们,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投影)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于1892年9月发表了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1923年完成。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的文学论文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投影)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fěi cuì)
  精灵: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诵读,对朗读过程中在重音、节奏、语气方面出现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
  4.学生自由诵读,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高尔基敏锐地体察到时代的脉搏,并以“海燕这一深刻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吹响了嘹亮的进军号角。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示例:胜利的预言家。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结: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适用:勇敢的斗士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革命的先驱者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无畏的革命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5.合作研讨,疏理文章思路。
  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暴风雨来临前的景象构成了海燕活动的特定背景,海燕的艺术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逐步完善。请同学们依照海上图景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变化疏理课文的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
  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第一个画面(从开头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个画面(从“乌云越来越暗”到“是的,遮不住的”):写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以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个画面(从“狂风吼叫”到篇末):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通读全文,划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提示: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句中“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寥寥数字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的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
  (2)“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3)“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4)“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
  句中“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2.思考:文中的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教师明确:
  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血肉丰满、气质刚正的海燕形象是随着暴风雨的渐次逼近的景象变换中而逐步完善的。在恶浪腾空、雷电交加、狂风怒吼、波澜壮阔的环境描写中,海燕乐观、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得到鲜明有力的展示。海燕的形象蕴含鲜明的时代特征,“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的海燕则是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
  3.学生配乐齐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五、课堂练习
  (投影)
  1.填空。
  (1)看吧,狂风紧紧______(抱、卷、刮)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______(摔、抛、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______(撕、砸、摔)成尘雾和碎末。
  (2)《海燕》向读者展示了暴风雨的三个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燕》是一首__________,兼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不分行,不押韵。
  (4)《海燕》是伟大的文学家________在1901年写的,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是( )
  A.——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B.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D.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
  3.对朗诵材料进行处理,可以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和内涵的理解。请用“/”“·”分别标出下面句子很短的停顿及语气的加强。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4.下列加点词属贬词褒用的一项是( )
  A.它们在大海上飞窜
  B.蠢笨的企鹅
  C.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
  D.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5.运用比喻手法,依照“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的示例,按照下边的意思各造一个比喻句。
  (1)形容列车在原野上疾驰
  (2)形容月亮又圆又亮挂在蓝天上
  参考答案:
  1.(1)抱 摔摔
  (2)将来 逼近 即临
  (3)散文诗 诗歌 散文
  (4)高尔基 母亲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2.A
  3.……狂风/……海燕/……高傲地/ 苍茫 卷集 黑色
  4.D
  5.(1)列车风驰电掣般在原野上飞驰。
  (2)银盘似的月亮挂在蓝天上。
  六、布置作业
  阅读短文《青菜》,完成题目。
青 菜
  可爱的青菜,土地美丽的女儿,请用你朴素的光辉照耀我。
  你感人的色彩是生命的象征。生动与纯粹,简洁与丰润,这些高贵品质的融会,于人何等艰难,于你何等自然。我不知道哪一种绿色能像你一样始终放射着家园的温馨。
  你紧紧依靠土地,又向天空缓缓伸展自己的身躯,以更好地承接阳光和雨水的恩泽。你的姿态永远是谦卑的,这谦卑绝不是出于某种动机的表演,而是与生俱来,并随着成长而逐渐完美的一种精神形态。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那根高高翘起的尾巴,笑嘻嘻地摘下灯笼草上那自我炫耀的灯笼,又在凌空悬挂的黄瓜上轻率地刻下伙伴的绰号,但所有的孩子在菜畦间割草的时候,却总是那么小心翼翼。
  你的根雄健而沉着,土地的血液从四面八方涌入你的根,然后上升到所有的粗粗细细的脉管中,在你的全身汩汩流动,向世界显示着绿色的活力。
  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你清澈的目光像泉水洗去我的烦恼和疲倦。我这个自以为高大的人,情不自禁地弯下腰来向你致敬。我的手轻轻抚摸你洋溢青春活力的躯体,渐渐感到自己的灵魂也在长出根来,努力扎入土地内部。我会像你一样既□□又□□,既□□又□□,既□□又□□吗?
  啊,可爱的青菜,土地忠诚的女儿,请赐给我你蓬勃的生机和一切的美德!
  1.文中倒数第二段的空格里应填入什么词语?从文中找出,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会像你一样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既__________又__________吗?
  2.作者为什么写孩子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
  3.起始句子,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4.下面四句名言中,哪两句与《青菜》的旨趣最为接近?( )
  A.没有美德就没有幸福可言。——(法)卢梭
  B.植物的生命要从它的绿叶中显示出来。——(意)但丁
  C.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中就是智慧。——(俄)冈察洛夫
  D.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李白
  E.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周敦颐
  5.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请举一例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生动 纯粹 简洁 丰润 朴素 高贵
  2.反衬(或对比)
  3.“美丽”是从色彩写起,是“表”;“忠诚”是从内部美德角度而言,是“里”。内容变化,措辞改变。
  4.BD
  5.第二人称。①便于交流感情,便于抒情;②在文中起到拟人化的作用。“你翩然走过土地的胸膛。顺着阳光的导引来到我的身边。”或者其他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