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 公元前348年,秦孝公采取按人口征收田赋的“初为赋”,“辟淫游惰之民”也要交税;秦昭王相蔡泽亦日: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由此可见,秦国改革( )
A.旨在发展小农经济 B.重在变革土地制度
C.试图缓和社会矛盾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2. 维新变法时期,以倭仁为代表的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也不赞成国家制度转变为西洋模式。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了( )
A.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 B.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
C.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 D.制度变革不符合各方利益
3.1953年10月2日的中共中央政政治局扩大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征购,管制私商,统一管理粮食,势在必行。……宣传问题,要大张旗鼓,但报纸一字不登。”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 )
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
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 D.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
4.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5.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6.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A.是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 B.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
C.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D.推动了新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7.1979年,国家对农副产品收购牌价提高了21.1%,全国征购粮食基数减少到700亿斤,减少了55亿斤,并且规定水稻地区口粮不足400斤、杂粮地区口粮不足300斤一律免购。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
A.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B.大力推行包产到户
C.给予农民政策优惠 D.积极应对农业困境
8.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9.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说:“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说明戊戌变法( )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 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 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变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戊戌变法更为熟悉和注意,某种意义上,这主要还是因为戊戌变法的仁人志士的悲壮故事,更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和道德审美上的需求……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的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就新政各项政策措施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的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从革命派、激进立宪派、温和派到保守派和儒家的原教旨派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从当朝权贵到地方督抚,从留学生到破落的塾师,从农民、士绅、商人到洋场买办,纷纷在海内外各种报刊上发表不同的言论,彼此针锋相对。各种不同的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也都积极调动各自拥有的社会资源来影响决策。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三 1950年至1952年间,新中国发生第一次土地改革。其政策出发点为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1953年至1956年间的农业合作化时期的土地改革,农民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转变为土地公有制。1979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
——摘编自甄爱军《近代中国历次士改》
(1)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得与失的评价是否客观,请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为例,简要说明理由。
要求:①先就张之洞对三次变法(或改革)得失的论述作出评价。②就王安石变法,从背景、措施、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简评清末“新政”。
(3)依据材料三指出历次改革的共同点,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辟淫游惰之民’也要交税”“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可知,秦国的改革使民众安于农业,有利于社会稳定,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决裂阡陌,以静生民之业而一其俗”可知,秦国的改革具有双重目的,而非单独的经济目的,故A项错误;征收田赋不属于对土地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由材料得不出缓和社会矛盾的结论,故C 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维新变法得不到保守派、洋务派和大多地方督抚的支持,这说明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 B 项正确;有些缙绅士大夫的观念比较进步,故 A 项错误;材料和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无关,故 C 项错误;制度变革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故 D 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1953 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对农业的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服务国家工业化的战略发展需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需要,故 C 项正确;A 项属于毛泽东对农业进行改造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出发点,错误;B 项属于毛泽东对农业进行改造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出发点,错误;1953年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直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在中国建立,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伏事公卿,无不宠爱”,说明鲜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是移风易俗方面而非政权制度,故 A 项错误; “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由材料无法得出,故 B 项错误;孝文帝改革后“汉语”为“正音”, “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与之不符,故D 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的是中国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 A 项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 D 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相适应”说明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当时国家经济战略的要求,故 B 项正确;国家经济建设优先发展的重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其他工业发展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牌价,同时降低了征购粮食基数,又对口粮不足地区进行了免购的规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反映了当时政府给予农民政策的优惠,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故 A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当时政府给予农民的政策优惠,不是政府积极应对农业困境,故 D 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也兴修了水利,同时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募饥民修水利” “兴陂塘沟港之废”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政府负担,故 A 项错误。王安石的这些措施是为灾区作长远考虑和打算,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与题干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王安石的赈灾措施,并未说明政府建立抗灾救荒体系,故 D 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不出侧重提倡务实之风,故 A 项错误;由“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可以看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学习,仅限于补充中学之不足,没有体现革命的要求,故 B 项错误; “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可以减轻保守派的抵触情绪,达到减少变革阻力的效果,故 C项正确;洋务运动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并无变革制度之主张,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0.【答案】
(1)北魏孝文帝改革:较为客观公正;商鞅变法:符合事实,有一定的道理;王安石变法:存在偏见,失之片面。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面临着严重边患;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变法中也存在着因用人不当和过于激进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2)不同:新政持续时间长;新政措施付诸实践;通过改革实现现代化成为士绅共识;社会动员程度大;涉及更多领域;影响更加深刻。简评:新政是晚清政府的自救性改革;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引发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前途的深层思考与探索;提升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促进革命形势的成熟;推动了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
(3)共同点:服务于当时主要任务的需要;满足了农民自身的需要;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和力量。启示:关注民众需要,致力改善民生,引领时代发展,是推动国家独立富强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