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并能在解题中应用。
2.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规范书写答题的格式。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
理论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六个不变
计算依据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之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比
各物质的质量比:实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注明: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与复习巩固)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写: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算:写出相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以及已知量和未质量
列:列比例式,求解
答:简明的写出答案
(简记:“设、写、算、列、答”)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2.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4.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5.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6.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四、课堂训练
例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例2.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
A.23∶9
B.16∶9
C.32∶9
D.46∶9
变式训练
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元素。(填写元素名称)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
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
g·L-1)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例4.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的办法如下: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
kg
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变式训练
3.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同学,对我市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主要的污染物为氢氧化钠。为测定污水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100
g污水于烧杯中,加入36.5
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污水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求:(1)100
g污水中含氢氧化钠多少克?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课后练习
1.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2.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火力发电厂用石灰石泥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环境,其反应方程式为:2CaCO3(粉末)
+
2SO2+
O2====2CaSO4+
2CO2。
(1)若100克废气中含6.4克二氧化硫,则处理100克这种废气需含碳酸钙(CaCO3)的石灰石__________克。
(2)处理上述100克废气,可得到含CaSO4
85%的粗产品_________克。
4.(拓展题)只含铜和氧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9.0
g,测得铜的质量为8.0
g。已知铜的氧化物有CuO和Cu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样品的组成只有两种情况
B.固体样品一定是CuO与Cu2O的混合物
C.固体样品可能是Cu2O
D.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其中一种质量分数为4/9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并能在解题中应用。
2.掌握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规范书写答题的格式。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依据
理论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六个不变
计算依据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之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比
各物质的质量比:实际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比
(注明: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与复习巩固)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设: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写: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算:写出相关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乘积,以及已知量和未质量
列:列比例式,求解
答:简明的写出答案
(简记:“设、写、算、列、答”)
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化学式必须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
2.找准题意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所用已知量和待求的未知量都是纯净物的质量。
4.所设的未知量不要带单位。在解题过程中涉及的具体质量都要带上单位,不管在列比例式时或最后的计算结果都不要漏掉单位。另外单位要一致,不一致的要进行单位换算。
5.相对分子质量一定要注意乘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如果遗漏,必然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6.求解时要先约分,结果除不尽的可保留两位小数,带单位
四、课堂训练
例1.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思路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锰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氧气和氯化钾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前氯酸钾的总质量。即:氯酸钾的总质量=(B+C)
g,二氧化锰的质量=A
g-(B+C)
g=A-B-C克。
答案:B
例2.在反应X+2Y====R+2M中,当1.6
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
g
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
A.23∶9
B.16∶9
C.32∶9
D.46∶9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反应按一定的质量比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即质量守恒)。
设生成M的质量为x。
X+2Y====R
+
2M
11
9
4.4
g
x
(1)11/4.4
g=9/x,x=
3.6
g。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Y的质量为:4.4
g+3.6
g-1.6
g=6.4
g。
Y和M的质量之比是:6.4
g∶3.6
g=16∶9。
答案:B
变式训练
1.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B消耗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答案:80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元素。(填写元素名称)
答案:氢、氧
例3.中国登山协会为纪念我们首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50周年,再次组织攀登珠穆朗玛峰活动。阿旺扎西等一行登山运动员成功登顶。假如每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
g。求:
(1)这些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为1.43
g·L-1)
(2)若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相同质量的氧气,需要多少千克的高锰酸钾?
(3)用这种方法给登山运动员供氧,是否可行?简述理由。
解答:(1)4.8
kg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3
356.6
L。
(2)设需要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
MnO2+O2↑
316
32
x
4.8
kg
47.4
kg
(3)不行。此法成本太高,经济上不合算;或在实验室制如此多氧气,耗时太长。
此题难度不高,主要考查学生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两个重要的注意点:(1)气体体积和气体质量的换算(即气体体积=气体质量÷气体密度);(2)化学方程式中单位的换算,如题目中出现“kg”与“g”之间的换算。此题中不仅仅是一道有知识背景的简单计算,还考查了学生在物质制备时是否考虑原料成本和反应时间的因素。
例4.小强同学前往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他取回了若干块矿石样品,对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检测,采用的办法如下:取用8
g这种石灰石样品,把40
g稀盐酸分4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8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多少克?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下表中m的数值应该为多少?
序号
加入稀盐酸质量/g
剩余固体质量/g
第1次
10
5.5
第2次
10
m
第3次
10
1.2
第4次
10
1.2
(4)要得到280
kg
CaO,需要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千克?(化学方程式:CaCO3CaO+CO2↑)
思路解析:(1)8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杂质为1.2
g。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85%。
(3)m=5.5
g-(8
g-5.5
g)=3
g。
(4)设需要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
CaCO3CaO
+
CO2↑
100
56
x×80%
280
kg
625
kg
此题通过不断改变所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观察剩余固体的质量来判断稀盐酸何时不足,石灰石中CaCO3何时完全反应。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三次加入10
g盐酸后,固体剩余物质量不再减少,说明剩余的1.2
g固体不和稀盐酸反应,应为杂质。然后,用8
g石灰石样品质量-杂质质量=CaCO3质量。再除以样品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第(3)问也可从题意得出正解,即第一次加10
g酸时固体的质量减少应和第二次一样,所以第二次剩余的固体质量就是3
g。最后一问可利用含杂质问题的解题方法处理。
答案:(1)1.2
g
(2)85%
(3)3
(4)625
kg
变式训练
3.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同学,对我市某化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检测,发现主要的污染物为氢氧化钠。为测定污水中氢氧化钠的含量,取100
g污水于烧杯中,加入36.5
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污水中其他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
求:(1)100
g污水中含氢氧化钠多少克?
(2)污水中所含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思路解析:设100
g污水中含NaOH质量为x。
HCl+NaOH====NaCl+H2O
36.5
40
36.5×10%
x
x=4
g
污水中所含NaOH的质量分数为:100%=4%。
答案:(1)4
g(2)4%
课后练习
1.在化学反应3X+4Y====2Z中,已知X和Z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是32和102,则Y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答案:27
2.早在17世纪,质量守恒定律发现之前,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金属灰的质量,发现比原来金属质量增加了。
(1)试解释金属灰质量比原金属质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1)金属燃烧是金属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金属与氧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属氧化物的质量。生成的金属灰是金属氧化物,所以金属灰的质量比原来金属的质量增加了。
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3.火力发电厂用石灰石泥浆吸收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环境,其反应方程式为:2CaCO3(粉末)
+
2SO2+
O2====2CaSO4+
2CO2。
(1)若100克废气中含6.4克二氧化硫,则处理100克这种废气需含碳酸钙(80%CaCO3
)的石灰石__________克。
(2)处理上述100克废气,可得到含CaSO4
85%的粗产品_________克。
思路解析:题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即为计算的依据。
设需含CaCO3
80%的石灰石的质量为x,生成纯CaSO4的质量为y。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00
128
272
0.8x
6.4克
y
,x=12.5克
y=13.6克
13.6克÷85%=16克
答案:(1)12.5
(2)16
4.(拓展题)只含铜和氧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9.0
g,测得铜的质量为8.0
g。已知铜的氧化物有CuO和Cu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固体样品的组成只有两种情况
B.固体样品一定是CuO与Cu2O的混合物
C.固体样品可能是Cu2O
D.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其中一种质量分数为4/9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元素和元素的质量比判断物质组成的能力。由铜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固体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只为CuO②只为Cu2O③CuO与Cu2O的混合物④CuO与Cu的混合物⑤Cu2O与Cu的混合物⑥CuO、Cu2O、Cu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又因为固体样品中铜为8
g,氧为(9
g-8
g)=1g,而CuO中m(Cu)∶m(O)=4∶1,Cu2O中m(Cu)∶m(O)=8∶1。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上述组合中③、⑤不成立,④的组合中CuO质量为5
g,Cu的质量为4
g。综合可知选项C、D正确。本题的D选项属难点,若不能将固体样品组合,进行定量分析,则易得出错误结论。
答案: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