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诗词三首 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诗词三首 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4 19: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自幼好学。二十一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永贞元年和柳宗元等积极参与王叔文等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常期被贬在外,晚年回到洛阳,官为太子宾客。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因辅助王叔文进行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加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夔州、和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曾称其为“诗豪”,唐宋两代对其诗文评价甚高,可见刘禹锡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译文
你为我举起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为你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
哪怕你诗才高堪称国手也是无用,命不由人出不了头谁都无可奈何。
放眼而望处处风光你却长守寂寞,满朝文武个个升官你却岁月蹉跎。
你的才名太高遭点不幸不算什么,但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损失太多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我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思旧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帆驶过,病树的前头却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长期遭贬
遭遇坎坷
归来感慨
世事变迁
感叹身世
展望未来
感谢赠言
振作精神
辛酸、愤懑
怀恋、怅惘
豁达、进取
积极、昂扬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用典
比喻
富有哲理
积极进取、乐观豁达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痛苦而孤寂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非昔比。恍恍如隔世。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行路难
背景/题解
李白:
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夙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渴望得到君王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天宝元年,他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便是《行路难》的写作背景。
这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乐府歌辞之一。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一首。
名贵的菜肴。羞同“馐”
(zūn)金酒杯。
【注释】
(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直:同“值”
(zhù)筷子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吕尚(姜太公)曾在渭水边垂钓,后来遇到周文王,被重用
传说伊尹见汤以前,梦乘舟过日月之边。
叉路
比喻远大抱负得以实现
像白云一样的船帆
渡过
大海
合用这两句典故,是比喻人生遇合无常,多出于偶然。
行 路 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金壶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十千文,
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
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河流,
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
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
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
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诗人的感情
欢乐
苦闷
希望
失望
奋发
复杂的心理历程
情感急遽地迭变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
一:设宴
美酒
结构分析
朋友的深厚友情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冰塞川”
“雪满山”
欲渡黄河
将登太行
象征仕途的艰难、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伊尹乘舟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四、“行路难”
感叹世路艰难。
结构分析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1、理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比喻。这里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2、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引用典故。诗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图;像伊尹那样,梦到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表达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写出了作者信心不失,追求不断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自己政治理想。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6、诗中采用“——”和“——”(限填四字)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
7、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
一方面,长安两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艰难,满怀悲愤,却又无可奈何,产生了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强烈痛苦,反复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另一方面,积极用世的愿望,对自己才能的坚信不移及历史上一些贤人最终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对前途满怀希望,相信自己终会有乘风破浪之时,显示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前途的充分自信。
??
全诗交织着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充满着一股抑郁不平之气,一种昂扬奋进之志。这既反映出当时现实对诗人的沉重压抑,也表现出诗人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主旨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主旨
写作特色1
——欢乐
内心苦闷抑郁
——昂扬、明朗
——阴沉、低落,再度
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长风破浪”、
“济沧海”
“行路难……”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
一、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二、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
??
1.细节描写——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形象地揭示了英雄失意、抑郁悲愤的愁怀。
??
2.比兴、象征手法——
“冰塞川”、“雪满山”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以路途艰险比说世途艰难。
??
3.用典——
??????
(1)吕尚和伊尹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抱负,表现对前景的希望与信念。
??????
(2)
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铸造出一个雄姿英发、勇往直前的壮士的形象。
写作特色2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当时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其作用是规定一首词每句的字数、平仄等。





轼(公元1037--公元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
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因直谏得罪王安石,遂被贬黄州,曾写下《记承天寺夜游》,41岁时又被贬山东,中秋夜写下《水调歌头》,怀念七年未见的弟弟。
———词


知识长廊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译文:丙辰年中秋节,畅饮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加上怀念子由,特写下这首词。
分析:交代时间、地点、作此词的缘由,领起全篇。
小序
译文:明月什么时候会出现啊?
举起酒杯去问青天。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分析: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问一问之。
上片
译文:不知有着宫殿楼阁的天上,今天
晚上是哪一年?
分析:表面问天,实际上想知道当今朝廷的情况。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译文:我想要乘借风力返回天宫,又怕在那洁白玉石修筑的月宫里,那么高的地方,一定寒冷得受不了。
分析:也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朝廷,但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高处不胜寒:人在高位,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
译文:面对自己清爽的影子,站起来尽情起舞,又哪里像似在人间发生的事呢。
分析:“人间”,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出力。这是作者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译文:月光照遍华丽楼阁,
低低照进雕花的门窗,再照到难以成眠的我。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分析:写月光,也写月下人。过渡到个人的思弟之情。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月光不应当有什么怨恨,为什么要经常在人们别离时候出现圆月呢?
分析:用反问的口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
译文:人们都会有悲哀、欢乐、分离、会合,月亮也有显现、隐没、浑圆和残缺的时候,这类事情从古至今都难以圆满解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分析:转为安慰的语气,转为自我安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只希望人们都能够长久平安,就能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共同欣赏美好的月色啦!
分析:进一步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使全诗顿时开朗,表现作者旷达、乐观的精神境界。(千古名句)
小结
上片: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片:对月怀人,抒写对兄弟的怀念之情,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上阕:问月
{
{
{
起笔突兀
心情矛盾
热爱生活
{
想象奇特
主旨句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下阕:问人
}
}
}
}
衔接上阕
转入抒情
胸襟博大
美好祝愿
1、词的上下两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两者的联系何在?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
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2、“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
“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3、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主题思想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
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
咏月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难眠怀弟
---------追求美好生活
圆月
衬别离。
---------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
喻清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
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潼关位于东西两京(洛阳、西安)之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常触动行经者的怀古之情,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总是过着痛苦的生活。
1,给这首曲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层:写潼关的雄伟气势。第二层: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第三层:总写作者的感慨。
2,“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怒”字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3,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而衰的写照。
4,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苦;一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苦。
5,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是:
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