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程序的分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广州市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主要从条件语句的格式、执行过程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去介绍程序的分支结构。特点:IF条件语句格式简单,功能显著,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含if语句的分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基础,是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if语句是之前顺序结构程序设计的拓展,更是以后学习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模块化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共两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爱玩计算机游戏。通过前面的VB课发现,学生都比较喜欢有趣的案例解密,喜欢在玩的过程中感知程序的算法和应用。到现在,学生已经熟悉了VB的开发环境,了解了VB程序设计的基本要素,初步掌握了程序设计的顺序结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条件语句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⑵读懂并理解分支结构程序。
2.过程与方法
⑴以“猜一猜”小游戏软件导入,引发学生对分支结构的思考与探索;
⑵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比较、观察、分析和实践等方式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支结构语句的具体问题分析,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条件语句的格式及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⑵分支结构与顺序结构的区别。
2、难点:
对条件的提取及分支结构的算法应用。
五、教学策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出令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后,抓住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特点,教师适当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主要是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游戏解密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再通过两个例题的分析、探究,加深学生对分支结构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游戏导入引入新知 这节课我们先来玩一个猜数字的小游戏,看看谁能猜对。
引导学生说出问题描述:输入一个数,如果X等于Y,那么显示“你猜对了!”,否则显示“你猜错了!”。
关键词:如果(if)……那么(then)……否则(else)…… 猜数,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学习真相大白
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完成不同的任务,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利用程序的分支结构来解决问题。
1、条件语句格式(P81):
写法一:If<条件>then<语句块1>else<语句块2>
写法二:If <条件> then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End If
比较说出两种格式的区别。
2、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讲解:当条件成立时,执行语句块1,不成立时,执行语句块2。
3、读程序一:
a=10 : b=20
If a>b then
x=a
Else
x=b
End If
Print x
认真听,理解并掌握if— then—else的格式及执行过程。
读程序,理解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认真听,理解什么是分支结构。
通过教师讲解掌握if—then—esle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
通过读程序加深理解if语句在程序中的应用及执行过程。
新知学习真相大白
思考:分支结构与顺序结构有何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顺序和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说出它们的区别。
思考,回答,理解。
通过比较两种结构的区别,更好地理解分支结构的执行过程。
小试牛刀实践探究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猜一猜” 程序代码的输入。
提示信息:
展示学生的作业。
根据提示,上机操作完成实践探究。
认真看,思考,找出不足。
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并理解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新知拓展
读程序二:
x= 5 : y=6
If x>y then
x=x*y
End If
Print x , y
教师引出数学课本中的两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关键词。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条件语句的变式:
写法一:If<条件>then<语句块1>
写法二:If <条件> then
<语句块1>
End If
讲解条件语句的变式结构及执行过程。
读程序,说出区别。
说出这两个例子的关键词。
认真听并理解掌握if—then格式及执行过程。
通过读程序设问,让学生认真思考,调动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师讲解掌握if—then语句的格式及执行过程。
小结 1.条件语句的两种句式:
If……then……else
If……then
2. 条件语句的执行过程;
3. 分支结构与顺序结构的区别。 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