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化学家已经发现和创造35000多万种化学物质,
其中两千多万种化学物质大多数由原子构成,而人类
对原子的认识和探索已经历了2500多年.直到20世
纪80年代,科学家才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物体
表面的原子.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通过实验来不断的修正模型。
一、原子结构演变历史
阅读思考P27-2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卢瑟福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轨道模型)
电子云模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
一、原子结构演变历史
阅读思考P27-28,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卢瑟福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轨道模型)
电子云模型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提出葡萄干面包模型
(一)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提出原子论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阐述了他的化学原子论。主要观点有:
1.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即原子组成的;
2.同种物质的原子其质量、大小和形状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3.原子不能被分割;
4.原子是元素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仅仅是重新排列,而不会被创造或消失。
原子模型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发现电子(带负电荷)
1897年,汤姆生证明假设原子带正电的部分像“流体”一样均匀分布在球形的原子内,而负电子则嵌在球体的某些固定位置。汤母生认为,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原子之中,而电子就像是葡萄干面包中的葡萄干一样散布在原子的正电荷之中,这就是原子结构的第一个模型——葡萄干面包式模型。
原子模型
3.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发现原子核结构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做了一系列实验:当用一束平行的a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不改变行进方向,只有极少数的a粒子产生偏转,其中个别的甚至反方向折回。大量实验发现绝大部分a粒子穿过金箔时不改变行进方向、第8000~10000个a粒子中才有一个大角度散射或反方向折回。
(1)每一个原子都有一个体积极小、极密实的核;
(2)原子核占有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原子质量;
(3)原子核被一个体积很大几乎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包围着;
(4)原子核外的空间里极稀疏地散布着电子,其总电荷数恰好与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相等。
玻尔原子模型(又称轨道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球形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电子层)绕核运动。
4.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轨道模型
现代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因而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
如:氢原子的电子云
5.电子云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