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寓言二则》讲学稿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9-13 12: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里坪镇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师用 定稿)
年级:七上语文第一单元5《古代寓言二则》 执笔:陈乾海 审核:李怀征
定稿:曾艳华 课型:新授课 时间:2009年9月6日
一、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 、教学重点:对文言故事的理解,掌握其寓意,背诵。
教学难点:文言字词的理解。
三 、学法指导 :
1、关于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大多简短,具有故事情节。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无生物。寓言原是民间口头创作,后为文人作家所采用,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相当盛行。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
2、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具体方法:“留、补、删、换、调”的翻译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号、帝号、国号、人名、地名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译:“补”指增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删”指删除,就是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换”指替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调”,指“调整”,就是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第一要做到“信(忠实于原文意思)、达(通顺)、雅(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三个字。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思考:欲,想;履,鞋子:者,的人;度,测量;其,他的,指郑人的;坐,同“座”,座位。
译: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3、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学习过程 :
一 、预习导学:
1、 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文学常识:《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 , 末期哲学家, 家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 。
2、课前须掌握的字词与句式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   ) 吾忘持度(  )
遂不得履(  )(  ) 遽契其舟(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买履者( ) 吾忘持度( 最好的尺码 ) 涉江者(搭船渡过)
吾忘操之( 拿在手上 ) 遽契其舟( ) 遂不得履(终于 )
宁信度(宁可 )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结构助词,无实义 )
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置之其坐( ) 反归取之( )
(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至之市,而忘操之。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用“/”线画出下列句中子的朗读停顿:
1)、郑人/有欲买履者 2)、何不/试之以足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从其所契者/入
4、反复阅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5、再读课文,理顺层次
《郑人买履》故事完整而生动,可分两层:第一层是故事的主要部分,写 ;第二层通过人物对话, 。
《刻舟求剑》不但情节完整、生动,而且有叙事,有议论,可分两层:第一层是故事主要部分 ;第二层是议论
5、 “楚人有欲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你能指出《刻舟求剑》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郑人有欲买履者.反问句.指出这是一种糊涂的方法,发人深省.
6、预习后有哪些困惑?写下来。
二 、学习研讨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明确寓言特点
2,总结预习导学完成情况。
3、熟读课文,合作交流,疏通句意。
①两名范读,各读一则,大家边听边画出重点的或自己不懂的生字词。
②师生评价,正字正音。注意断句。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齐读课文。指导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郑人买履》时,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读《刻舟求剑》时,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示翻译方面的预习成果。
A,小组内一同学有感情的读句子,本小组内另一同学按照翻译示例的形式进行口头翻译。
B,你认为本课有哪些重点词语?上黑板写下来。
④质疑,探讨。你在翻译方面,有什么问题?有感情地把句子读出来,并请教同学。
⑤解词翻译大比拼。读一个句子,要对方的小组解释其中一个词语,并翻译句子。
4、再读课文,合作交流,理解寓意。
1)学习《郑人买履》
(1)展示在内容理解方面的成果。
(2)质疑交流。在内容理解方面,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答。
(3)预设:
①这则寓言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请按顺序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口述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②这个郑人为什么未能买到鞋?他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只相信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处理问题不从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和教条。
③找出《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就寓言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宁信度,无自信也。固执,不知变通。
④我们能从郑国人身上接受什么教训?
做事迷信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2)学习《刻舟求剑》
(1)展示在内容理解方面的成果。
(2)质疑交流。在内容理解方面,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答。
(3)预设:
①口述故事。
②宝剑掉到江里后,“那个人”做了什么?
③《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 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
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③“那个人”能找到宝剑吗?为什么?他犯怎样的思维方法错误?你有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不能。船已离开了剑。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
④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多端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5,合作探讨,总结反思:
比较阅读两则寓言:
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
无。虚构这两种人是为了达到某种讽喻目的。
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二则寓言的内容不同,一写郑人买鞋,一写人楚人求剑,但这二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固执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6,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 巩固拓展:
一)阅读课文做题。
1,解释加点的字.
(1)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2) 先自度其足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3)至之市( ) 何不试之以足 ( ) 是吾剑之所从坠( )
3,翻译下面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是吾剑之所从坠:
4,甲乙两文的寓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剖析,但讽刺的都是同一类人.你知道这是一类什么样的人吗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如果有,说说他们的表现.
5,假如你当时也在郑人那个集市上或是在楚人的那条船上,面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你会如何劝说他们呢 (可以任选一个作为你劝说的对象)
二)阅读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2、用“狐假虎威”造一个句子。
3、“兽见之皆走”中的“走”是什么意思?请列举出带“走”字的成语三个。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寓言:短小精练、具有讽刺或教育意义。
重点词语:
通假字:坐,反。
多义词:度,其,之
郑人买履: 固执,不知变通。做事不懂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刻舟求剑: 愚蠢,不知变通。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都讽刺的是那种固执愚蠢不知变通的人。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