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动物的皮肤
青岛版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配套课件
(六·三学制)
活动准备
游戏:猜动物
注意:
要有目的地观察鱼的身体表面。
总结:
鱼身体表面最明显的特点——皮肤表面覆盖鳞片。
活动一:初步了解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1.在鱼肚部的鳞,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犹如一面镜子,从而使底下凶猛的水生动物眩目,产生天水一色,不辨物体,成为天然的伪装;背部鱼鳞深色,与水底颜色相似,来自水上的天敌不易分辨。
2.为鱼体提供了一道保护屏障,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3.作为一层外部骨架,鳞既可以使鱼体保持一定的外型。此外,生物学家根据鳞片上环生的年轮(每轮表示过一冬),判知鱼的年龄;亦可较为正确地掌握其生长、死亡率及健康状况。
4.鱼鳞可使鱼体减少与水的摩擦,减小阻力,还可以增加天敌捕捉的难度,使天敌捕捉时打滑,得以逃生。
结合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推想鱼鳞的作用。
小组合作再次观察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要求:
1.在观察时“仔细看一看同一条鱼身体表面颜色,有什么发现?”
“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表面有什么感觉?”
2.摸鱼时不要用力捏鱼的身体,以免鱼受到伤害,不要大声说话,以免鱼受到惊吓。
3.在观察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不要争抢,懂得分享。
水下
水上
在水上看水下,与在水下看水上图片颜色、明亮程度有什么不同?
背部颜色深
腹部颜色浅
思维导航:
1.鱼身体表面的颜色对鱼的生存有什么帮助?
2.鱼身体表面的鳞片和黏液有什么作用?
鱼的背部颜色深,鱼上方的敌害从上向下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腹部颜色浅、成白色,鱼下方的敌害从下向上看,不容易发现鱼。鱼的这种颜色特点使鱼保护了自己,适应了水中生活。
活动二:给小鱼涂上哪种颜色更不容易被发现?
结论:涂的颜色和背景同色或接近背景颜色的小鱼不容易发现。
模拟探究
探究技能:通过模拟活动来验证哪种颜色的“小鱼”更不容易被发现,就是在做模拟实验。
活动过程
鱼塘中的鱼
结论:不同环境中的鱼类都是通过皮肤接触、感知环境,让自己的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视频:海底鱼类奇观
实验材料
活动三:探究鱼表面黏液的作用。
1.实验前,检查气球是否完整、不漏气。
2.利用漏斗往气球中装水,小组合理搭配,确保不要洒太多水。
3.用手抓气球时,要用指腹,不要用指甲,以免扎破气球。
4.用手摸完气球后,要及时将手上的洗洁精清洗干净。
5.实验完成,用抹布将桌子才干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注意事项
实验结论
鱼的身体表面有一层黏液,游动时会减小水的阻力。
资料卡:
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低于寒冷。
视频:“河马为什么喜欢泡在水里”
视频: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
拓展活动
你有哪些收获?
拓展活动
观察周围动物的皮肤有哪些特带你,说一说有哪些新的发现。
拓展活动
课后:继续观察周围动物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