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百家争鸣
知识精讲:
一、老子(重点)
1. 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2. 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像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重点)
1. 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 思想
“仁”的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的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像 《论语》书影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_??????_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倡导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是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因而受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如今我们既讲以德治国,也讲依法治国,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3. 成就
教育: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4. 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2. 代表(重点)
①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墨子像
②儒家:儒家是战国时期有很大影响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材料研读
孟子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道家: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庄子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④法家: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书影
3. “百家争鸣”
战国时,各家学派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4. 影响:(难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基础,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知识拓展】
兵家
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代的孙武,传有《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的军事理论的基础。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研究军事的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有兵法著作。孙膑不仅继承了其前辈孙武的军事理论,而且有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
四、总结提升
1. 知识梳理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时期、代表人物及思想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思想
儒家 春秋 孔子 政治:“仁”的学说,以德治国;教育:“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战国 孟子 “仁政”治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春秋 老子 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战国 庄子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春秋 孙武、孙膑 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
2. 易错点拨
(1)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后人将俩人合称“孔孟”。
(2)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后人将俩人合称“老庄”。
(3)墨子反对非正义战争;孟子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探究与思考:
论语十则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分析: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的问题。
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分析: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分析: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分析: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句话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分析: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作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分析: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分析: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分析: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句话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分析: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分析: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句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同步练习: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在中华传统美德里,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就是“仁”。提出“仁”的学说的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孟子
2.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他的主张是( )
A. 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D. 顺其自然,无为而冶
3. 有一位圣贤,出生于春秋时期。500年后他成为了“中国人”,又过了 500年成为了“东亚人”,现在正逐步成为“世界人”。这位“圣贤”是( )
A. 老子 B. 孔子 C. 赢政 D. 铁木真
4. 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5. 老师经常告诫学生要“温故而知新”这一告诫最早出自( )
A. 老子 B. 孔子 C. 孟子 D. 庄子
6.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最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
A. 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 墨家:互助互爱,反对战争
C.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 法家:提倡法治,强化集权
7. 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其自然”。这是谁的观点( )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
8. 近年来,我国党和政府提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同时要求各地公安机关配枪上岗,对涉嫌恐怖主义的行为毫不手软。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执政理念( )
A. “仁政”和“法治” B. “兼爱”和“非攻”
C. “无为而治”和法治 D. 顺应自然
9. 材料分析:“先师功德垂青史,儒学精华照五洲”,2010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今晚8时在杏坛剧场隆重举行,华灯万盏的东方圣城曲阜此刻星光璀璨、万众瞩目。
请回答:
(1)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2)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成就有哪些?
(3)孔子的学说的影响是什么?
(4)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你认为孔子的哪些主张具有现实意义?
答案:
1. A 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故选A。
2. C 解析:A项墨家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建议;C项孟子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统治者“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D项庄子主张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故选C。
3. B 解析: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唐时期,儒家学说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形成“儒家文化圈”。明清时期,儒学由传教士传到西方。18世纪,儒学在欧洲引起广泛讨论。20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形成了东方文化热。因此说材料中的“圣贤”指的正是孔子,故选B。
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可知这一学派指的是法4. C 解析:由材料“依法行事”“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结合所学,韩非是家,故选C。
5. B 解析: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故选B。
6. D 解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药方更‘对症’当时的社会形势”,联系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赏识,秦统一后建立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故选D。
7. A 解析:材料“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其自然”是老子的话,反映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故选A。
8. A 解析: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体现的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思想;公安机关配枪上岗,对涉嫌恐怖主义的行为毫不手软体现的是战国时期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故选A。
9. (1)思想主张:“仁”和“礼”。
(2)教育成就:创办私学;注意“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只要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影响:后来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写其中一点即可)
(4)“仁”的学说、“爱人”、“为政以德”等。(只要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大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重视“礼”,“仁”包含一切美德,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学生,扩大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善于启发学生思想问题;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以便“温故而知新”。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的学说,重视“礼”,他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后来孔子的思想,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或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4)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本题应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孔子的主张联系起来。孔子的很多思想具有现实意义:其思想的核心是“仁”,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现代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相通的;其二,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对于当今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把爱人之说推及于政治,要求统治阶级为政以德,要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这提醒治国者要爱惜民力,以德治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