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9.1 感受信息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9.1 感受信息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5 16:3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第十九章第1节
感受信息

者:   
指导教师:

位:  

机:  
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第1节感受信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介质以及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2、了解电报和电话。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信息,自主学习和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民族在信息的记录、存储及传播方面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记录和存储的发展。
2、了解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
3、了解电报和电话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教学难点】
电报和电话的基本工作原理。
【四、教学用具】
录音磁带、录像磁带、软盘、各种磁卡、电话、光盘、U盘、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述:每当提到长城,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座座烽火台。古代士兵就是通过在它上面燃放烟火来传递敌方来犯的信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说明早在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烽火台开始,一起寻找人类社会一步步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二)进行新课
1、信息的记录和存储
⑴引入:人们是如何记录、存储和传播信息的呢?中华民族的祖先做出了哪些杰出的贡献?
⑵多媒体展示大脑图片,并讲述:大脑是天然的信息存储器。
指出:大脑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强?能不能测试出来?这仍是一个迷。
⑶讲述:仅凭大脑的记忆是不够的,人类寻找其他办法来帮助记录和存储信息。
⑷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信息记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述:)
①牛骨、竹简
②造纸、印刷术
③图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长528.7cm,宽25.2cm,共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9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⑸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多媒体展示图片,并讲述:磁记录(硬盘、U盘)、光记录(光盘)
2、信息的传播
⑴问:你知道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吗?早期的信息传递具有哪些特点呢?
⑵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
①方式:驿马、烽火、信鸽
②特点: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
⑶问:你知道现代信息传播主要采用哪些方式吗?
⑷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电报”:19世纪30年代,莫尔斯用短、长脉冲代表字母,使信息以电码的形式沿电线传送出去,为人类打开电信世界的大门。
⑸多媒体展示图片,并引导学生学习认识“电话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①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②电话是利用电信号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
③结构:话筒、键盘、听筒。
④电话机的键盘是用来输入电话号码的装置。
⑤话筒:由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组成。
⑥听筒:由电磁铁和膜片组成。
⑦原理:利用电信号(话筒把声音的振动转换为变化的电流,听筒把电信号再转换为振动的声音)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3、课堂练习:利用多媒体展示,并分析讲解精选例题。
【七、教学小结】
本节我们学习了解了人类信息记录和存储的发展历史及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还学习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认识了电话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八、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P166
第2、3、4小题。
2、复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课课练”练习题。
【九、板书设计】
第十九章
走进信息时代
第一节
感受信息
一、信息的记录和存储:大脑、文字、大信息量的记录方式
二、信息的传播
1、古代信息传播特点:传播速度慢、距离近、信息量少
2、现代信息传播:电报
电话
电磁波
互联网
3、电话
①结构:话筒、键盘、听筒
②话筒:由能振动的膜片和随话音跳动的碳粒组成。
③听筒:由电磁铁和原理:利用电信号(话筒把声音的振动转换为变化的电流,听筒把电信号再转换为振动的声音)将人们的语言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十、教学反思】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