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据此可见(
)
A、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主要体现在开辟了近代化道路
B、戊戌变法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启蒙意义
C、辛亥革命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这是19世纪末一位民族英雄的豪言壮语。这位民族英雄是(
)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3.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
A、公车上书拉开了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变法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C、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D、它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
)
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
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5.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撤,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6.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反映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
A、完全无力与外国企业抗衡
B、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C、完全掌握了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D、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7.某校八年级⑴班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一组图片。适合作为这组图片标题的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三民主义”
8.如图为北师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目录。请根据内容,为本单元选出合适的标题(
)
A.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B.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伟大的抗日战争
9.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
A、师夷长技、自强
B、民主、科学、新青年
C、民族、民权、民生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0.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完“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单元,小华归纳了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
C、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11.近代以来,腐败的清政府多次被西方列强“惩罚”。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了(
)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作用
13.近代史上,“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曾被作为清政府的“义务”写进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自由,这一规定出自(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14.用图示法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面空白方框内应填写(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伐战争
15.1898年光绪帝按维新派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以下内容最能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愿望的是(
)
A、裁撤冗员
B、开办新式学堂
C、训练新式军队
D、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16.1895年,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由此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的发生与下列哪一亊件的直接触动有关(
)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7.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
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探索中的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民主”“科学”??
②三民主义??
③变法图强??
④“自强”“求富”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②③
D、④①②③
18.“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这句口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9.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右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电影《大刀王五》是以戊戌变法运动为历史背景的。其中有一镜头,侠客大刀王五秘密进入监狱,准备营救被关押的好友,但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他的好友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杨深秀
2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其中“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经济技术方面探索
B、政治制度方面探索
C、思想文化方面探索
D、军事强国方面探索
二、材料分析题
22.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进步,也是近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摘编自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
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政治文明历程)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试图建立的两种政治体制分别是什么?
(2)分析上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国别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40840
46.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军攻陷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摘自《中国历史》(岳麓书社)
(1)据材料一,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4)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内部原因。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二:?
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度掷黄金。
材料三:?
百年求新为图强,挽救危亡看康梁。中山更要建共和,天下无人奉君王。
(1)材料一中提及了哪些给近代中国带来屈辱的事件(举出四例)?
(2)材料二中,“卅年求富更求强”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概括说明它的地位和性质分别是什么?
(3)材料二中,“海面未收功一战”中,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谁?你从他身上学习到了什么精神?
(4)通过上述史实的学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25.“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根据课本所学,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掀起的一场自救运动,弓}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但是因为没有触及清朝的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题文评论的是洋务运动。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答案】D
【解析】
“我们从军卫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我们虽然牺牲了,但可以壮国家的声威。”是邓世昌的话语。1894年9月,清政府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激战中,致远舰多处中弹,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日舰躲避,同时施放鱼雷,击中致远舰,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故选D。
3、【答案】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是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政治改良运动,目的是变法图强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B项是辛亥革命的目的,与戊戌变法没有关系,ACD都正确,所以答案选择B。
4、【答案】B
【解析】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895《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领导了公车上书。
故选B。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反应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维新派的主张,他们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维新。其余选项不是维新拍的主张。所以答案选B。
6、【答案】D
【解析】由“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可以看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部分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ABC与材料反映内容不符。故选D。
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洋务派掀起了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是“自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等。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答案】B
【解析】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表现包括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所以符合题意的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故选B。
9、【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洋务派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师夷长技、自强。故选A。
10、【答案】B
【解析】《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使列强的侵略从商品入侵转变为资本入侵,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存在因果关系。故B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据图片“八个强者打以弱者”可知。此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爆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与八国联军在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故选D。
12、【答案】D
【解析】题干意思是说,洋务运动中产生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表述的是洋务运动的作用。故选D。
1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的认识。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191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4、【答案】A
【解析】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朝内外交困。为摆脱困境,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故选A。
15、【答案】D
【解析】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这些措施中,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条是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故选D。
16、【答案】C
【解析】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公车上书”的发生与《马关条约》签订的直接触动有关。故选C。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的相关知识。①“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②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③变法图强是维新变法的思想;④“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根据我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可知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B。
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内容的识记。1895年4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概括为“赔两亿、割三地、设工厂、开四地。”故选C。
19、【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技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恭亲王奕?和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所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了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称为洋务运动,故本题选A。
20、【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他的好友执意不走,表示甘愿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符合维新变法运动领袖谭嗣同的特征,所以答案选C,A
B两项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并未牺牲,D项也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
21、【答案】
B
【解析】第一次反思是在经济方面,第二次是政治方面,第三次是思想方面,答案选B。
二、材料分析题
22、【答案】(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制: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制。
(2)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解析】(1)由材料一“发展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可知,这反映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的统治风雨飘摇.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终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可知,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试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2)据所学知,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体制: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制。
(2)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3、【答案】(1)社会状况: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
概括含义: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差距: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
(3)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管带名字:邓世昌。
(4)略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甲午中日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是: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是: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或矛盾;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侵略朝鲜中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舰队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是:总排水量、平均航速、鱼雷发射管数、火炮总数。可见,中国在一定的方面还是在科技和军事力量上比日本差不少,这是当时的国家状况。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黄海大战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
24、【答案】(1)《南京条约》的签订、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或黄海战役失败或威海卫战役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2)洋务运动;地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邓世昌;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或其他能体现出爱国和英雄主义的答案也可)
(4)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不屈不挠。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五口通商香港失指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圆明园中尽烈火指的是火烧圆明园;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签订;辛丑条约庚子恨指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30年的求富求强,学习西方发展军事工业,最终失败的运动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分析可知,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或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第三小问,因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是清朝开明的官员,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富国强兵,到达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所以其性质是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3)根据所学可知,在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爱国将领是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通过他的事迹我们能从他身上学习为了国家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4)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屡遭列强侵略,可以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近代各阶层开展探索救亡图存运动,但都归于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但从中也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不屈不挠。
25、【答案】(1)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
(2)关键在于变革封建官制。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可知,因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所以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福州船政局创办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人才。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可知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在于变革封建官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