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生物全案:5.1《人类影响环境》(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生物全案:5.1《人类影响环境》(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3 19:10:25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类影响环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关注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3、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与疑点
1.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4)环境污染的种类。
2.教学难点
(1)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2)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3)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4)环境污染的种类。
3.教学疑点
(1)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理解)。
(2)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理解)。
2、教材解读
课 文 解 读
一、人口增长P84 第1段 世界人口的激增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人口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五大社会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据调查,世界人口膨胀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居民的计划生育要求得不到满足。目前发展中国家至少有1.2亿已婚妇女和相当一大批未婚育龄妇女,她们迫切希望有更多、更先进、更方便的手段来控制生育,却无法得到良好的计划生育服务。据估计,在今后50年里,由于这一原因而导致的人口增长将占新增人口的三分之一。二是很多国家的家庭由于受传统观念、宗教势力和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希望有一个或保持一个大家庭。据估计,今后50年里因这一原因而多增加的人口约占百分之二十。三是育龄妇女的绝对数很高。近年来,人们普遍有一种误解,不少人只从统计数字中看到全球人口的增长率已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2.2%下降到现在的1.4%,妇女的平均生育人数也从20世纪50年代的5个孩子减少到约3个孩子,却不知由于现在全球的总人口已大大多于以前,育龄妇女绝对数很高,世界总人口的绝对增长数也很高。
P84 积极思维 1.人口增长和粮食危机  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54亿,如按目前平均每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的速度发展,预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人口可达60多亿。自然界究竟能提供人类多少物质资料,成为当今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据生态学家估计,地球上植物总的生产量折合成能量计算,每年约660×1015大卡,如每人每天要消耗2400大卡热量,一人一年就要消耗8.8×105大卡热量。以此推算,地球可养活8000亿人口。但是,地球上的动物、其他异养生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而且不是所有的动、植物人类都能食用,因此人类实际利用率只是植物总产量的1%。这样,地球就只能养活80亿人口,即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1.5倍。每年将出生6800万人口,人口增长是无限的,可是地球资源和食物的生产是有限的,人口和食物资源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尖锐。据联合国有关人员估计,目前尚有8亿人口由于得不到基本的食物供给,处于饥饿之中。  由于人口增长,生产扩大,城市扩展,地球可耕面积正日益缩小;同时好多国家(发达国家)为获更多食物,在农业上大量投用石油能源,带来严重的粮食和能源危机。我国人口已过11.6亿,自然增长率在12‰左右,因此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已是当务之急。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人均年占有量却低于世界平均数的20%。我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年占有量仅16.6千克,比世界平均数低42%。我国耕地总面积居世界各国之前列,但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大大低于世界人均5亩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耕地还以每年600~1000万亩的速度锐减,这是人口激增、住房、交通、水利、工矿等建设所需占用的土地。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积极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农业用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刻不容缓的事。2.人类增长与能源危机  人类对能源的消费包括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粮食等)和人类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由于人口不断地增长,以及人均能源消费量大断地提高,能源的短缺已成为各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认为,化石燃料储量虽然可观,但均属于非更新资源。近30年来,全世界化石燃料的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5%,人均消费量平均每年增长2.5%,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化石燃料有枯竭之虞,即所谓出现“能源危机”。煤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据世界能源会议估计,可开发的煤约有11万亿吨,经济上有开采价值的约有7370亿吨,从当前世界消耗量来看,估计煤的开发寿命,包括潜在储量在内约有400年。而石油开采仅一百多年历史,人们已经感到“石油枯竭”的威胁更为明显,有人估计,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寿命只有数十年。3.人类增长与资源危机人类的活动对资源的消费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自然资源在地球中的蕴藏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可更新的资源,其更新的速度也远远跟不上人们的需要。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4大类,其中矿产资源越开采越少属于不可更新的资源;生物资源、水、土等资源属于可更新的资源。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利用和消费飞速增长。过去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人均占有绝大部分的资源,而占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却仅有极小的消费量。如今,不但发达国家需要大量资源,各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建设和发展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也需大量资源,资源短缺和耗竭的危机正日趋严重。人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做好物资回收、重复利用资源的工作,加紧研究和发展替代资源,开发海洋巨大资源宝库等,协调好人类跟资源的关系。
P85 第1段 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人口发展动态是影响人类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人类在人口问题上面临着两种可能的选择:一是人口继续无节制地增长,最后将不得不因生活空间、能源危机、粮食问题和环境污染而接受大自然强加给人类的灾难性的限制;二是人类自己决定人口限度,把人口控制在环境负荷量之下。人口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两个因素决定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生活条件日趋优越的情况下,自然死亡率必将不断下降。据德国联邦人口研究所200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人口平均寿命约为65岁。日本最高,约为80多岁;冰岛和加拿大次之,为79岁;非洲塞拉里昂人均寿命仅为37岁,是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低的国家。我国人口平均年龄略低于加拿大。因此,降低出生率是控制人口的唯一方法,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最根本措施。我国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凋。这是一项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后果相兼顾的计划。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和优生。坚持晚婚、晚育既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有利于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少生就是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优生就是使出生的后代健康优质,经过优生、优育和教育训练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而人口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控制人口的增长,这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P86 第1段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但地球只有一个。人类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也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生物一样都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着大自然,特别近百年来,人类社会、人口状况和生产力的迅猛增长和发展,导致食物和资源消耗、土地开垦、森林采伐以及废物排放达到空前的程度,足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而且人类的活动正在对自身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产生广泛的影响。
P86 第2段、P87 第1段 人类是通过发展与环境发生关系的。一方面人口过快过多地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而无节制地索取环境资源;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有限性的特征。于是,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便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灾难的出现,人类只得大声疾呼:“地球只有一个”、“救救地球”。人口急剧增长给予生态环境极大的冲击和压力,使人类的生存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存空间显得越来越拥挤。其实,人类面临的所谓资源、环境、粮食、能源和人口等五大挑战,核心是人口问题,其他四个问题都由此而衍生出来,并随人口增长而日益严重。目前,人口剧增而引起的气候变暖、臭氧层耗损、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废弃物越境迁移等全球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正给人类以严厉的报复和惩罚。当前我国人口与环境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庞大的人口总量和过快地增长,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增国民生产总值的近1/4被新增人口所抵消,这就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口的增长,加上有些企业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及先污染后治理的经营模式,致使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人口与环境问题,已经关系到国家的振兴和民族的繁荣。人口的增长还带来了各种社会经济问题。目前,全球文盲总数接近5亿,印度即占半数以上;印度一半的成年人是文盲,此外还有多达5000万的儿童没钱上学;印度的赤贫人口估计有3.2亿,约占总人口的 1/3。人口的膨胀也加大了就业压力。在过去的15~20年里,印度的适龄就业人口数量激增,1997年达到3.97亿,虽然印度的就业增长率较以往已有所增加,但失业率仍高达7.5%,而由此引发的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就更不用说了。
环境污染P87 第2段 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和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事实上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和它组成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变化,超出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造成有害于人类或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叫做环境污染。
P87 第3段 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按环境要素不同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按污染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按污染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按污染的形态不同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包括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其中,化学性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主要形式。因为化学性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SO2、氮化合物、CO等,这些物质主要是厂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燃料燃烧和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所排出的尾气释放出来的有毒气体。随着现代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煤碳、石油等能源的消耗将大大地增加,化学性污染将越来越严重。 大气污染物侵人人体有三条途径:呼吸道吸入;由食物和饮水摄入;三是体表接触侵入。其中,由呼吸道吸入是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由于污染物直接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不经过肝脏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运输到全身,因而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更为严重。正常人每天要呼吸10~15m 3洁净的空气,吸入的空气经过鼻腔、咽部、喉头、气管、支气管后进入肺泡。然后,肺泡内的气体与肺泡外血液中的气体进行交换,含O2丰富的动脉血经肺静脉回流到心脏,再经主动脉把氧气输送到人体各组织细胞。若吸入含污染物的大气,轻者会使上呼吸道受到刺激而有不适感,重者就会发生呼吸器官功能障碍,使呼吸道和肺功能发生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等慢性中毒症状。根据我国某市某区对中小学生和成年人呼吸道慢性炎症的调查结果,表明重污染区患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和两病兼发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轻污染区。 在工厂大量排放有毒气体并且无风、多雾时,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不易散开,就会使人急性中毒。例如,美国洛杉矶是一个临海依山,处在50km长的盆地中的工业城市。本世纪40年代初期,洛杉矶出现了一种浅蓝色烟雾,连续几天不散,使许多人喉咙发炎,眼睛、鼻子受到刺激,还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经长期调查研究,直到1951年才搞清这种烟雾是汽车尾气造成的。当时洛杉矶有250多万辆汽车,每天消耗汽油1.6万升。这些汽车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由于洛杉矶特殊的地理条件:盆地、无风、多雾,这些气体在短期内不易散开,且容易在日光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了以臭氧为主的光化学烟雾。 大气中化学性烟雾中还含有多环芳香烃类,Pb的化合物等致癌物质。其中3,4-苯并芘引起肺癌作用最强烈。据研究,大气中3,4-苯并芘浓度每增加0.1微克/100立方米,肺癌死亡率就相应升高5%。香烟的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吸烟容易诱发肺癌。2.酸雨酸雨是大气污染后产生的酸性沉降物,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这是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出来的SO2,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释放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和硝酸雨,最后降在地面上形成酸雨。我国燃料结构主要是煤炭,以排放SO2为主,所以我国酸雨是硫酸型酸雨。酸雨改变了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正常酸碱度,严重危害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的生存。据1998年中国环境质量公报,酸雨危及国土面积的30%。正常的雨水也是酸性的,这是由于空气中的CO2溶解在水中形成的,但其pH值一般不会低于6,当雨水的pH值低于5时,就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如1982年6月18日晚,重庆市下了一场酸雨,市郊2万亩水稻叶片突然枯黄,好像火烤过一样,几天后局部枯死。防治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控制SO2的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时要植树造林,运用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来净化空气。如一公顷柳杉一个月可吸收SO260kg。绿色植物可以阻滞和吸附大气中的粉尘和放射线污染,许多绿色植物还能够分泌强大的抗生素,杀灭空气中的病原菌。总之,绿色植物对于防治大气的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都具有重要作用。3.水污染 水与空气、食品是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三大要素。在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大约占体重的60%~95%,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是生命之源。水污染在我国相当普遍,而且十分严重。造成水污染的物质主要有重金属、农药、过量的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和致病微生物等。当水中的上述有害物质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时,就发生了污染。而水中污染物主要来自未加工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医院废水等。4.重金属污染 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及非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元素。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重金属的主要释放源,采矿和治炼也是向环境释放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源。重金属污染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天然水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的浓度范围在0.01~0.001mg/L之间。②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如甲基汞。③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加强,即表现为生物富集作用。例如,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就是汞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而引起的。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失调、语言和听力障碍等症状。据调查研究,其污染途径是:昭和电气公司的废水排入河道后,废水中的一部分汞即为硅藻等浮游生物所吸收,硅藻是飞蛄等小昆虫的食物,于是汞便随硅藻进入小昆虫内富集起来。这些小昆虫随河水流出60公里到达河口,在此过程中,小昆虫死亡沉入河底,成为石斑鱼等底层鱼的饵料,于是汞又随小昆虫被石鱼等所吞食。鳝鱼、鲶鱼等肉食性鱼类又以石斑鱼为食,这样经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富集,最后使鲶鱼体内的汞含量高达10~20mg/kg,比原污染水中汞的浓度高出1万~10万倍,比正常鱼体的汞含量高900倍。当人经常食用这种富含汞的鱼类和贝类时,就会使汞在人体内大量累积,从而使人患水俣病。5.农药污染喷洒农药,目的是杀灭或抑制农业害虫,以保证农作物的高产优质。但随着现代化学农药的飞速发展,生产品种的增加,某些农药化学性质较稳定,不易分解,结果使农药在土壤中越积越多。当土壤中累积的农药达到一定程度时,便成为污染物质影响第二茬作物 的产量与质量。不仅如此,农药还随着雨水的冲涮汇集到河流、湖泊,从而造成水体污染。由于大多数农药不易被分解,因而被生物体吸收后,随着食物链的延长其含量逐渐升高,严重影响鱼类和贝类的生存。当人们食用这种被严重污染的鱼类和贝时,农药就会在人体内进一步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6.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N、P等植物必须的矿质元素含量过多时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源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染和农田排水。当它们汇集到池塘、湖泊、海湾时就会使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增多,致使藻类植物大量繁殖。由于藻类在繁殖、生长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氧气用以进行呼吸作用,致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而且当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死亡之后,其遗体首先被水中需氧微生物分解,从而进一步降低溶解氧的含量。当溶解氧的含量降低一定程度时,耗氧性细菌受到抑制,厌氧型细菌活动加强,有机物的厌氧分解是不彻底的,其不彻底的产物会使水体发黑发臭。同时产生H-2S、CH4等有毒氧体,造成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死亡,引起水华或赤潮等现象。7.固体废弃物污染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采矿业的废石、工业废渣、废弃的塑料制品以及生活垃圾等都属于固体废弃物的范畴。这些废物日积月累、长期堆放,会造成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这实际上,固体废弃物只是在某一过程或某一方面没有使用价值,而在另一生产过程中往往可以作为原料加以利用,即“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因此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已日益成为环境科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受到各国重视。发展无废技术是解决固体发育物污染问题的有效办法。所谓无废技术是指采用闭路循环方式,使资源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又不排放污染物质。也就是说,生产第一种产品后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可用为第二种产品的原料;第二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再作为下一种产品的原料,如此等等。如黑龙江省建成的硫酸厂,利用西林铅锌矿的废渣——硫精砂作为原料。炼钢厂的钢渣对钢厂来说是废渣,但对水泥厂来说却是一种上等的原料。火力发电厂排放出来的粉煤灰,含有铅、汞、砷等有害元素,但可用来生产水泥、烧结砖等。由此可见,发展无废技术,实现三废资源化,可以取得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8.噪声污染  噪声是感觉公害,通常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嘈杂声。但有时,优美的音乐旋律,在它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时,也被认为是噪声。因此,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众愿望有关。噪声污染是暂性的,噪声源停止发声,危害即消除,不象其他污染物,即使停止污染,污染物还在长时间内残留着,污染是持久性的。  噪声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损伤听力。现已证明,人体衰老并不是听力下降的唯一原因,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听力会下降,甚至造成噪声性耳聋。二是干扰睡眠:适当睡眠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40分贝的连续噪声可使10%的人睡眠受到影响;70分贝可影响50%;当噪声达到100~120分贝时,几乎每个都会从睡眠中醒来。三能诱发多种疾病:噪声主要影响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主要表现在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等,孕妇流产率高,女性月经失调等。四能影响心理健康:噪声对心理的影响主要有烦恼、易怒、易激动,甚至失去理智,并容易引发工伤和交通事故等。
拓展阅读
一、污染环境的物质主要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10种主要污染环境的物质:
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积累会使地球表面温度显著上升,在生态环境和地球化学方面造成灾难。由于近代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50亿吨,其中约有10亿吨被森林吸收,15亿吨被海洋吸收,其余25亿吨留在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
一氧化碳:随着人类大量地消耗石化燃料,造成大气中一氧化碳越来越多,它的大量积累会破坏大气同温层的平衡。
二氧化硫:它污染空气,腐蚀某些合成纤维,最大危害是引起并加重呼吸器官的疾病。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二氧化硫气体达2亿多吨,其中发达国家占80%以上,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
氧化氮:由于世界各国的汽车日益增多,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氧化氮,它会导致人的肺部和其它器官的癌变,呼吸系统的急性和慢性疾病,对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危害。
汞:污染食品,尤其是来自海洋的食品。随着工业废水越来越多地排入江河湖泊和海洋,使水生生物汞的摄入量越来越多,人体中汞的积累会损害神经系统。
石油:石油流入海中会破坏大量的浮游生物、植物和鱼类资源,并污染海滩和港口设施。
铝:铝元素进入人体内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脑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并出现痴呆症,还会影响酶和细胞的新陈代谢。
DDT农药:过量使用会毒死鸟类和鱼类,有时还会导致某些癌症。
磷酸盐:造成湖泊河流污染。
辐射:放射性物质是十大污染物质中最危险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引起恶性肿瘤。
二、八大公害事件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相继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其中有世界闻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至5日,在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使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因地处河谷,工厂林立,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4d内使得5911人患病,死亡400人。
3.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事件。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眼病、喉炎和头痛。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发生在英国伦敦市。
5.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该市的石油冶炼和各种燃油产生的废气,使整个城市终年黄烟弥漫。全市工厂粉尘和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高达13万吨。空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的硫酸烟雾,被人吸入肺里以后,使人患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等多种呼吸道疾病,统称四日市哮喘病。
6.水俣病事件
1956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镇。该市含汞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水体,致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1956年,水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疯癫状态的病人。
7.痛痛病事件
1955年至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由于冶炼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两岸居民用河水灌溉农田,致使土壤含镉量明显增高。居民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和饮用含镉量高的河水而中毒,导致肾和胃受损。由于患者经常“哎吆—哎吆”地呼痛,日本人便把这种病称为“哎吆—哎吆”病,也就是“痛痛病”。
8.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3月,日本北九州市和爱知县一带在生产米糠油时,使用了多氯联苯作脱臭工艺中的热载体,由于管理不善,多氯联苯混入到米糠油中。随着这种有毒的米糠油在各地销售,造成了大批人中毒。患者一开始只是眼皮发肿、手心出汗、全身起红疙瘩,随后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严重时恶心呕吐、肝功能下降,有的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病来势凶猛,患者很快达到13000人。用这种米糠油中的黑油饲喂家禽,致使几十万只鸡死亡。
三、酸雨及其危害
随着工业的发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一起被认为是人类面临的三大灾难性的环境挑战。那么,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对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何影响呢?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雾、雪等状态的降水。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业上无节制的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气体和水分子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再随着水分子聚集而降到地面。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约占0.03%),降雨时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这就是偏弱酸性的正常雨水,pH值约为5.6~5.7,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约占总酸量的90%以上,我国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约为10∶1。
酸雨是工业高度发展而出现的副产物,其污染是世界性的,而且日益扩大。目前,整个欧洲都在降酸雨,美国东部一些地区酸雨的pH值竟达到1.5,俄罗斯西部地区酸雨的pH值也为4.6~4.3。酸雨亦席卷着亚洲,如日本、印度南部和东南亚等国也在降酸雨。我国的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我国目前酸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30%。长江下游地区每三次降雨中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破坏水土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它可以破坏大面积的森林和农作物。据报道,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的森林受酸雨危害率高达30~50%。我国南方重酸区已出现一些严重的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市郊地区50%的松树枯死;峨眉山金顶冷杉的死亡率达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响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区和郊区的林木也出现较严重的酸雨危害。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会出现坏死斑、萎蔫、叶绿素含量降低、叶色发黄、退绿、光合作用降低,使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使农作物减产。同时,酸雨危害植物表皮及角质层,使植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弱。酸雨对水生生物也有很大危害,它使许多河湖水质酸化,导致许多对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种群灭绝。当湖泊、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时,鱼、虾类的生长繁殖便受到严重影响,加之湖河底泥中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这些水生生物群的死亡。欧洲、北美的许多湖泊因酸雨危害已经变为死湖。
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质中的钙、镁等养分被酸溶解,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群落,使有机物的分解减缓,土壤贫瘠,病虫害猖獗。
酸雨影响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雨雾的酸性对眼、咽喉和皮肤的刺激,会引起结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酸雨对建筑物和金属材料的腐损也非常严重,许多城市刚落成或装修一新的建筑物在一场酸雨过后,就失去了美丽的光泽,本来光亮如镜的大理石经酸雨的腐蚀而变得暗淡无光,甚至被层层剥落。
酸雨的危害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使人类生存的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带来无法弥补的灾难。人们只有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采用新技术,开发新能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目前,当务之急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新技术,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时要加大环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锅炉,减少废气的排放。
为了使人类的家园更美好,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决不能以毁灭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否则必将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四、什么是人口普查
在讲什么是人口普查之前,我们先要给出“人口数据”的概念。“人口数据”是以人或是户为基本单位,反映人口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统计数据,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从事人口研究、了解市场供求、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联合国《人口与住房普查的原则与建议》一书中,人口普查的定义是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表和分发一个国家或国内一个地区所有人口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的人口、经济和社会数据的全部过程。也就是说,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数据”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国是一个很早就收集人口数据的国家,但美国在1790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才被世界公认为是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鉴于人口普查对国家的重要意义,而很快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效仿,本世纪战后普及到世界各国。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和1990年进行过四次人口普查。人口普查的资料,为当时国家制定各项政策和中、长期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人口普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家各户的每一个人,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和全国人民。因此,人口普查被各国公认为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人口普查有四个特征:个别性、普及性、同时性和定期性。
(1)个别性:人口普查是把每个人与每一户的特性,个别地加以调查,并且个别地记录下来。只有这样个别的调查和记录,才能把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的人口特性进行不同的交叉汇总统计。在普查中还可以同时运用抽样的方法来收集某些人口特征,也就是对某些人口特性只调查一部分人口而不调查每一个人(如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使用长、短表进行调查的方法)。用抽样方法所抽出的样本,必须能够代表全体人口。
(2)普及性:普查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地理范围,凡在这个范围内所有按照普查规定应该被调查的对象,都应该一一调查,不能遗漏,也不应重复,这是普查的空间特征。
(3)同时性:普查是有标准时间的。普查的调查工作,必须在普查地理范围内尽可能同时进行,并且在规定的一段较短的时间内查完。调查到的人口特征,应该是普查标准时间点或时间段的特性,不同的人口特性可以有不同的时间标准。多数的人口特性都以普查日为标准时间,有些特性可以用普查日前一段时间为标准时间。比如被调查人的年龄、婚姻状况、教育和文化水平等都应该以普查标准日的情况为准。但劳动人口的行业、职业等可以用普查日前一周内、前一月内或过去十二个月内的情况为准。
(4)定期性:人口普查应该定期进行,这样所收集到的数据才能较容易的相互比较,负责调查的单位也能按部就班地、从容地、有系统地做人口普查的准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普查数据使用者可以定期地有新数据来作工作计划、行政参考、学术和市场研究等。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每十年或每五年举办一次普查。
知识结构
【知识点图表】
【学法指导】
1.结合实际国情,了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种种压力。
2.结合实例,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3.通过具体实情,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4.了解环境污染,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环境污染的措施。
教材习题参考答案
1.D 2.B 3.C
w.w.w.k.s.5.u.c.o.m
www.
人类影响环境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第1节 人类影响环境
例1、下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点评】当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时,该国人民的基本生存将要受到威胁。A国:粮食产量持续下降,而人口数量却大幅度增长,很快就不能维持本国的生存;B国: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且幅度比较一致,能长久的维持下去;C国:虽然粮食和人口同步增长,但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增产速度,最终该国也不能维持其生存;D国:粮食产量再增长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大幅度下降,肯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
【解答】B
【总结】本题从侧面反映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例2、如下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会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蝎的主要原因是 。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原因是 。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 。
【点评】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蝎,造成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蝎。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结果造成环境污染,浪费了大量耕地,破坏了森林和草原植被,使土地大量沙化碱化,环境恶化,而人口数量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增加,因此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粮食供应不足,会造成人口数量下降。
【解答】(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和影响,以及人口的过度增长导致的资源急剧减少之状况。
例3、试根据下列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
(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 。
(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
(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
【点评】(1)男女人数基本保持平衡是因为性产生两种精子(含X和含Y的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的结合机会相等。(2)Ⅰ阶段中幼年个体相当多,说明该阶段出生率迅速提高。(3)Ⅱ阶段中幼年个体相对减少许多,说明该阶段出生率不断下降,推行计划生育取得了相当大的效果。
【解答】(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的结合机会相等 (2)出生率迅速提高
(3)出生率不断下降,推行计划生育取得实效
【总结】本题结合了种群密度的相关知识。
例4、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措施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
B.SO2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SO2的植物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
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并限令整改
【点评】温室效应主要是由CO2引起的,矿质燃料的燃烧是排放CO2的大户,这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附加给生物圈的额外排放。因为在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前,大气中的O2和CO2是能够保持平衡的。缓解温室效应的最佳途径是:开发新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及其它形式的没有污染的能源,替代传统的矿物燃料,减少CO2的排放;营造森林绿地,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选项B中的SO2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但它能形成酸雨,所以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含氟制冷剂的泄漏能够破坏臭氧层,所以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D选项中的措施是一种治表不治本的办法。
【解答】A
【总结】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温室效应的基础知识。
例5、引起1998年广东珠江口附近海域发生的赤潮主要是由于( )
A.环境污染导致有毒藻类大量繁殖 B.温室效应导致水温升高
C.人类大量捕捞鱼类 D.人类活动导致鱼的食物不足
【点评】赤潮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引起的,主要是城市排放的大量生活污水污染海域引起的。因为在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被排入海洋中后,被逐渐降解而释放出有机物中的N和P,导致一些有毒藻类大量繁殖造成,使某些海域出现富营养化。藻类过多繁殖会消耗水体中的大量氧气,致使这些海域的海水中缺氧;排放的有毒物质会导致鱼类中毒。对渔业生产危害很大。
【解答】A
【总结】生活污水中的N和P大量进入海洋中,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形成赤潮或水化。
例6、环境污染对人或哺乳动物具有三致作用,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三致作用”( )
A.致癌作用 B.致突变作用 C.致死作用 D.致畸作用
【点评】环境污染的“三致作用”是指环境污染具有使人或哺乳动物致癌、致突变和致畸的作用。其危害一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显露出来,有些危害甚至影响到后代。
致癌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作用。在污染物中有能够诱发人或哺乳动物患癌症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为化学性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石棉和生产蚊香用的双氯甲醚等),物理性致癌物(如镭的核聚变物,各种射线等)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黄曲霉素、致癌病毒等)三类。
致突变作用是指导致人或哺乳动物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作用。人或哺乳动物的生殖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影响妊娠过程,导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动物的体细胞如果发生突变,可以导致癌症的发生。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于妊娠母体,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新生儿或幼小哺乳动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目前已经确认的致畸物质有甲基汞、乙醇和某些病毒等。
【解答】C
【总结】本题考查主要“三致作用”的概念。
例7、造成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选择 B.物种退化
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D.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狩猎或采伐,对栖息地环境的污染和改变
【点评】野生动植物资源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度的开发和利用;二是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措施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二是要保护好植被,保护植被等于保护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解答】D
【总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例8、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会( )
A.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的含氧量减少
【点评】本题考查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活在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生活在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数量非常大(整个光合作用的90%是由藻类植物完成的),故死亡后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加剧温室效应。
【解答】A
【总结】本题综合了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等知识。
例9、中央电视台,每天向全国电视观众公布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下面是2000年7月17日深圳市的空气质量。
城市名称 污染指数 首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深圳 18 Ⅰ 优
(1)被公布空气质量的重点城市有 个。
(2)栏目中“首要污染物”中,目前被监测并公布的有三种,它们是 、
和 。
(3)污染指数在0~50之间,空气质量级别是 ,空气质量状况是 。
(4)污染指数在101~200之间,空气质量级别是 ,空气质量状况是 。
【点评】通过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和有关媒体的报导,在中央电视台的每于向全国电视观众公布空气质量的重点城市有42个。被公布的“首要污染物”有可吸入颗粒、SO2和NO2。污染指数在0~50之间,空气质量级别是“Ⅰ”,空气质量状况是“优”。污染指数在101~200之间,空气质量级别是“Ⅲ”,空气质量状况是“轻度污染”。
【解答】(1)42 (2)吸入性颗粒 SO2 NO2 (3)Ⅰ 优 (4)Ⅲ 轻度污染
【总结】通过了解环境污染,从而从根本上去解决环境污染。
例10、某中学的学生为了调查该地区某湖泊的水质污染状况,在注入湖泊的四个主要水源的入口处采集水样,并镜检水样中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①号水源水样中有单一种类的纤毛虫,如草履虫,且数量极多;②号水源水样中单细胞藻类的种类较多,且数量也极大;③号水源水样中未见任何动植物,且发出刺鼻的气味;④号水源水样中浮游动植物均有发现,但数量不多。根据以上结果回答:
(1)该湖泊的污染源中污染的严重性由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 。
(2)①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 ;②号水源的污染物主要是 ;③号水源的污染属 。
(3)假若①号和②号水源的污染属同一性质,程度相同,则①号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水口的距离比②号水源 。
(4)为了改变湖泊的污染状况,首先必须治理的是 水源,这一水源一般由 排出的废水。治理的方法有 等几种。
(5)面对湖泊被严重污染,有人建议:①建立拦污闸,对入湖污水预先进行治理;②将长江水引入冲洗,使死水变活;③利用植物的净水作用,恢复湖中的荷藕、菱、水葫芦的种植,并将植物叶茎回收,经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从长远观点看,你同意 方案(填序号)。不同意有关方案的理由是

【点评】③号水源的污染程度最大。因为任何动、植物都不在此生存,这说明水源被有毒物质污染。①号水源有草履虫生存,这说明①号水源富含有机物,但不存在有毒化学物质。②号水源中有大量的绿藻生存,这说明水源中富含能促进绿藻生存的无机氮磷等物质。④号水源污染程度最轻,因为水样中浮游动、植物数量很少,假如①号和③号水源属于同一性质、程度相同,则①号水源排污点离湖泊入水口的距离比③号水源远。因为①号水样的污染程度比③号水样的程度轻,这说明,①号水源中的污水在流向湖泊的过程中,由于流经途中经过物理的沉降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①号水源的污染程度减轻。
【解答】(1)③①②④
(2)有机物污染 无机物氮、磷等的污染 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
(3)近 (4)③号 化工厂 物理沉降、化学分解、生物净化
(5)①号和③号 污水冲入长江后会造成二次污染。
【总结】本题以实验的形式来考查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
w.w.w.k.s.5.u.c.o.m
www.

A国

B国

C国

D国
粮食产量/英亩
和种群大小
粮食产量/英亩
和种群大小
粮食产量/英亩
和种群大小
粮食产量/英亩
和种群大小
1900 1950 2000 2070 年份
资源
人均粮食
污染
人均工业产值
人口(共20张PPT)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学习目标:
关注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全球生态环境的关系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人类
人口数量
人类行为
事实:
1、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至2000年已达到近13亿人。在未来的30~40年内,人口总数仍会不断增加。因此,在许多重要的自然资源方面,我国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
年代(公元) 数量 年代(公元) 数量
2 0.55 1928 4.70
740 0.48 1949 5.40
1393 0.60 1989 11.00
1578 0.60 1995 12.00
1764 2.00 2000 12.95
1849 4.10 - -
中国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亿)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单位:亿)
年份 1800 1850 1930 1962
人口数量 8.5 10.0 20.0 30.0
1987 1990 1999 2000
50.0 53.0 60.0 62.0
1975
40.0
我国与其他几个国家部分自然资源状况的比较
中国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巴西
人均“成熟土地”面积/hm2 0.21 1.39 2.50 1.64 1.47
森林总面积/104Km2 133.8 754.9 247.2 209.6 566.0
人均水资源量/m2 2292 30599 98462 9413 42975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
人口增长
人均耕地减少
燃料需求增加
植被破坏
耕地退化
自然灾害频繁
作物单产不高不稳
开垦土地
需要更多劳动力
人口继续增加
开垦土地
开垦土地
人口增长
生存空间、资源减少
再增长
资源紧张
人类不恰当活动
土地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 能源危机 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类生存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主要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饑餓的蘇丹》九四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作品,作者在拍完照片后将鹰赶走,但人们问起这个小孩时,作者则不知其现状。后作者由于良心的谴责而自杀。
八 大 公 害 事 件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到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许多牲畜死亡。
2、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10月下旬,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夏季,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燃烧的1100吨汽油所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气体,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了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该类事件,分别有400多人死亡和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4、伦敦烟雾事件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伦敦大雾,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无法散去。迫使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5、水俣病事件
6、骨痛病事件  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出现了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等病症。
7、四日哮喘病事件  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聚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形成了一种突出的环境问题。
8、米糠油事件  1968年,在日本北九州一带,由于鸡和人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继而有13000多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第五章 人与环境
第一节 人类影响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设想
教师可先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方式,进而提出: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教师总结,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
在进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教学时,教师应指出,人类经常忘记自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然而,随着人类的种群数量增加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任何其他动物。
四、教学过程:
教材中列举了“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并用图6-2来表示这种关系。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概念图来逻辑推理某一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学生讨论教材中图6-2后,结合“资料搜集与分析”──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选取实例,让学生尝试运用概念图阐释自己的观点。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1)在搜集资料前要拟定主题(或感兴趣的问题),主题的确定应该具体,以小见大;(2)从揭示人口增长(因)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果),分析因果间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3)尽可能探求表面上未直接关联的事物之间存在着的关系,例如,人口增长与农药使用之间的关系;(4)根据实际情况,充分拓展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对策。
(二)资料分析
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
提示:(1)如果学生生活在农村,还可以到本乡镇和本县的计划生育、农业、环保、档案等部门进行采访和调查。如果学生生活在城市,还可以通过本市的城市规划部门或通过互联网等进行采访和调查。这些途径都可以快捷地获取可靠的信息。
(2)有关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咨询时要说“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要先请长辈坐下,自己再坐下;要细心倾听、认真记录、对方说话时不要随便插话,有不清楚的问题应以虚心的态度请教;咨询后应说“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
(3)如果资料繁杂,可以先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科学分类。如果有些资料相互矛盾,则应仔细分析它们的来源是否可靠、记录是否准确,必要时需要进行核对甚至重新收集这些资料。
(4)应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成图或表格。图具有一目了然的直观效果,有三种形式:圆饼图适用于体现各相关数据在一个总数据中各自所占的比例;直方图适用于对各相关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曲线图适用于体现某一情况在变化过程中,相关数据依次的动态变化情况。表格则便于了解相关的具体数据。
(5)可以先进行分工,然后各自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分工后,应当先检查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的项目,再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四)想像空间
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1)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生存所需的食物来源中,耕地上的农作物占88%,草原和牧区占10%,海洋占2%。 随着海洋的开发利用, 海洋为人类提供的食物能量将会增加。 目前, 全球适于人类耕种的土地约1.37×109 hm2, 人均约0.26 hm2。 但由于非农用地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原因,促使人口增加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人口增加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目前全球大约有5亿人口处于超土地承载力的状态下。人口过载对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生态环境的威胁巨大。
(2)对水资源的压力
虽然水是可再生资源,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对某一区域,水循环的自然过程限制了该区域的用水量,这就意味着人均用水量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如果要维持生活水准,则需要开采更多的水资源, 造成水资源缺乏日益严重, 甚至导致水荒。 人均年可用水量1 000~2 000 m3的国家被列为水资源紧张国家,全球现有100多个国家缺水,其中有4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十几个国家发生水荒。
(3)对能源的压力
能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4)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人口增加,人类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的要求,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制约,不断进行掠夺性开发,比如毁林造田、毁林建房、采伐木材等,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森林的大肆砍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
(5)环境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使污染物的总量增大。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影响了环境的纳污量以及对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能力,加剧了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五、教后感: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之间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概念图来逻辑推理某一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比较清晰地表示出事件或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网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