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二生物全案:3.3《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二生物全案:3.3《生物群落的演替》(苏教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1-09-13 19:12:10

文档简介

第四节 群落的演替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切块一:演替的类型】
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________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_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包括:_________演替和_________演替;
(1)初生演替
①定义: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举例:裸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演替.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可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在竞争阳光中,苔藓比地衣更有_______,土壤条件越来越好;土壤中有一定的_________,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______________,昆虫和其他小动物进入该地区;灌木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并取代草本植物,灌木的生长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______.于是成为许多_________的栖息地;最后乔木的种子萌发,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①定义:指在__________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_________或其他_________(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举例:________的草原、__________的森林、_________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一年生杂草阶段 多年生杂草阶段 灌木阶段 乔木阶段
在_________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________阶段或稀疏的_________阶段.可见_______是乔木出现的重要环境因素.
〔例题1〕以下哪一项不可能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A.提高食物链中的营养级 B.提高生产力
C.提高物种的多样性 D.逐渐减少有机物的贮存
〔例题2〕下列的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 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D.草本植物—地衣—苔藓
〔例题3〕下列情况下发生的演替,不属于次生演替的是
A.水灾过后的草原 B.过量砍伐的森林 C.弃耕的农田 D.光秃的裸岩
〔例题4〕在群落的演替中,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过后,往往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A.天敌数量减少 B.可利用食物的增加
C.死亡率增加或出生率降低 D.出现了其他新物种
【切块二: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09小高考A级要求)
1.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___________,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___。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________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进行。
思考与讨论: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例题5〕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
A.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B.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C.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降低
D.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例题6〕有关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有一定的规律性
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生物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方向和速度与物理环境无关
C.初生演替进行缓慢,次生演替出现和发展得较快
D.人类可以控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切块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大面积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2.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________、_________、和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路,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条例》,该条例自2003年1月20日起。
www.(共37张PPT)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
问题探讨
1883年8月,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这块土地将会有什么变化?
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概念:
主要标志:
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裸 岩 阶 段


地 衣 阶 段
  苔   藓
北极地区的苔藓
苔 藓 阶 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 木 阶 段
森 林 阶 段
演 替 过 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请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请思考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相同?
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
称为裸地。
裸地
原生裸地:
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
次生裸地:
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
裸   地
演替的类型
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却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中发生的生物演替,称为原生演替。
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农  田
  弃  耕


植物繁殖体的传播。
群落内部因素:
外界环境因素:
动力
催化剂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
干旱、洪水和人类活动等
思 考 与 讨 论
1、“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走的人多的地方跟走的人少的地方以及没有人走的地方的植物有什么不同吗?
思 考 与 讨 论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什么影响?
3、我国为什么要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进程发生演替
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
1、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或得更多的阳光
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评 价 指 南
见课本P63
作 业:
第二教材相关部分3.3《生物群落的演替》
1.植被随纬度(由低到高)和海拔(从平原到高山)的增加而发生的演替变化是(  )
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苔原荒漠
B.苔原荒漠→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C.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D.苔原荒漠→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答案:A
2.下列对群落的稳定性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的自我维持能力
B.一般来讲,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了同环境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
C.如果一个群落能够抵抗住干扰,那么它就不会发生演替
D.一个群落的抵抗能力强,那么它的恢复能力也很强
答案:D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  )
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
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
C.苔藓比地衣长的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
答案:C
4.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过程是(  )
A.裸岩阶段→苔藓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C.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草本植物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植物阶段→森林阶段
答案:B
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
A.影响因素不同 B.起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答案:B
6.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飞蝗的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
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A.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
答案:B C
(2)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
答案:多
(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什么?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变大;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变大。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板书设计:
一、演替
㈠初生演替
㈡次生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四、教学过程:
〖引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演替的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
〖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
〖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 950 km2“长”到了5 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 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
⊙要点解析
1.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顶极群落才会中止。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如:一块农田,如果人们不去耕耘和种植,任其自然发展,不用多久,就会长满各种野草。多年以后,农田又会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减少,各种灌木又繁茂地生长起来。再过若干年,一些高大的乔木也在这里生长起来,灌木又处于次要地位。经过漫长的时间,最终这块农田演变为一片森林。在不受外力的干扰情况下,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森林群落,而不会被别的群落所取代,成为顶极群落。
2.群落的形成总是从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开始的,这种没有生物生长的地段称为裸地。裸地可分为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前者指从来没有生物生长或虽曾有过植物生长,但被彻底消灭了,没有留下任何植物的传播体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后者指原来有植物生长,因植被遭受破坏后形成的裸地。这种裸地虽然没有植物生长,但原有的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或破坏不够严重,在土壤中还保留了植物的繁殖体,如种子、根、茎等。原有的植物繁殖体和残存的土壤条件在群落形成过程中将起一定的作用,故次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速度比原生裸地快。次生演替过程的长短,主要决定于群落受干扰的强度和所持续的时间。例如,森林的次生演替取决于森林的利用方式,砍伐方式(择伐、皆伐)及其对林内优势树种的苗木、幼树和地被的破坏程度都为群落的演替造成了不同的条件,影响群落的复生和变化过程。在森林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动物群落的演替也是十分明显的。
3.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与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些情况下,是群落内物种生命活动的结果,为自己创造了不良的居住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其他植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诱发演替。
4.外界环境条件如气候决定着群落的外貌和群落的分布,也影响到群落的结构和生产力。气候的变化,无论是长期的还是暂时的,都会成为演替的诱发因素。地表形态(地貌)的改变会使水分、热量等生态因子重新分配,转过来又影响到群落本身。土壤的理化特性对于置身于其中的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火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发演替的因子。影响演替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几种,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外部因素。
5.人类的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社会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等,都可以使生物群落改变面貌。人还可以经营、抚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沙漠,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司于自然发展的道路进行。人甚至还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五、教后感: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21世纪教育网
w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