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理念
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部编教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第21课。本课内容承上启下。第六单元是“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但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未完成,革命必须向新的阶段发展。而五四运动则是这个新阶段新起点的开端。
本单元有三个学习要点,也是学习的重难点,其中前两个内容在本课中:一,认识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内在联系,知道五四运动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的革命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知道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二,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及伟大意义;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的重要教训。?[1]?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一系列民主革命运动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是中国迈入民主革命新阶段的第一步,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的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潮流的产物,是十月革命影响推动的产物。它具有此前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新特点,如:它是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逐渐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人士的影响下,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经过分析和筛选,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推动国共合作,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大革命高潮。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等主观因素,也由于反革命力量的强大等客观因素,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了。但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磨灭。中国共产党吸取历史教训,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开辟革命新道路做了准备。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高中衔接的过渡阶段,仍然喜欢具体生动、新奇有趣的学习内容(如历史人物的生平、文化遗产等);他们已经普遍注意对历史的价值观,理性认识(如人物评价)的探索,显露了责任感和求异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求我们教师应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适当使用比较直观的图表、照片、音视频资料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更加深入的思考。本课中五四运动是20世纪初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当时的爱国青年与高中学生们年龄相仿,容易使学生产生共情,因此要注重学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相关史料,结合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和对史实的初步理解,知道五四运动在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革命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中华民族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推动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史实。
通过学生质疑设问、结合史料分析探究,认识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内在联系;知道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因果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意义;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中国共产党从中吸取的重要教训。增强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能从多个角度感悟和理解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在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同样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习“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先锋作用,学生进一步形成秉承“五四”精神,努力报效中华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难点:理解这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课标要求及研读课标解读,我确定本课教学的立意点为一个字——“新”。围绕“新”,明确一条主线,三个表现。一条主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三个表现: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革命带来新觉醒、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呈现新面貌、国民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新高潮。而此三者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本课内容量较大,重难点比较集中,因此采用“知识梳理——质疑设问——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视频: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首演准校歌《燕园情》,同时展示歌词。
设问:1.《燕园情》蕴含着北大的校训是什么?
(学生结合视频和文字信息提炼概括,据史实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这是北大的校训,也是1919年发端于北大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设计意图:作为高中学生,北京大学是他们向往的神圣殿堂,尽管对于最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她是可望不可及的,但这并不影响她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从北大准校歌歌词中提炼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将思绪带入到20世纪初的中国。
【学习新课】
(一)知识梳理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进行基础知识梳理。用时8分钟。
要求:1.以4人一小组为单位,全班共分为三大组若干小组,三大组各梳理一个知识点,分别是: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每组学生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归纳梳理,整理为文字稿,每组指定一人进行班级内分享。
2.教师深入各小组参与讨论分析,指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梳理。
3.在三大组中,各请一小组同学汇报分享,其他小组同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成果:
第一组:梳理五四运动的发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和基本过程;概述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的表现;总结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知道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进程和方式。
第二组:梳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思想、阶级、组织基础和国际条件;中共一大的召开及决议;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第三组:梳理第一次国共合作背景、形成标志;国民革命运动的基本进程和成果;大革命的失败。
在此过程中,请其他小组同学补充,教师适时点评。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知道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史实;锻炼阅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归纳概括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意识和能力。
(二)质疑设问
在知识梳理的基础上,各小组提出最主要的存疑问题,形成文字,以纸介质形式提交。这一环节2-3分钟。教师宣读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相应整合,将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提交课堂讨论进行重点分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梳理基础知识后,大胆提出存疑问题,有针对性地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着力突破,有的放矢。这一设计也符合高一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求异思维的心理特点。有助于增强学习兴趣,引发深入思考。
(三)合作探究
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教师适时点评讲解。
教师课前准备相关图文资料,适时展示,为课堂讨论补充史料。
历史图片:以课本图片为主。《北京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等七幅图片。另外准备:《巴黎和会会场》、《北京高师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路透社报道——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共产党宣言>一书的封面》、《中共一大代表照片》、《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等。
文字资料: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
1、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
2、取消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本承认的“二十一条”;
3、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殊利益;
4、结束德、奥等战败国家在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
通过对材料一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巴黎和会首英美等大国操纵,拒绝中国代表团提出的正义要求,这次外交失败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失望和伤害。因此成为大规模群众反帝反封爱国运动的导火线。
材料二:全国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时约为五、六十万人,到了五四运动时已达二百万人,其中包括民族资本的工厂和外国设立的工厂中的工人。辛亥革命后几年间,各地工人进行有组织的罢工斗争,次数比辛亥革命前多,规模也比较大。
材料三:特别在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工人群众走上了斗争的前列。在上海,日本资本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厂,男女工人五六千人,在6月5日首先罢工,接着,日本资本的其他工厂,英国资本的一些工厂,还有美商、法商、华商的电车公司的工人也宣告罢工。在上海以外,沪宁路和沪杭路铁路工人,京奉路唐山工人,京汉路长辛店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也都有工人罢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通过材料二、三,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发展,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军。
材料四: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的民意测验显示,赞成“友俄”与赞成“友美”的比例约为5:1。……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还显示,“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占第一位。
——朱务善,《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民意测验之分析》,载于《新民国》,1924年3月30日,第1卷第5期;另见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3月4-7日,第2版。
——转引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通过材料四,能够回应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否成为新思潮主流的疑问。当时主要是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部分人尽管在国民中占比重小,但在北大先进知识分子中相信马克思主义学说者占比例高。
材料五: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有北京小组邓中夏等在长辛店、上海小组李启汉等在沪西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经过宣传教育,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1920年11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最初会员有三百七十余人;不就,又成立了上海印刷工会,会员有一千三百余人。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通过对材料五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材料六:课本P129“史料阅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通过对材料六的分析理解,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要以革命的手段实现这个目标。它以马克思主义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深入工人群众中做宣传组织工作。这是中国以往的政党不曾有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七: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无产阶级去帮助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的意义,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通过对材料七的分析理解,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中国国情,对于中国革命形势的认识比中共一大有了新的进步。这次大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为此后的国共合作领导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材料八:在上届代表会议上,我们同意远东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情况的发展表明,只有联合战线还不够,我们又接到了共产国际关于加入国民党的指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后我们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开始参加现实的运动。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
《“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
通过对材料八的分析理解,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努力推动国共合作,推动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材料九:
1922年7月,陈炯明的叛乱使孙中山再次跌入低谷。……原来孙中山一直寄希望于英美,认为美国是最值得信任的。他说三民主义起源于美国,与林肯的思想相通。但孙中山的亲美、联美始终是一厢情愿,美国国会不可能通过援华议案,美国官员也不关心中国。英国、日本也是如此……而苏俄出于输出革命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考虑,主动联合国民党。8月,苏俄派越飞来华,转年1月,孙中山与越飞达成一致意见,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3个月后,苏联政府正式通知孙中山,他将在一年内分4次得到200万卢布的援助,苏联还将向国民党派出政治和军事顾问,并提供军事物资。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通过对材料九的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孙中山先生赞成国共合作,推动民主革命发展。
材料十: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性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27年1月,由于英国水手在汉口和九江登陆打死打伤中国人,武汉工人和其他市民在共产党员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冲入并占领了汉口英租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也接管了九江英租界。2月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方面签定协定,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通过对材料十的分析,使学生直观感受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取得重大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发展到新高潮。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课内或课外相关视频、图片、文字等历史资料,辅助学生整合相关史料对史实进行更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强化时空观念,以史料实证的方法,对历史史实进行解释,体现家国情怀。
(四)拓展延伸
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理解中国共产党吸取教训,认识到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开辟革命新道路准备了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基础上,进行学习延伸。为第22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八、教学评价设计
1.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的气氛活跃程度。
2.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质量。如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专注程度、探究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思维含量;语言表达的顺畅程度等。
3.教师准备充分程度。如学案、课件的准备等;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等。
4.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有效性;课堂中的多边互动等。
5.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度。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一个“新”字,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是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四运动带来新觉醒,中国共产党诞生带来新面貌,国民革命运动带来新高潮。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进行知识梳理——质疑设问——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充分保障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质疑设问环节教师有一定预设,准备了相关史料,以帮助学生史论结合,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开阔的,问题较多,在课堂中主要是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发现对于国民革命运动这一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较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觉醒
新面貌
新高潮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五四爱国运动
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和
PAGE
1
^1
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共36张PPT)
《燕园情》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
先哲曾书写,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
狂歌曾竞夜,
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第21课
五四运动
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梳理
五四运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1924-1927
1921
1919
中国共产党成立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国民革命运动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质疑设问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七项正当要求,遭到列强拒绝,列强还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
1919.5.4,北京大、中学
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
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取消二十一款
还我青岛
五四运动的主要经过: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开始时间
运动中心
斗争主力
斗争形式
1919.5.4
1919.6.3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学生
游行示威
罢工、罢课、罢市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图为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返校后,受到热烈欢迎
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探究一: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学生和工人是主力军;
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走上和工人运动结合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探究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北京、上海成为宣传中心
1918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
1919
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3
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1920.4
陈独秀在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上海)
1920.5
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
1920-192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探究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产生的影响
在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推动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探究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深远影响
创建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中国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0年年初
陈、李最早提出并推动建党
A
1920.8
上海成立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C
1921.7.23
中共一大召开
E
1920.3
共产国际派代表到中国商议建党事宜
B
1920.10
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各地相继建立
D
中共一大代表照片
探究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探究三:
国民革命的影响
探究三:
国民革命的影响
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新觉醒
新面貌
新高潮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资料链接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今北京师范大学。
前身是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她开创了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先河,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与通州师范学校、南洋公学师范院被世人公认为中国师范教育肇端的三大源头。
1908
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
1912
年改名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1931
年和
1952
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
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
材料一:
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
1、收回战前德国在山东的一切利益;
2、取消1915年袁世凯政府对日本承认的“二十一条”;
3、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殊利益;
4、结束德、奥等战败国家在中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
材料二:全国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时约为五、六十万人,到了五四运动时已达二百万人,其中包括民族资本的工厂和外国设立的工厂中的工人。辛亥革命后几年间,各地工人进行有组织的罢工斗争,次数比辛亥革命前多,规模也比较大。
材料三:特别在6月3日以后,以上海为中心,工人群众走上了斗争的前列。在上海,日本资本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厂,男女工人五六千人,在6月5日首先罢工,接着,日本资本的其他工厂,英国资本的一些工厂,还有美商、法商、华商的电车公司的工人也宣告罢工。在上海以外,沪宁路和沪杭路铁路工人,京奉路唐山工人,京汉路长辛店工人相继罢工。汉口、长沙、芜湖、南京、济南等地也都有工人罢工。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四: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的民意测验显示,赞成“友俄”与赞成“友美”的比例约为5:1。……北京大学的民意测验还显示,“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7%,占第一位。
——朱务善,《北京大学二十五周年纪念民意测验之分析》,载于《新民国》,1924年3月30日,第1卷第5期;另见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载于《北京大学日刊》,1924年3月4-7日,第2版。
——转引自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材料五:为了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专门供工人阅读的刊物,如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还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有北京小组邓中夏等在长辛店、上海小组李启汉等在沪西开办的劳动补习学校。……经过宣传教育,觉悟的工人有了组织起来的要求。1920年11月,共产主义小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宣告成立,最初会员有三百七十余人;不就,又成立了上海印刷工会,会员有一千三百余人。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
材料六:课本P129“史料阅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七: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人)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无产阶级去帮助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的意义,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
材料八:在上届代表会议上,我们同意远东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关于共产党与民主革命派合作问题的决议。情况的发展表明,只有联合战线还不够,我们又接到了共产国际关于加入国民党的指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后我们便更多地注意了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开始参加现实的运动。
——《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8月版
材料九:
1922年7月,陈炯明的叛乱使孙中山再次跌入低谷。……原来孙中山一直寄希望于英美,认为美国是最值得信任的。他说三民主义起源于美国,与林肯的思想相通。但孙中山的亲美、联美始终是一厢情愿,美国国会不可能通过援华议案,美国官员也不关心中国。英国、日本也是如此……而苏俄出于输出革命和国家安全的战略考虑,主动联合国民党。8月,苏俄派越飞来华,转年1月,孙中山与越飞达成一致意见,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3个月后,苏联政府正式通知孙中山,他将在一年内分4次得到200万卢布的援助,苏联还将向国民党派出政治和军事顾问,并提供军事物资。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十:
反对帝国主义的群众性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1927年1月,由于英国水手在汉口和九江登陆打死打伤中国人,武汉工人和其他市民在共产党员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下,冲入并占领了汉口英租界。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二师也接管了九江英租界。2月9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同英国方面签定协定,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