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课件 (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北伐战争课件 (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24 21:4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课
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1924
1927
第15课 北伐战争
1926
国民革命是从1924——1927年,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国民革命的高潮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第一次合作)
1、原因
1923年中共三大
1924年国民党一大(国民大革命时期)
4、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孙中山领导革命屡遭挫折,同意合作
(2)共产党从工人运动的失败中意识到需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共产国际的帮助
2、正式决定合作
3、正式建立合作
第一篇:国民革命之准备篇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
新三民主义
强调反帝
一般平民享有
增加节制资本
三民主义
第一篇:国民革命之准备篇
5、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时间
地点
领导
历史功绩
1924年5月
广州黄埔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
培养出大批的军事和政治人才(林彪、叶剑英)
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第一篇:国民革命之准备篇
(一).国共合作的表现: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1.北伐目标
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蒋介石
第二篇:国民革命之高潮篇
(一).国共合作的表现:北伐战争
总司令
北伐战争进军示意图
广州
浙江
福建
郑县
北京
南昌
桂林
南京
直隶
广州
桂林
长沙


山东



武昌


湖南

西


湖北
浙江






2、主要战场
上海
3、主要战役
4、英雄军队
湖南、湖北
汀泗桥战役
贺胜桥战役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主要战场
主要战场
5、成果
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北伐军能节节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
2、作战方针正确(先攻吴再打孙)是北伐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3、官兵英勇奋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4、北伐战争是正义之战,得到工农群众积极支持。
5、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合作探究
3.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农村:农民协会增加和会员数前所未有
城市: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上海工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农民武装队伍
第二篇:国民革命之高潮篇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合作初步破裂标志 :
3、合作彻底破裂标志:
1927年四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叫嚣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第三篇:国民革命之结局篇
1、国共合作破裂破裂的原因:
高涨的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国民大革命失败
启示: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想一想: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
第三篇:国民革命之结局篇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4.东北易帜
第三篇:国民革命之结局篇
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知识小结
1924
1927
国民党一大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1926
北伐
国共合作
1923
中共三大
黄埔军校建立
1928
东北
易帜
国民革命运动
经验教训
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合作破裂
国共对峙
井冈山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