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25 17:3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1
两种电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过程与方法: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元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有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摩擦起电现象。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教师准备
玻璃棒和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
学生准备
碎纸屑和塑料尺
教学过程(个案补改)
组织教学:引入新课:用刻度尺摩擦吸引碎纸屑讲授新课:电荷: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摩擦起电使物体带电。2、如何验证物体是否带电:(1)、是否吸引轻小物体(2)、用验电器:用摩擦过后玻璃棒或者橡胶棒接触验电器后看是否能够有张角。3、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后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负电荷:用毛皮摩擦后的橡胶棒带的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5、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发现了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作元电荷:e=1.6×10-19C任何带电体都是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三、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各种金属、水、大地、各种水溶液)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干燥的木头、塑料、橡胶)总
结:摩擦起电实质是电荷的转移。课堂练习:1、投影出示习题。2、完成书后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5——1
两种电荷摩擦起电的实质:得失电子的过程,也是电荷的转移。
一、电荷: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三、导体和绝缘体
金属导电是有大量自由电子。
教师示范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3min学生自主探究,给其实验器材,引导学生们得出其原理。从而真正体会到自己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0min电荷量是一个新接触的物理量,学生们通过教材积累得出其相应的知识点。10min举例分析。便于学生理解记忆7min学生联系生活举例,使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5min课堂练习指名回答,并解释原理。15min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