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尼卡》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格尔尼卡》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1-09-13 19:56: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格尔尼卡》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关注全体学生,以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为理念,定制本课教学内容,确定适宜目标。在学生知识、技能获得的同时更关注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指导,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突破学科本位并以信息技术为后盾努力拓展课程资源,积极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学习方式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艺术巨作,它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对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杀害数千无辜平民百姓的事件进行了控诉,有力的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的暴行。由于该作品有别于传统绘画中的那种单一视角下的写实表现,学生一时会很难理解。因此围绕《格尔尼卡》可以展开诸多有探究性的主题供学生深入探讨。如:毕加索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创作《格尔尼卡》、怎样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立体主义风格对象征性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我们从毕加索的创造性思维中得到了什么,毕加索的高尚人格给我们有什么启示等。
三:学生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及浙美版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的内容,作为七年级的新生,直观、感性的内容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平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格尔尼卡》作品所呈现的痛苦、阴暗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尽量从学生能接受的程度出发来有效化解本课的教学难题。把对《格尔尼卡》的欣赏更多地围绕在美术创作的本意上来,即毕加索是怎样创造性的应用立体主义这一形式来充分表现战争这一主题。
四: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及象征性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
体会爱国、爱和平的主题思想。
3:能力目标
感受艺术大师的创造性思维,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
了解《格尔尼卡》作品的艺术语言,体会作者的创造性思维,爱好和平的思想。
六:教学难点
理解认识毕加索作品中的立体主义风格。
七:教学方法手段
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认识作者。
a:出示画家的自画像讨论其给人的第一印象,导出本课的主人翁—毕加索。
b:欣赏毕加索的系列照片,体会艺术家的鲜明个性。由西班牙的传统体育项目斗牛导入毕加索的版画《斗牛》图、素描《牛》系列、雕塑《牛头》等作品来探讨毕加索的爱国思想及其广泛的艺术素养。利用插图《和平鸽》系列作品来理解作者爱好和平的主题思想。
c:通过以上内容为学生欣赏《格尔尼卡》创设好人物背景。
2:欣赏作品,提出问题。
a:提示学生速览《格尔尼卡》,寻找作品中不能理解的内容。
b:概括本课的主要问题,提出学生探究的方向。如:作品中造型的怪异,形象的多样性等。
3:实践探究,了解立体主义风格。
a:以口杯为道具由学生尝试不同角度的表现方法,并在黑板上画出观察到的形象,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能力。
b:学生在作业纸上对黑板上各个不同的形象进行任意的组合尝试来体会创造的乐趣。
c:挑选部分作业由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填色来展示自己的创意。
d:将学生的创作与《格尔尼卡》作品进行对比给学生以鼓励与信心。
e:教师小结:同学实践出的结果与《格尔尼卡》的风格完全一致,这种风格就是立体主义。
4:欣赏评述作品中象征性手法的运用,深化情感体验。
a:由学生讨论立体主义风格对《格尔尼卡》创作的积极意义,导入作品内容的象征性。
b:例举讨论《格尔尼卡》中象征性内容的含义,深入理解作品包含的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5:突破学科本位,扩展认知。
a:欣赏不同的毕加索网页封面,讨论优秀的作品来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的能力。
6:回顾《格尔尼卡》作品及毕加索自画像讨论总结对毕加索及其作品的新认识。
九:教学问题设计及教学流程图
教 学 问 题 设 计 图
《格尔尼卡》 课题 教学目标 启发式问题
如何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 ① 毕加索是怎样一个人?② 毕加索画《格尔尼卡》的动机是什么?③ 立体主义的风格是怎样的?
④ 象征手法在作品中的运用有何积极的意义? ① 毕加索给你有什么印象?② 毕加索画《格尔尼卡》的时代背景是什么?③ 你能理解《格尔尼卡》中的怪异形象吗?
④ 毕加索为什么不用写实的方法来表现《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教学流程图
自画像及照片 个性鲜明 毕加索 格尔尼卡
牛系列作品 爱国
鸽子系列作品 爱和平
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难点 立体主义 形式 认知目标 理解
实践探究、解决问题
对比欣赏、巩固问题
欣赏
欣赏评述、深化体验 重点 象征性 内容 情感目标 作品
能力目标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使学生了解了毕加索是一个充满个性和创意的人,学习毕加索及其作品并不是要学生来掌握他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高尚情操和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次实践,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中创设了许多教学情境。如《格尔尼卡》作品的欣赏,学生最大的难题是不能理解其中的怪异形象,而这种风格正是毕加索最主要的创造——立体主义。不能理解立体主义风格也就不能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深层意义。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课的难点是立体主义,那么教师如能围绕立体主义进行构图分析,使学生懂得其构成原理任务就完成了,但这样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利用纸口杯让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进行探究,通过对口杯各角度的观察所获得的形象进行重组练习。这样传统绘画中的立体口杯造型就在学生快乐的探究中不知不觉地变成毕加索笔下的立体主义风格作品,本课的难点就引刃而解了。
对启发式问题的设计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它是教师与学生交互的平台。如下图所示: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课题研究开始到制定启发式问题结束,而学生的学习任务正相反他从启发式问题探究开始到获得课题成果结束。因此一堂课很多时候都是逆向性的,原因就在于其基点在于学生一方,它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础,使之能更好地形成主动、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对课程进行启发式的问题设计及整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环境,可有效促进研究型学习的开展,并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学 生
教 师 课题 教学目标 启发式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