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2课时课件(共29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2课时课件(共29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25 08:12:27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孤独之旅
曹文轩
语文九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一课时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而是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课题。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主题,感悟“成长”的含义。
2.欣赏小说饱含诗意的语言,体会细腻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心理的作用。
阅读课堂上老师出示的本课学习目标,调整自己的阅读取向,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学习活动(2)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曹文轩,江苏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有长篇小说《草房子》等。
作家作品
利用本课学习资源,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化常识,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3)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写作背景
文章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他又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一次意外变故,家中破产,他被迫辍学,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草房子》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长篇小说。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友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搏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芒,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作品把主人公桑桑童年亲历的几个平常又动人的小故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真诚又富有诗意地歌颂了至真、至善、至美的人间情感,展示了富有独特风情的人生画卷。
嬉闹
觅食
驱除

旧茬儿
戳破
给予
磨损
古磨



yōnɡ
chá
chuō




liáo(
)逗
xuān(
)
āo(
)地
chān(
)杂
胆qiè(
)
juē(
)






默读一遍课文,查阅工具资料,掌握本文生字词的音形义,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4)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读读写写
记记背背
1.家底
:家里长期积累起来的财产。
2.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一落千丈、急转直下辨析:
二者都有急剧变化的意思。“一落千丈”多形容声
誉、景况、地位等下降得很快。如:只是说说而没有做
的话,管理者的信用将会一落千丈。“急转直下”多形
容形势、故事情节、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
发展下去。如:战局急转直下,敌军由顺利进攻变为节
节败退。
3.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例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积极
响应“光盘行动”的倡议,不能置之不理,肆意浪费。
4.嬉闹:嬉笑打闹。
5.撩逗:挑逗,招惹。
6.胆怯:胆小,畏缩。
7.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本文是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例句:他甚至歇斯底里地骂孩子,神经质地抱住老婆哭鼻子。
8.仓皇:匆忙而慌张。
听读课文
听读一遍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思考助读题,绘制本文结构思路导图。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5)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合作交流】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故事情节:一位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偏远的芦苇荡放鸭,经历了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磨炼,最终在暴风雨之后“长大了,坚强了”;
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合作交流】“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俩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哪怕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俩对生活别无选择。
精读课文重点语句,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勾画批注)。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6)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4.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5.阅读36自然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连用四个“黑”,有什么表达效果?
【合作交流】突出了暴风雨到来之前天气阴沉的景象,它预示着杜小康将经受一次成长的洗礼,与后文战胜风雨后明亮的天空形成强烈对比。
6.第36、37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暴风雨来临时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着力描写?
【合作交流】“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天气的恶劣,渲染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而这场暴风雨也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7.“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里的“哭”有什么含义?
【合作交流】少年杜小康战胜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于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时,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力量、毅力与责任感,他长大成熟、坚强了。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内心翻涌着波涛,这是喜悦的泪,欣慰的泪,领会了成长真谛的泪。
8.“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请赏析这段话。
【合作交流】这是细节描写。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9.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父亲的这一句话意蕴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10.你觉得本文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什么含义。
【合作交流】“孤独之旅”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世界的孤独,指幼小的杜小康经受了离家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和远离小伙伴的孤独后变得坚强了,最终长大了。二是面对自然环境的孤独,一个小孩子,随着父亲到没有人,没有欢乐的芦苇荡中,整天只面对着父亲、一群鸭子和芦苇,在一个孩子心中的那份孤独是可想而知的。但最后经过了那些“暴风雨”的洗礼后,他不再那么恐慌了,说明他长大了。总之,“孤独之旅”也正是杜小康的成长之旅。
1.怎样理解《孤独之旅》的“孤独”?
【合作交流】从小说具体情节来说,杜小康不得不离开同学学校,和父亲两个人去放鸭,从而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环境和群体,由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也让他感到恐惧和无助,这既是实写人面对大自然时,觉得“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让“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也写出了杜小康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不知道前方是什么样子,对前途怀抱的迷茫和恐惧。凡此种种,都是“孤独”的起因。从象征的角度来说,孤独之旅,正是心灵成长、自我觉醒之旅。一个人精神上的成长,总是作为一个个体独自获得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尖锐激烈的心灵斗争,总会给成长中的个体带来一种“孤独”之感,这实际上正是自我意识觉醒所必须踏出的一步。
通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深入探究本文表达难点和表现手法。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7)
2.围绕着“孤独与成长”这一主题的环境描写可概括为几方面?请结合相应的内容分析它们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合作交流】①鸭群——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们“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更是主人公的心理写照。鸭子越来越大,“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助力。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了”,“坚强了”。
②芦荡——芦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③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在暴风雨中,杜小康表现了成人的勇气和坚强,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记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及他的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孤独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
反思本课学习,归纳中心意思。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8)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1.心理描写细腻逼真。
文章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出色,突出人物形象。
如对鸭群和暴风雨的描写:鸭群是杜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孤独中鸭群是他的伙伴,他只能从鸭子身上得到心灵的安慰,鸭子的成长过程实际上也是杜小康的成长过程。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的坚强与勇敢,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反思本课学习,评析写作特点。课前完成自我测评,课堂互动反馈。
学习活动(9)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读写迁移: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请你也写一个片段,运用环境描写烘托自己的某种心情(如高兴、悲伤、兴奋、苦恼等)。
【课文片段】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反思本课学习,总结写作技法,参加实践活动,读写迁移,拓展演练。
学习活动(10)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写法分析】选文形象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无边无际,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小船的孤单、渺小,以及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突出了他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注意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要协调一致,让周围环境的氛围根据人物内心的变化而变化。
【例文】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阳光分外明媚,枝头小鸟的歌唱也更加悦耳,树叶在微风吹拂下沙沙作响,似乎它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呢!
阅读技法:关键词语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前行是未知的,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句中的“撩逗”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撩逗”一词准确地写出了杜小康在一个陌生地开始将对家乡的思念移情于一个全新的旅途境域——对“前方”的祈盼。
【技法点睛】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动词、修饰语、特殊词(拟声词、颜色词等)、运用修辞或表现手法的词。答题思路:第一,了解词性、感彩,分析修辞、表现手法;第二,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确切含义及效果,第三,体会词语所蕴含的感情。答题模式:如果是动词,“……表现(刻画)人(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的模式来回答;如果是形容词、副词,按照“……地描摹人(物)……的特点(情态),反映了人物……的心情”的模式回答。这里按动词的答题模式回答。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