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导入: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提问:通过预习,你能说出隋唐时期都有哪些制度?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够收集并运用史料,认识古代到隋唐选官制度演变历程,认识其演变趋势及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够概述汉唐中枢机构演变历程,认识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相权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梳理古代到唐朝赋税制度发展历程,认识其变化对经济发展与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民本意识与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
学习目标
一、选官制度
1.创立: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
建议而推行
2.措施: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
3.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
观看视频,说明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要求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
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学习任务:梳理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时间
隋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措施
意义
废九品,分科考试
始建进士科
增科目,进士明经为主
扩大取士人数,首创武举殿试
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九品中正制废除
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积极:在制度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打破了世族垄断政权局面,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方式参与政权,促进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吏文化素养,促进了文化教育繁荣;把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为西方国家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消极:士人都关注应付考试而忽略了实用知识;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课堂探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由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选官权从地方收到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1、选官方式:
2、选官标准:
3、选官权力:
朝代
选官制
隋唐至清
科举制
秦朝
皇帝任免制
两汉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温故知新:梳理秦汉到隋唐以来中枢之制的变迁过程。
秦朝至汉初: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中朝,尚书令作用开始提升
东汉:增强尚书台作用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后汉书》
魏晋南北朝: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尚书台改称尚书省
以三省之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新唐书·百官志》
隋唐: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草拟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皇帝
【情景再现】
唐高宗时期,皇帝决定调动部队攻打西突厥,那么三省六部体制下运作程序是如何的?
皇
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凡军国大事、官员任免由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议复奏
总决策
三省六部制
作用: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提高效率,加强皇权
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减少了决策的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君主专制。
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
——《大学中国史》
三、赋税制度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粮食、布帛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力役
、军役、杂役等等)
“赋+役”
魏晋:租调制,役
唐初: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梳理从魏晋时期到唐朝的赋税制度:
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所谓均田是指国家利用政府掌握的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耕种,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保证租调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
租: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田租)。
调: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绢二丈,棉三两,
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庸: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是正役。如
不服役,可以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
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纳二十天的数
额,叫“纳庸代役”(输庸代役)。
三、赋税制度
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
唐朝后期: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规定: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
按田亩缴纳地税,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杨炎(727-781)
三、赋税制度
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③税收种类简化
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以财产为主
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
本课小结
选官之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庶族参与政权
中枢之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皇权大大加强
赋税之变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以财产来征税
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史学家钱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钱穆所说的“制度”是
A.监察制度????????????
??????
B.封邦建国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D
2.
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实行时,政府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行为。”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
??????
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
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A
随堂练习
3.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